报信代表什么生肖

肖「哨」078,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语料汇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报信代表什么生肖1

哨哨,◆瑣碎;紛雜。○[漢][揚雄]《法言‧問道》:“匪[伏]匪[堯],禮義哨哨,聖人不取也。”一本作“稍稍”。○[唐][張隨]《蟋蟀鳴西堂賦》:“紛哨哨以驚節,洞喓喓以橫耳。”

左哨,◆[明成祖]時五軍營組成部分之一。○《明史‧兵志一》:“[成祖]增京衛為七十二。又分步騎軍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亦謂之五軍。”參見“五軍”。

竹竿哨,◆用竹竿報信警戒敵情的崗哨。○[陳大新]《南島兵工廠》:“只要敵人從據點裏一出動,設在據點附近的竹竿哨,把竹竿慢慢放倒,村里的情報員馬上就跑來通知我們轉移。”

征哨,◆遠征軍的哨卡。○《明史‧馮勝傳》:“遣別將自[連雲棧]取[興元],移兵[吐番],征哨極於西北。”

偵哨(侦哨),◆偵察崗。○[清][昭槤]《嘯亭續錄‧御營制度》:“前鋒營相形勢設卡倫於路左右,各豎飛虎旗幟以為偵哨,以禁行人之諠囂者。”

右哨,◆[明成祖]時五軍營組成部分之一。○《明史‧兵志一》:“[成祖]增京衛為七十二。又分步騎軍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亦謂之五軍。”參見“五軍”。

游哨,◆流動的哨兵。○[清][黃六鴻]《福惠全書‧保甲‧訓練伍壯》:“左游哨吹觱栗,一旛前指,謂有賊從東來也。”

游動哨(游动哨),◆流動的崗哨。○[峻青]《黎明的河邊‧老水牛爺爺》:“正在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在樹林子外面放游動哨的便衣跑回來了。”

營哨(营哨),◆營與哨。○[清][咸豐]後立勇營,其制以百人為哨,三哨為一旗,五哨為一營。轉指地方駐軍。○[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失事》:“宜速遣馬步捕快,會同營哨,飛騎追擒。”○《清史稿‧兵志三》:“[咸豐]二年,命[曾國藩]治[湖南]練勇,定[湘]軍營哨之制。”

煙哨(烟哨),◆即煙鍋。○[沙汀]《替身》:“﹝保長﹞更為慎重地裝好了煙,將頭一側,把煙哨對准燈火上去。”○[沙汀]《淘金記》二二:“他洞察地望了[何丘娃]一眼,接着便專心專意向煙哨裏裝上一口棉煙。”參見“煙鍋”。

壓哨(压哨),◆1.在軍隊中作後衛。○[清][孔尚任]《桃花扇‧和戰》:“我作第二隊,總叫[河洲]哥哥壓哨罷。”◆2.猶放哨。○[賀敬之]等《慣匪周子山》第五場:“[二疙瘩]!有人了!你快給咱游擊隊長[老李]報告一下,再去把自衛軍集合起來,壓哨!”

巡哨,◆巡邏查防。○[元][楊顯之]《瀟湘雨》楔子:“腿上無毛嘴有髭,星馳電走不違時,沿河兩岸長巡哨,以此加為排岸司。”○《英烈傳》第四七回:“但只吩咐各船上,夜間小心巡哨。”○《清史稿‧兵志六》:“外海六營,以次巡哨。”◆补证条目■巡逻查防。○《大连日报》2008.1.18:“当年水师营出海巡哨所用的十来只小船,居然是别处用过的淘汰货。”

巡邏哨,◆即游动哨。○《人民日报》1973.9.26:“巡逻哨不怕风狂雨猛,不畏路滑泥泞,机警地搜索着海滩;固定哨像小老虎一样隐蔽在湿漉漉的草丛中,警惕地监视着前方。”

頭哨(头哨),◆先鋒,先頭部隊。○《水滸傳》第七八回:“無銀兩使用者,都充頭哨出陣交鋒。有銀兩者,留在中軍,虛功濫報。”◆补证条目■先锋;先头部队。○《元朝秘史》卷十三:“太祖命失吉忽秃忽做頭哨,與札剌丁對陣,敗了。”

水哨馬(水哨马),◆舊時水軍用的輕便快艇。也稱快哨船。○[宋][文天祥]《集杜詩‧<鎮江之戰>序》:“[江]水平,虜以水哨馬往來如飛。”

哨卒,◆哨兵。○[夏衍]《走險記》一:“趁岸上沒有[日]寇的哨卒,一窩蜂的擠上這條長不滿三丈,闊不滿三尺的漁船去了。”

哨子,◆1.口哨。○[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二摺:“[楊衙內]做怕打哨子下。”○《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他掙了兩掙,不曾掙得動分毫,便嘴裏打了個哨子。”○[蕭紅]《手》:“她還一邊鋪着床鋪,一邊嘴裏似乎打着哨子。”◆2.用竹、金屬或塑料等製成的能吹響的器物。○[蕭乾]《往事三瞥》:“哨子一吹,乘客就拿着救生圈到甲板上指定的地點去排隊。”○[蕭紅]《橋》:“[黃良子]拔着洋雀草做起哨子來,給瘦孩子一個,給胖孩子一個。”◆3.騙子,以欺詐為業的游民。○[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摺:“[泰安]神州謊子極多,哨子極廣,怎生得一個護臂跟隨將我去方可。”○《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那個是[劉安住]?這裏哨子每極多,大分是見我每有些家私,假裝做[劉安住]來冒認的。”參見“哨”。◆4.在軍中做偵察工作的人,即探子。○《英烈傳》第六七回:“﹝[徐達]﹞便着哨子在城外繞轉了一遍,看城中無甚動靜。”◆补证条目■口哨。○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趍搶嘴臉天生會,偏宜抹土搽灰,打一聲哨子響半日。”

哨線(哨线),◆即警戒線。○[阿英]《敵後日記摘抄‧一九四二年六月九日》:“一里半,入哨線。”

哨位,◆1.軍警放哨的處所;崗位。○[楊朔]《中國人民的心》:“[史元厚]站在山頭的哨位上,守望着[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國土。”◆2.比喻職守。○[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關於最近期間,‘九一八’以後的雜感,我們不用多說,他是站在戰鬥的前線,站在自己的哨位上。”

哨腿,◆長腿。指高個子。○[金][元好問]《王先生予可》:“﹝[王予可]﹞為人軀幹雄偉,貌亦奇古……衣長不能掩脛,故時人有哨腿[王]之目。”○[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四摺:“丞相差某領五百哨腿[關西]漢,直至古城。”

哨探,◆1.即探子,偵察兵。○[明][無名氏]《雲間雜志》卷上:“[嘉靖]甲寅,[倭]亂,[張]應募,[方太守][雙江公]令為哨探,數泅水入賊巢,得真耗,且時斬[倭]首以獻。”○《清史稿‧兵志二》:“[西安]總兵[潘之善]於[沙州]西南諸隘設哨探、置臺站防夷。”◆2.偵察;探看。○《三國演義》第五八回:“當夜,[馬超]卻先使[成宜]引三十騎往前哨探。”○《水滸傳》第九二回:“只見[花榮]等五將,領游騎從西哨探過東來。”○[茅盾]《過封鎖線》:“他已經派人在山頭瞭望,在公路旁哨探。”◆3.指探聽、打聽。○《紅樓夢》第二四回:“今日還沒下來,二爺說什麼,我替你哨探哨探去。”

哨所,◆哨兵的駐所。○[元輝]《伏擊》詩:“把火柴留在哨所,把手電留在哨所,告別燈燭,告別篝火,我們要去過伏擊生活。”

哨廝(哨厮),◆流氓;地痞。○[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一摺:“只怕有那殺風景的哨廝每排捏呵!”參見“哨子”。

哨守,◆巡守;防守。○[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巡邏》:“正宜使其哨守地方,隄防盜賊,猶不至虛豢此馬也。”○[清][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三:“[泉州]則[金門]、[廈門]鎖鑰險要……哨守最切。”

哨騎(哨骑),◆哨馬。○[宋][陳昉]《潁川語小》卷下:“近士大夫好稱游兵為哨騎。哨之為義,傳所不載。有施於代言者,殊為不雅。”○[清][昭槤]《嘯亭續錄‧超勇親王》:“[巴海]率哨騎奔賊大隊。”參見“哨馬”。

哨馬(哨马),◆探馬,負責哨探的騎兵。○[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二摺:“又被哨馬趕上,轟散俺子母兩人。”○《水滸傳》第一○九回:“鸞鈴響處,約有三十餘騎哨馬。”○[清][李漁]《奈何天‧攢羊》:“已曾撥哨馬前去打探,為甚麼還不見轉來?”◆补义条目■撮口发声驱马奔驰。○明周朝俊《红梅记·虏围》:“加鞭哨馬走如龍,斬將長驅要立功。”

哨鹿,◆打獵時吹哨效鹿聲引鹿。又因圍場為哨鹿之所,後亦稱圍場為哨鹿。○《清續文獻通考‧王禮十二》:“每歲白露後,鹿始出聲而鳴。效其聲呼之可至,謂之‘哨鹿’。國語曰‘木蘭’。今以為圍場之通稱。”按,國語,指滿語。

哨樓(哨楼),◆崗樓。○[郭澄清]《大刀記》第十四章:“民兵們來到據點近前以後,先弄了個響動,見哨樓上沒有反映,便剪斷了鐵絲網,破開鹿砦。”

哨口,◆軍隊巡邏瞭望的關卡、崗哨。○《中國歌謠資料‧四個哨口好風光》:“[毛][朱]革命在[井岡],四個哨口好風光。”

哨卡,◆設在邊境或要道的哨所。○[劉白羽]《崑侖山的太陽》:“這個節日,我是在我們社會主義祖國最西邊疆一個哨卡上,和我們保衛邊防的英雄們度過的。”○[袁鷹]《悲歡‧故人入我夢》:“從哨卡附近一個洋溢着歡笑的牧民帳篷中出來幾位老者,快步走到我們面前。”

哨軍(哨军),◆偵察巡邏的士卒。○《水滸傳》第九一回:“又有兩路哨軍報道:‘[輝縣]、[武涉]兩處圍城兵馬,聞[陵川]失守,都解圍去了。’”[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守哨》:“夜遇有警,看近海下墩哨軍火箭號響,止燒放草屋一座。”

哨聚,◆謂召集眾人。多指圖謀不軌。○《元典章新集‧國典‧詔令》:“兩[廣][雲南]等處哨聚賊人,據恃巢險,出沒不常。”○《水滸傳》第九一回:“本處萬山環列,易於哨聚。”○《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不知這些無主意的愚人,住此清平世界,還要從着[白蓮教],到處哨聚倡亂,死而無怨,卻是為何?”參見“嘯聚”。

哨箭,◆即鳴鏑。箭鏃上加骨角哨的箭,箭發則受風作聲。有[索倫]哨箭、鴨嘴哨箭等,多因箭鏃的形狀而命名。參閱《清會典‧兵部十‧武庫清吏司》。

哨尖兒(哨尖儿),◆探子。○[明][湯顯祖]《牡丹亭‧牝賊》:“如雷喧鬨,緊轅門畫鼓鼕鼕,哨尖兒飛過海雲東。”

哨壺(哨壶),◆口不正的壺。○《禮記‧投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鄭玄]注:“枉、哨,不正貌,為謙辭。”

哨哄,◆哄弄。○《醒世姻緣傳》第四二回:“有那等愚人信他哨哄,一些聽他不出。”

哨官,◆舊時軍中管領一哨的長官。○[明][戚繼光]《紀效新書‧治水兵》:“哨官見領兵官一跪一揖。”○《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一天,不知為了甚麼事,得罪了一個哨官。”○[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二篇:“一直走進裏面去搜查的是一位哨官,名叫[陶澤錕]。”參見“哨”。

哨崗(哨岗),◆崗哨;哨兵。○[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十四章:“村墻上加添了很多機關槍,布上密密的哨崗。”○[劉君長]《營地哨崗》詩:“為了光榮的祖國啊,我願意作一個英勇的哨崗。”

哨船,◆巡邏警戒的船隻。○[元][張之翰]《再到上海》詩:“下海人迴蕃貨賤,巡鹽軍集哨船多。”○《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似道]尚未及對,哨船來報道:‘[夏招討]舟已解纜先行,不知去向。’”○《清史稿‧兵志六》:“外海戰船哨船,自新造之年為始,三年後,以次小修大修。”

哨長(哨长),◆哨官。○[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二:“營官有親兵,有什長。其親兵分六隊,每隊設什長一名,率親兵十名,伙勇一名,計六隊,凡七十二人。哨官有哨長一名,有護長五名,其外有什長,有正勇,有伙勇。”

哨兵,◆1.舊時巡邏、稽查的士兵。○《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是夜有個巡江捕盜指揮,也泊舟磯下……帶了哨兵,一路趕來。”◆2.執行警戒任務的士兵。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哨兵問口令的喊聲擋住了他。”

哨遍,◆1.詞牌名。也稱稍遍。雙調,有一百六十字、二百字、二百二字、二百三字、二百四字數體。見《詞譜》卷三九。◆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均屬般涉調。北曲較常見。

哨棒,◆行路防身的長木棍。○《水滸傳》第二三回:“[武松]拿了哨棒,三個出酒店前來作別。”

上哨,◆到放哨的地方值勤。○阎连科《夏日落》三:“他还是缩心蹑脚,偷步到小张的床铺前,拍拍他的肩膀说,该你上哨了。”○衣向东《乡音》:“张直第一次上哨,难免有些激动。”

前哨戰(前哨战),◆交戰雙方前哨進行的小規模戰鬥。亦比喻決定性較量前雙方的接觸或沖突。○[劉白羽]《人民與戰爭》:“這個前哨戰,預示着又一次向東北人民的挑戰。”○[汪洋]《裝在一輛大車上的電影製片廠》:“這次戰鬥是[石家莊]戰役的前哨戰。”如:明天在[上海]舉行的這場比賽,是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前哨戰。

前哨,◆1.軍隊駐扎時向敵人方向派出的警戒部隊。○《封神演義》第七九回:“前哨探馬報入中軍:‘前軍已抵[穿雲關]下。’”◆2.猶言第一線。○[柳青]《銅墻鐵壁》第二章:“自從國共分界,[鎮川堡]變成反共前哨和逃亡地主會聚之地以後,[米脂縣]才在[沙家店]新設區,加強邊境工作的領導。”○[秦牧]《在仙人掌叢生的地方》:“我到過[海南島]以南一些國防前哨的島嶼上,那裏的仙人掌在海灘上長得竟像堆成小丘一般。”

摸哨,◆以隱蔽方式消滅敵方哨兵。○[黃新庭]《喧嘯的柴林》:“不一會,去的人回來說:‘敵人沒有做工事,東邊鎮口有一個哨,只有一個哨兵。’一個巡視員就對大家說:‘我先帶兩個人去摸哨,其餘的人隨後跟來。’”

貌哨,◆脸面冷峻难看。○唐王梵志《吾富有钱时》诗:“邂逅暫時貧,看吾即貌哨。”

馬哨(马哨),◆騎馬的哨兵。○《大唐秦王詞話》第四七回:“[鍾馗]抹額前來報,馬哨山中晝夜亭。”

蘆哨(芦哨),◆蘆笳一類的樂器。以蘆為之。○[清][黃遵憲]《番客篇》:“弇口銅洞簫,蘆哨吹如簧。”

快哨船,◆[古]代戰船的一種。也稱“水哨馬”。

口哨,◆1.撮唇,中間留一小孔或將手指插口內,使氣流涌出而形成的像吹哨子的聲音。○[丁玲]《松子》:“﹝他﹞吐口水,而且翻了一個跟斗,小聲的吹着口哨,就沒入黑暗中不見了。”○[梁斌]《紅旗譜》十:“[運濤]和[大貴]把嘴唇捲個小圓筒兒,打着鳥音的口哨,鳴囀得怪好聽的。”◆2.哨子。用金屬、竹木或塑料製成的能吹響的一種小型器物。其形制甚多,用途亦不一。

進哨(进哨),◆進入獵場。○[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卷十四:“曩時,歲行秋獮,中秋後一日始,由山莊啟蹕進哨。”○[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卷十六:“進哨行圍,大駕親御弓矢,殪猛獸。”

交通哨,◆指揮交通的哨所,多設在交通要道,負責檢查過往行人和車輛。○[劉白羽]《戰鬥的幸福》:“車到交通哨前,哨兵敏捷地揚着白旗,車飛過去了。”

家中哨,◆見“家生哨”。

家生哨,◆亦作“家中哨”。亦作“家生肖”。◆詈詞。猶言家盜內賊。哨即“哨子”,義同騙子。多見於[元]曲。○[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摺:“你拋撇了這醜婦家中寶,挑踢着美女家生哨。”○[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二摺:“他如今致命圖財,我正是自養着家生哨。”○[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二摺:“你個[孟嘗君],自養著家中哨。”○[明][無名氏]《捉彭寵》第三摺:“元帥,他都是家生肖兒!和他說甚麼?拏出去哈剌了罷!”[明][無名氏]《石榴園》第三摺:“我可是么,養着家生肖,小校拏出[楊修]去,與我殺壞了者!”

會哨(会哨),◆1.分班出巡警戒人員在預定的時間和地點會齊巡邏,稱“會哨”。○[明][唐順之]《公移‧牌》:“請嚴督三處領水兵官整備船艦,晝夜緊守三門,勤勤會哨以防春汛。”○[清][魏源]《聖武記》卷十四:“[中國]之師船,苟無海賊之警,即終年停泊,雖有出巡會哨之文,皆潛泊於近嶴內島無人之地。”○[劉篤慶]《把敵人擠出蒲閣寨》:“沒多久,把敵人的維持區擠得由三十里縮小到五里以內,同三交據點的會哨也不得不停止。”◆2.指巡查人員定時會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回:“每天晚上,各廠的委員、司事都輪班查夜,就是總辦、提調也每夜輪流着到處稽查;到半夜時,都在公務廳會齊一次,叫做‘會哨’。”

花哨,◆1.花樣多;變化多。如:鼓點子敲得又響亮又花哨。◆2.顏色鮮艷。○[老舍]《二馬》第三段五:“天上沒有什麼雲彩,只有西邊的樹上挂着一層淡霞,一條兒白,一條兒紅,和公園中的姑娘們的帽子一樣花哨。”○[丁玲]《母親》三:“找這件衣服,她費了一點心思,既要好看,又要不花哨。”◆3.謂炫燿,賣弄。○《金瓶梅詞話》第二三回:“昨日和[西門慶]勾搭上了,越發在人前花哨起來。”○《金瓶梅詞話》第五八回:“在院子裡呼張喚李的,便那等花哨起來。”◆4.謂花言巧語。○[老舍]《四世同堂》六:“[冠先生],儘管嘴裏花哨,心中卻沒有這一股子氣。他說什麼,與相信什麼,完全是兩回事。”○[老舍]《茶館》第二幕:“你的嘴呀比我的還花哨!”

花麗狐哨(花丽狐哨),◆見“花狸狐哨”。

花里胡哨,◆見“花狸狐哨”。

花黎胡哨,◆見“花狸狐哨”。

花胡哨,◆花言巧語;虛情假意的敷衍。○[明][沈璟]《桃符記》第二摺:“喒兩個顯妖邪索使些花胡哨,他那裏氣昂昂仗劍提刀。”○《白雪遺音‧馬頭調‧雙雙對對》:“大駕光臨,怎麼敢勞,無奈何,結他一個花胡哨。”○《紅樓夢》第三五回:“便是有事纏住了,他必定也是要來打個花胡哨。”○[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我想,你到底是在人家做人……你到底也出去打個花胡哨,應個景兒,也是好的。”

胡哨,◆1.撮起嘴唇或塞指於口所吹出的尖銳聲音,多用作招集的信號。○[明][賈仲名]《昇仙夢》第三摺:“來到這山崦中,兀的胡哨響,有強人來了,可怎了也?”○《水滸傳》第二十回:“只見背後那三隻船又引着十數隻船,都只是這三五個人,把紅旗搖着,口裏吹着胡哨,飛也似趕來。”○《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強盜拋完了苧麻,已自胡哨一聲,轉船去了。”○《老殘游記》第二十回:“只見[陶三]窩起嘴唇,打了兩個胡哨,外面又進來兩三個大漢,將[許][吳]二人都用繩子縛了。”○[老舍]《四世同堂》五一:“上面的沙雲由流動變為飛馳,天空發出了響聲,像一群疾行的鬼打着胡哨。”◆2.胡鬧;胡言亂語。○[明][孟稱舜]《嬌紅記‧客請》:“都是你這夥幫閒鑽懶奴儕料,逗得大爺呵,歌樓酒館亂胡哨。”○[明][沈璟]《桃符記》第二摺:“喒兩個顯妖邪,索使些花胡哨,他那裏氣昂昂仗劍提刀。”

忽哨,◆指撮唇吹出的一種尖銳的聲音。○[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口兒裏不住,只管吃地忽哨。”○《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那響馬賊數十人,齊聲打了一個忽哨,飛奔而來。”

呼哨,◆I口哨。○《東周列國志》第二一回:“略鬥數合,[速買]詐敗,引入林中,一聲呼哨,山谷皆應,把[虎兒斑]之兵,截為二段。”○[鄭振鐸]《桂公塘》:“江風像呼哨似的在吹過,水面動蕩得漸漸利害起來。”○[華山]《雞毛信》:“﹝[海娃]﹞把手指含在嘴裏,打了個響亮的呼哨。”參見“口哨”。◆II高叫;呼嘯。○《劉知遠諸宮調‧知遠探三娘與洪義廝打》:“[洪義]怒,呼哨一聲,[洪信]和兩個婦人……至。”○《花城》1981年第5期:“多壯美的轟鳴聲,隆隆地帶着一種清脆的呼哨。”

黑哨,◆指体育比赛中,裁判在执法时故意偏袒一方。也指这样的裁判。○《报刊文摘》1996.4.22:“中国足坛起码应对不少裁判来一次素质考核,那些心术不正有黑哨之称者应早一天驱逐出联赛,那样我们的职业化才有生命力。”○《新民晚报》2008.1.4:“比赛进行到第四节时,裁判的一个边线球判罚引起了争议,场内观众大骂黑哨,看台上再次飞下了矿泉水瓶。”

號哨(号哨),◆表達信號的口哨。○《水滸傳》第一一三回:“[李俊]呼了一聲號哨,那隻舡飛也似奔來莊上。到達岸邊,上岸來都相見了。”

觀察哨(观察哨),◆觀察地面、空中、海上敵人行動的崗哨。也稱瞭望哨。

放哨,◆在固定崗位執行守衛警戒任務或巡查警戒。○[柳青]《銅墻鐵壁》第十二章:“[金樹旺]叫[二木匠]到[沙家店]南山上去放哨。”○[梁斌]《播火記》第一卷十四:“自從[張嘉慶]從[保定]跑出來,[朱老忠]把他安排在這小園子裏,[李豹]每天給他站崗放哨,送水送飯,好容易才把傷養好了。”

防空哨,◆擔任對空觀察及報警的哨所。○[劉白羽]《揚着灰塵的路上》:“我們小山頭上放的防空哨打了槍。”○[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六:“得在倉庫前面站一個崗,村前村後是巡回流動哨,祠堂的屋頂高,在那裏再安一個防空哨。”

遞步哨(递步哨),◆由若干人組成的依次傳送情報的哨兵。○《新華日報》1977.7.27:“那時敵人在據點裏一吹集合號,我們的遞步哨就立即把情報送來。”

打哨,◆吹口哨。○[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摺:“璫璫的一聲鑼響,[打哨科]颼颼的幾聲胡哨。”

吹口哨,◆撮口吹氣發聲有如哨音,謂之吹口哨。○[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那哨兵正在吹口哨玩兒。”○《新華文摘》1984年第3期:“只要他一下艙,這些傢夥們就假裝咳嗽和吹口哨,給兒子打信號。”

出哨,◆巡邏放哨。○《水滸傳》第一一四回:“﹝[李俊]﹞引兵直過[桃源嶺]西山深處,在今時[靈隱寺]屯駐;山北面[西溪]山口,亦扎小寨,在今時[古塘]深處;前軍卻來[唐家瓦]出哨。”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九:“[馬縣長]只下了一道手諭,保甲警察都出哨了,官家的宅眷們都沒走。”

查哨,◆檢查哨兵執行任務是否盡職。○[陳沂]《曾澤生和他的司令官》:“解放軍弟兄,請稍停一下吧,當官的查哨來了。”如:一連連部的幹部查哨輪流表上,理所當然地去掉了他的名字。

步哨,◆1.軍隊駐扎時擔任警戒的士兵。○[茅盾]《脫險雜記》一:“敵人在海邊放得有步哨,看見偷渡的划子就要射擊。”◆2.泛指擔任警戒的人。○[巴金]《家》三七:“我們只聽見你說什麼秘密進行,所以我們就站在門外一面聽,一面給你們做步哨。”○[張天翼]《歡迎會》:“女師校長就派全校的童子軍去放步哨。”

鞭哨,◆趕車時鳴鞭吆喝的聲音。○[孫犁]《白洋淀紀事‧游擊區生活一星期》:“每個街口走出牛拖着的犁車,四處是鞭哨。”

暗哨,◆秘密的崗哨。○[劉亞樓]《橫掃七百里》:“不管白天黑夜,陰雨晴晦,每一條路口都有暗哨,每一座山頭都有人巡邏。”

报信代表什么生肖2

一、婚姻

建国前,广德人男婚女嫁基本沿用周代《六礼》婚制,只是礼节程式渐趋简化。

纳采俗称“说媒”。由媒人代表男方向女方提亲,或受女方委托向男方提亲,并介绍双方家庭、个人品貌、职业等情况,再由双方家长查访证实,作出决定。

问名双方家长基本同意后,由媒人去女方讨取书写生辰八字的“庚贴”,请测字或算命先生推算双方“八字”是否相合,这叫“合婚”。如无相克亲事就算基本上定下来,俗称“合八字”或“过书柬”。

纳吉男女八字相合,男方须准备一定的礼物,由媒人送到女方;女方收下礼物的一半,并提出若干条件,男方承诺后亲事才算正式定下来,谓之“纳吉”又称“定亲”或“订婚”。

纳征根据女方提出的条件,男方准备一定的实物或钱财,由媒人送交女方,称之为“聘礼”,俗称“过礼”,也有叫“下花”的。

请期由男方选择吉期,准备一定的食品、衣料,由媒人送至女方,说明迎娶时间,俗称“送日子”或“报期”。迎娶的时间需要事先通过媒人协商好,便于双方作好充分准备。

迎亲广德旧俗新郎不“亲近”新娘,而是由媒人领轿去接。除新娘的花轿之外,条件好的另有两顶小轿(媒人坐),或四顶小轿(媒人、送亲人坐)。贫寒人家迎娶新娘,也有坐独轮车的。

祭轿、晕桥成婚日,花轿中放胭脂花粉、罗帕、衣饰等物,轿门用米筛和镜子遮蔽,并用茶点致拜,称“祭轿”。轿子抬到女家,女家也同样祭轿。祭毕,由伴娘将轿内各物拿到女室。这时新娘佯装昏晕,听任伴娘用罗帕蒙头,用筛镜遮脸,为之洗澡、换衣、擦脂粉,再抱入轿中,也有在擦粉后才装晕的,称“晕轿”。地方官吏曾下令禁止,但未禁绝。此风直至民国初年始消失。清乾隆《广德州志》称“此俗独州有之,越境即否”。

上头、哭嫁、陪嫁新娘在婚日由伴娘帮助梳妆打扮。富庶人家戴凤冠霞帔,一般人家穿男方做的新衣,戴首饰并插花,称为“上头”。新娘与父母痛哭拜别,依依不舍,然后由长兄(或弟、叔、舅)背上花轿。新娘啼哭直至花轿抬出村外方止。新娘的生母坐在堂屋中间放置的竹匾上嚎啕大哭,俗传“越哭越发旺”,称之为“哭嫁”。女儿出嫁,父母尽可能给以添置生活用品。旧志载“嫁女之家,甚有破产以营奁饰者”,“虽寒素家女,必有髹漆雕镂床,此亦他处所无”。富贵之家的嫁妆除被帐、家具外,还有金银、田地、耕牛等,统称“陪嫁”;贫苦农户,最简单的也要有被帐和脚盆,小水桶、马桶(俗称“三元(圆)”),内装染红的花生、白果、鸡蛋及五谷杂粮,以图“吉兆”。所陪嫁妆由男方派人抬,而蚊帐及“三元”则由女方派人送。

送亲迎娶日,女方派两人随轿送亲,一般为姑父、舅父、伯叔或兄长。送到之后,向男方说一些“小女年幼无知,失礼之处请原谅,不周之处请教育”之类的客套话,酒后即回家。

拜堂新娘由喜娘扶出花轿,举行婚礼,旧称拜堂。喜娘称“牵亲婆”或“福婆”。福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夫全子全,最好是子孙满堂;二是与新郎或新娘属相合。喜娘二人,一扶新郎,一扶新娘。新郎戴礼帽,插金花,着长袍,与新娘并立,按照礼生赞礼程式: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夫妻合拜。之后,由喜娘引入洞房。从堂屋至新房,地上铺若干条麻袋,新人走过即向前传递,寓“代代相传”之意。进入洞房在新床就座,男左女右。新娘要将新郎长袍一角拉来垫座,婚后新郎则会言听计从,不受婆家欺负。

闹房古礼新人进入洞房,年长者用白果、花生撒于帐内,唱“撒帐词”。唱毕,酌酒敬新郎,并给新娘劝酒,然后“长少次第进劝,郎妇醉而后已”,谓之“炒房”。当晚,男女老幼都可入洞房尽情嬉闹。除了闹新人之外,还闹公婆、媒人,表亲之间互闹,俗称“三天无大小”。

回门婚后第三日,新郎和新娘携带礼品到女家拜见父母,称“三朝回门”,午饭后即返。

会亲又称“新亲过门”。婚后六日或选吉日(节日),男家邀请女家父兄、伯叔、姐夫等(以女父为主,其余不一定全参加)作客。

新客上门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给女方亲戚拜年,称新客上门。由女父或兄长带领到主要亲戚(姑、舅、姨、姐等)、本家(伯、叔)处拜年,一般必备礼品,称“上门礼”。受拜者回赠封仪,称之“觌仪”,俗称“红纸包”。婚后第一个端午节,岳家有给新婿赠草帽和摺扇的习俗。

民国时期,除民间婚礼少有变化外,城镇居民和少数知识分子提倡并实行“文明结婚”,仪式大为简化。建国后,颁布施行新婚姻法,废除旧的包办买卖婚姻,实行婚姻自主,男女双方经过恋爱,只要依法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其婚姻关系就受到法律保护。50年代嫁娶从简,60~70年代初嫁妆亦较简单。70年代中期起少数青年办婚事渐趋侈糜,须备全套新式家具,购置“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至80年代,办婚事相互攀比,大操大办之风日盛,陪送高档家用电器(冰箱、彩电、音响、洗衣机、电扇),用轿车迎亲亦屡见不鲜,但婚事新办者亦不乏其人。

二、生育

诞生婴儿出生,女婿向岳家报告婴儿性别及产妇身体状况,俗称“报喜”。岳家将准备好的婴儿衣服和产妇食品,如母鸡、鸡蛋、红糖、挂面等送至婿家,并由岳母或舅母亲自看望、护理。

洗三婴儿出生第三天称“三朝”,由接生人员用煎煮的艾水为之洗澡、换衣,称“洗三”。一般习惯喂犀牛黄或黄连水,叫“开口”,目的是解“胎毒”,并寓“先苦后甜”之意。

月礼婴儿出生至满月以前,亲友先后送来礼物,称“月礼”。为答谢而办的酒筵,出生三天办的叫“三朝饭”,满月办的称“满月酒”。月礼除送钱财之外,有送母鸡、鸡蛋、红糖、挂面、婴儿衣帽、布料及银质手(脚)镯、锁片等,农村有送油条的,称“油饣果子”。

抓周幼儿满周岁,亲友都祝贺。礼物多为玩具、衣饰、食品,也有用红纸包钱的。主人拣其中部分,另配以图书、文房四宝(纸墨笔砚)、琴、棋、算盘之类,如系女孩,配以针线包、剪刀、花布之类,放满桌上,令幼儿任意抓玩,以观其志向和爱好,称抓周。

三、寿诞

无论男女,每逢生辰例行“过生日”。如系儿童,父母为之准备鸡蛋、面食。80年代时兴购买生日蛋糕。男女祝寿多从50岁起,俗例“男虚(逢九)女实(逢十)”。寿庆日,亲友携带寿幛、寿糕、寿面、衣物、滋补品等礼品登门祝寿。主人设家宴招待。若逢“整生”则尤为隆重,往往亲友毕集,贺客盈门。

建国后,城乡群众过生、祝寿仍很盛行,惟礼仪大为简化。

四、丧葬

报丧父母去世,当即派人分赴主要亲友处报信,远道的写信报丧,信封上角用火烧焦,称“焦心信”。另用白纸写出讣告。讣告落款,父亡称“孤子”,母亡称“哀子”,父母俱亡称“孤哀子”。讣告贴大门上或门外墙上。

入殓首先请人替逝者洗澡,用热水毛巾揩抹,有的是象征性做一种形式。然后,穿事先备好的寿衣鞋帽,一般人家则是现制的。寿衣多为青、蓝色。棺木内垫石灰、草纸,上铺白色床单。死者入殓头枕瓦,脚蹬砖,上盖青或蓝色被,外加陪葬物品。入殓时棺木不封盖,要等主要亲属到齐,出殡之前,作最后告别才封棺木,俗称“封梓口”。

戴孝子、女、媳为重孝,戴白长孝巾、穿孝服,全白鞋,外加麻布背心,俗称“披麻戴孝”。其余亲属戴白孝帽(巾)、半截白鞋,胸前挂白寿线,寿线根数与 逝者年龄相同。棺木存放堂前,一般不少于三天,个别有长至七天、四十九天的。棺前挂孝幛、供灵牌、香烛祭品,由孝子(孙)守灵,有亲朋祭奠时陪祭,祭毕,孝子(孙)要下跪谢祭。

出殡安葬时请八人抬棺,称“承重”。抬棺人称“八大金刚”,须由孝子跪请约定,在治丧期间受到最高礼遇:“八大金刚”不到齐不开宴席;出殡途中每停一次或过桥,孝子(女)要下跪“谢孝”一次。出殡回来,均要在燃烧未烬的铺草上跨过才进屋。

安葬棺木落葬当晚,孝子在新坟四周扎一草圈点燃,俗传为防野兽扒坟。三日后再培土成坟。旧俗相信“阴阳”看地,占卜风水,致将棺木放置野外暂厝不葬,希望获福求吉地,往往因而造成争地告状的事端,旧志称:“州之讼事,惟坟山为多”。

守孝古称“丁忧”,时间三年,重点是“五七”(逝后第35天)。孝子(孙)在尊长去世前或当天要理发,不满“五七”不理发,称“蓄五七头”。广德土著规矩,孝长子在“五七”内不得入邻居家。湖北籍人“五七”内孝子要睡在灵位前守孝。灵位也称“灵牌”或“神主”,放在纸糊的“灵屋”中,供于堂前供桌上,满三年才烧灵。满“五七”为最隆重的一次祭奠。亲属在“五七”那天送回白寿线,祭奠时放在钱纸中烧掉。三年内主要祭奠日还有“新月半”(中元节),“新年”(逝后第一个春节)、周年,主要亲友都来祭奠。第一个春节,孝家不贴春联和年画,以示哀悼。以后两年依次贴黄纸、绿纸春联。父母逝日称“忌日”,每年举行家祭,持续一代之久。

解放以前,凡丧葬事一般要延请僧道念经唱道,超度亡魂,俗称“做法事”。花销依其家境,时间三、五、七日不等。

建国后,丧事趋简,守灵、供灵、家祭、做道场等旧俗基本消失,戴孝也改为臂缠黑纱,不分亲疏,唯孙辈均在黑纱上缀一点红布,曾孙辈缀一点绿布,以示辈份。1978年9月始,本县公职人员、城镇居民殁后一律实行火葬,亲友一般献花圈表示哀悼,为逝者张贴讣告,举行追悼会寄托哀思的也很普遍。

五、交际

古代“民间宴会,不尚丰腆,肴核数簋,宾主结欢而已”。清康熙以后“宴客强半以丰腆相高”,好客之俗相沿至今。客人进门,首先让座、敬烟、泡茶(现泡)。不常见面的客人为“稀客”,一定要留餐,路远的留宿。城镇待客讲丰盛,农村则更为热情,杀鸡、杀鸭,没有鸡鸭的,要到集镇买鱼、肉、蛋、菜之类。吃饭时讲究让席,客人必让至上席。旧俗敬酒必过三巡(劝饮三次),以后根据客人酒量,至辞杯为止。现在更是再三相劝。近年,城乡生活条件改善,待客规格也随之升级,除饭菜比以往讲究外,还辅以高档烟酒、饮料、罐头食品,劝酒也更加热烈,互相攀比,常常醉而后已。饭后,又敬烟、泡茶,细心的主人还送上热水毛巾、瓜子、花生、糖果或水果。

县民每遇婚丧、寿庆、生育、生日、参军、升学等,亦有宴请、送礼的习俗。

六、建房

为民间喜庆大事之一。一家建房,诸亲好友均来帮忙,送工、献料或赠钱物、摆设、匾额等。农村有“送梁”旧俗,选用椿树加工成梁,涂以红色,或披挂红布,至新屋上梁时送往。主人放爆竹迎接,并事先准备包子,在上梁时撒发。村邻闻声来看热闹、抢吃包子,以增加喜庆热闹气氛。近年撒包子已改为撒水果糖。建房至上瓦阶段称“出水”,为最隆重、热闹之日,帮忙的人手最多。主人备办丰盛酒席,招待所有送工献料和送礼物的宾客。此俗古今相同。

七、乔迁

俗称“搬家”。亲友送对联、匾额等物祝贺。近年有送厨房用具、照明电器的,也有送烟酒、肉菜等副食品的,或帮忙烧饭待客,称“暖锅底”。旧俗,搬入新居时,女主人须等所有物件全部搬完,最后手拿“节节高”(用于支撑晒衣竹竿的有杈竹梢)和扫帚离开旧居,取搬入新居生活越来越美好和扫清原有“财气”的吉兆。乔迁习俗相沿至今,唯持“节节高”和扫帚之举已罕见。

八、忌讳

县域民间忌讳颇多。时令、生产、生活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禁忌,大致可分为语言忌讳和行为忌讳。

语言忌讳主要有:

“佘”字读音和“蛇”相近,用作姓氏时讳读“龙”。“蛇”和“蚀”读音相近,而“蚀”有亏本、歉收的意思,故讳称蛇为长虫,讳称属蛇为属小龙。“鼠”和“出”,广德人大多读作cū,而“出”有只出不进的意思,故讳称鼠为高客或高梁子。“死”是不吉利的字,年长者去世讳作“老了”或“过世”,中年人去世讳作“走了”,小孩夭折叫“丢了”。其它如:“虎”讳称“扒山子”;“牙齿”,讳作“财吊子”;“鬼”讳作“沫浪子”;晒衣用的“竹叉子”,讳作“节节高”;“吃药”讳称“吃香茶”;“生病”讳称“不快活”、“不舒服”;事情做完不说“完了”,讳称“好了”;问人“要不要盛饭”忌说“要不要饭”,讳作“添不添”等。

行为方面的忌讳主要有:

忌用三碗菜待客。请工管饭或待客最少要凑四碗菜,因祭祀供品常设三碗;借药罐用后忌送还,要物主上门来讨,送还,被认为是“咒人生病”;农历每月初七日不出远门,俗称“七不出,八不归”;装稻用的箩筐、畚稻用的笆箕忌敲打,“打一箩筐”、“打一笆箕”都是诅咒他人歉收、遭灾的行为;忌随意拨弄算珠(算帐和练习珠算除外),因“打空算盘”和“计划落空”是同义;乌鸦当头叫,预示“祸事就来到”,遇此情况要狠狠地吐口唾沫,以消除“晦气”;忌公鸡上半夜啼叫,有“一更(叫)防火,二更(叫)防盗”的说法,遇到这种情况,要将鸡头即时砍掉,血洒地上,以“消灾弭祸”;吃梨忌分食,示“永不分离”之意;结婚之前,男方赠送的物品忌伞,因“伞”与“散”谐音,送人物品忌送钟,“送钟”与“送终”谐音,如迫不得已亦应改称钟为“计时器”;忌猫头鹰叫,老鼠咂嘴,狗叫象哭,民间有“猫头鹰叫要死人,老鼠咂嘴要搬家,狗叫象哭要遭灾难”的说法,都是“不祥之兆”;来客即使是夫妻,也忌男女同床;忌一年之中办两件婚事;女裤忌晒在有人往来的行道上面,女性内衣、乳罩、卫生巾等忌放在显眼处,妇女衣物忌放置于男性衣物之上;打喷嚏是有人在背地诅咒或议论,遇到打喷嚏时就骂人;锅盖忌从小孩头上拿过,说是“锅盖下面无活命”;作客用餐忌吃鱼,除非主人敬菜奉赠才吃,讨“吃剩有鱼(余)”的吉兆;插秧时,忌秧把打在人身上,忌用手递秧苗,要抛在田里自取,否则就要“遭殃(秧)”;手拎中药、猪肉、油、表芯纸忌进别人家门,应放置门外,如拿猪肉误进别人家门,必留一点给主人,才避免“遭忌”;六人坐方桌吃饭,避免坐成“乌龟席”等。

建国后,中青年人在有些方面已不再忌讳,老年人仍讲究忌讳。

报信代表什么生肖3

一、传统思想文化

1.秦

(1)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思想家辈出,学派纷起林立,形成“百家争鸣”,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汉书·艺文志》列出学派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2)先秦代表思想流派

先秦代表思想流派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在当时影响也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儒家说“爱人”,墨家说“兼爱”。思想看似相近,但有差别。儒家“爱人”是“有差等”的,墨家“兼爱”是“无差等”的。

(3)“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天人关系是中国先秦哲学争论的重要问题。天人关系的核心是人作为主体同他的周围世界客体的关系,也是思维同存在的关系。中国思想家很早就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思考。

(4)先秦重要著述

①六经

六经指儒家奉为经典的六部先秦著述,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经亦称六艺。不过“六艺”另外一种含义是指六种基本能力,即礼、乐、射、御、书、数。

②《论语》

孔子弟子编纂,主要记述孔子言行。

③《孟子》

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④《道德经》

老子著,也有人说此书后人编纂。

2.秦汉魏晋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借以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2)东汉道教产生

道教产生于东汉,但是与神仙方术及各种先秦思想有关,特别是奉老子为教主。

(3)东汉佛教传人

佛教从印度传人。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派人访求佛教经卷,以白马驮至洛阳,建白马寺。

  3.宋明

(1)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起于宋,是宋以后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的儒家学术思想。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是“理”。“理”是一种理论抽象,其概念内涵复杂。

(2)宋明理学代表人物

程朱学派指北宋程颐、程颢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理学大成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4.清

(1)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代表作为《日知录》,反映了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其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2)戴震

清代思想家,对程朱理学持批判态度,其代表作为《原善》,梁启超、胡适称之为近代“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3)严复

清末启蒙思想家,积极介绍西方思想,其翻译的《天演论》,将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

(4)康有为

近代中国推进思想变革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戊戌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5)梁启超

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戊戌变法时期重要的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

二、传统科技文化

1.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2. 《九章算术》

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成书于东汉初年。

  3. 《黄帝内经》

春秋战国时即成书,是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

  三、传统艺术

1.书法

书法讲究线条、对称、变化、章法、风格美等。

  2.“书圣”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兼善隶、草、楷、行各体。

3.“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严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频。

引申拓展:中国书法的六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燕书体(包括燕行、燕隶)、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此外,“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也比较著名。

4.“岁寒三友”

中国绘画中常以“松、竹、梅”为题材。

  5. “四君子”

中国绘画中常以梅、兰、竹、菊为题材,寓意“高洁”等。

6.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7.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有六百多年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8.京剧

清代道光年间,在各种戏曲声腔影响下形成的新剧种,近代以来发展很快,成为中国传统代表剧种。

  9. 武术

《辞海》的解释为“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武术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10.少数民族传统艺术

我国各少数民族都留存下来的宝贵的传统艺术作品,包括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和民间工艺,比如蒙古族民间乐器、维吾尔族歌舞,藏戏和唐卡等。

四、风俗礼仪

(一)传统习俗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干净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二)古代礼仪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于、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 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日朝,秋见日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沦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问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日稽首,二日顿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粤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徉.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h,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中国少数民族的禁忌】

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藏族家有人生病或妇女生育时,忌讳生人人内:哈萨克族忌讳别人当面数他们的牲口:佰族忌讳别人摸头和耳朵,忌讳向少女赠送饰物和香烟:哈尼族忌讳他人到产妇家借家具;景颇族忌讳用手摇熟睡的人;锡伯族忌吃狗肉:鄂伦春族忌讳别人说自己长辈的名字和死人的名。怒族忌讳拒绝赠送的礼物和食物;阿昌族忌讳走路时从别人面前擦过,或从腿上跨过:独龙族见面时,男的忌讳拍摸肩头,女的忌讳触摸包头、衣物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保安族等忌吃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动物。

五、天文历法

【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同时古人认为人问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神权思想的一种表现。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就是二十八宿。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四象】古人把东、北、两、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两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后人也通俗地称四象为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宫苍龙七宿巾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义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勺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灭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②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③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会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④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⑤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⑥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⑦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⑧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⑨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