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代表什么生肖

龚鹏程送别李叔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艺术文化生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采菱代表什么生肖1

弘一法师还叫做李叔同的时候,写过一首歌:《送别》,至今恐怕没有人不会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许多人都说非常有中国味道,还有人视为佛曲。

在台湾,我也听林海音先生说过,她在北平上小学时,学堂里就常唱这歌。她小说《城南旧事》拍成电影,也用这歌作了主题曲。

是的,一九一四年李叔同在日本,借用了日本流行歌曲《旅愁》的曲调,“旧瓶装新酒”填成《送别》。同时留学日本的沈心工也依同一曲调,写成《昨夜梦》。而实际上,日本这首歌也是借用,旋律源自美国歌《梦见家和母亲》,作者是约翰·奥德威。

一、国学唱歌集

这是当时一种风气和需要。风气是要引进西方文化,需要,是要移风易俗,所以从音乐入手。方法呢?基本是拿来主义。

这一思路,始于戊戌变法。康有为上书的“请开学校折”就已提出要增设“乐歌”课程。梁启超也呼吁:“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

庚子事变后,一九零二年(光绪二十八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乃规定学堂开设“乐歌”一科。

一九零九年《修正初等小学课程》进一步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授课内容且明白记载了单音歌、复音歌的教学,以及表谱的使用。表示官方已经接受了西化的音乐教育内容。

从国外归来的沈心工(1903年回国任教)、李叔同(1910年回国任教)等人,从这个基础上再往前走,就出现了“学堂乐歌”。

起初多是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或用民间小曲填词,或新创作。如欧洲儿歌《两只老虎》,被填成《国民革命军军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其内容或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或宣传破除迷信、妇女解放,或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民主和提倡科学文化思想。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的歌曲、演唱形式、钢琴、风琴、小提琴等乐器、新的记谱法―—五线谱和简谱、西洋音乐的基本乐理等,皆由学堂传授而逐渐扩及于社会,影响深远。

著作,有沈心工编《学校唱歌集》(1904)、曾志忞编《教育唱歌集》(1904)、辛汉编《唱歌教科书》(1906)等。著名的歌曲有《中国男儿》《何日醒》《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革命军》《祖国歌》《送别》《春游》《苏武牧羊》《木兰辞》等。李叔同1905年出版供学校音乐课用的《国学唱歌集》,则是其中最知名的。

国学唱歌,乃是面对西方现代文明冲击后的回应。

回应的内涵,一是对现代性的追求,如科学、民主、民族国家的建立等;二是对现代性之反省。如蔡元培所说“以美育代宗教”,讲的就是现代人在人天破裂、远离上帝之后,价值当如何归止的问题。美育便因此被拿来做为救赎之用。同理,西方现代社会之扩张,我国深受伤害,因此音乐也应用来救赎,挽救国族之沉沦。

这时,他们对现代性,乃是既迎又拒的。接受着西方音乐之全部体系,而又想在此中找到民族的地位。

所以,那时的国学唱着歌。

二、国学寻歌集

我比李叔同小七八十岁,可是我并没有脱离“学堂乐歌”的时代。读小学、中学,上音乐课,仍徘徊陶醉于《春游》《苏武牧羊》《木兰辞》《送别》的旋律中。

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被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现代化压抑已久了的传统性,终究还是要探出芽来。

读大学时,我常与友人去台北郊区一处叫鸬鹚潭的地方。地肖小三峡,两岸峭壁石立,苍崖杂花,森丽非常。潭水则深窈作鸭头绿。

我摇橹而往,宿潭上竹楼,再泛小舟于碧波怪石之间。这时,友人取洞箫或横笛,兀自吹奏了起来。其乐也,何让东坡之赤壁?

我大学中文系这些友人,多是国乐社的。台湾的国乐,大陆称为民乐,香港、新加坡称为华乐。一般人也称它为中乐,以与西乐相对举。

但整体来说,无论大陆台湾香港抑或新加坡,都是西乐占了绝对优势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如上所述,都是西乐,或“学堂乐歌”之遗风。市井间传唱的东洋西洋歌曲,更是洋洋乎盈耳。传统音乐只保存在京剧、豫剧、崑曲、越剧等戏曲中。待有兴趣的少数人自去觅来体会。

先父酷嗜京剧,能操京胡。暇日辄邀票友到家里唱愉一番。因此我入学后便也很想探探传统音乐戏剧之窔奥。可惜中小学校里并不讲究这些。故须一直等到上了大学才有机会参加国乐社去领略一二。

我吹奏拉弹都很笨拙,但我喜欢那个气氛,常在那儿瞎混。

然而混久了,也不免有些疑惑,觉得除了乐器与西乐不同外,观念、精神、曲式、演出方式其实差异不大,甚至演出时也用大提琴。我那时还不甚清楚国乐交响乐化的“时代趋势”,可是已有另寻国乐真相真精神的想法。

那时除了京戏崑曲大鼓书等传统戏曲外,可参考的,还有传统诗词吟唱。

台湾的诗社,起于明郑。入清以后,比大陆一般省分都还要盛,虽经日本统治而不衰。因为日本人也是作汉诗的。

各地诗社骚坛雅集多带吟唱,有些还有自己特殊的腔调。例如流行于鹿港的称为鹿港调,天籁吟社的称为天籁调等。大学里,讲授古典诗词时多半也同时吟唱。当时成功大学李勉先生号称能唱宋词,我们都很惊奇。张梦机师也就找了一份录音带,是姜白石自度曲的复原,女声配笛,拎著录音机来我们班上放,师生环坐听之。《鬲溪梅令》,听一遍就会了。

这种吟或唱,并非习作诗词的点缀,反而常是主业。七十年代以后,师大邱燮友、王更生几位教授即曾特别录制了一批录音带。在市面流通至今,很可供中小学教学时参考。

我自己读到博士班时,林尹老师教诗学研究,基本上也还是拎一大录音机来,让我们每个学生对机吟哦,然后放出来大家听,看哪里唱得不对。所以吟唱一道,由小学到硕儒,大抵在七八十年代均视为习诗填词之必要工夫(后来叶嘉莹先生到大陆教书,近十几年大力提倡吟唱,我就觉得是受了台湾吟唱的影响或启发。因爲她早年从顾随先生学诗时并不曾唱)。

三、国学考歌集

然而京戏崑曲等乃是明清音乐,诗词则只是仿佛于唐宋,而唐宋之曲实已不可知。中国音乐之堪探究者,仅此而已乎?

徜徉在上述看来甚为丰富的音乐传统中的我,仍不满足,仍有所憾。

教我《战国策》的白惇仁老师,遂拿了他用功数十年写的《诗经音乐文学之研究》给我,让我仔细研读。

《诗经》古代是歌曲集。后来古乐沦亡,不复可歌,才成为一本文学性的诗选。这种古代雅乐,到底是什么样?白老师利用唐人所定的《开元十二谱》、明朱载堉《风雅十二诗谱》、张蔚然《三百篇声谱》、清乾隆《诗经乐谱》、陈澧《十二诗谱考》、《律音汇考》《声字谱》等,参稽考证,用力甚勤。但我看他也只能说是音理已明而已,尚不能唱奏。

博士毕业以后,执教上庠,又兼了中国古典文学会会长,便想到了以推广来带动研究之法。

于是与陈逢源文教基金会合作,每年举办大专青人诗人联吟大会。年轻人每年聚到一方水竹深处,赓吟酬唱。在作品付评时,则举行吟唱比赛。待吟唱结束,左词宗、右词宗也就把诗歌作品评选出来了。随即颁奖,皆大欢喜。许多青年喜好诗词,但创作才华较差,也可以在吟唱方面获得肯定,无形中亦鼓励并扩大了参与,因而历届各校参会均甚踊跃。

为了竞赛争胜,各校访求古谱、搜求特殊唱腔,不遗余力。这也就推动了研究,每每有令人惊喜之举。

我就记得有次中兴大学演唱《诗经·蓼莪》,我正在会场后方忙着安排会务。遥望舞台,距离太远了,人影均已迷离。但诗声一出,我心头一震,眼泪竟不觉夺眶而出。原来这正是一首孝子思亲的诗呀,乐之感人,竟至于斯!

我后来找到他们,问此谱从何而来,为何居然能唱?答曰民间仍存。

近年来我在大陆各地考察礼俗,也知道民间亦仍有于丧礼时唱《蓼莪》的。礼失求诸野,果然不谬。古乐之考证,除文献外,尚须佐以此类调查,否则殊不足以知中国音乐曲度节奏之韵趣与精神。

我自己更做过挽歌的研究。心想丧祭之顷,既然最能动人,《蓼莪》之外,古之挽歌当然也可以复制出来试试。因此排出《招魂》。招魂无谱,但乐理可知,故即不难唱奏出。

后来我1996年办南华大学,成立雅乐团,大抵即本此理。方法一是考文献;二是查民间,旁稽日本、韩国、琉球;三是依音理推断复原。

音理,除了中国音乐该有的曲式节度特征外,还有许多讲究。例如隔月用律,十一月用黄钟宫,十二月用大吕,正月用太簇,一年选用七个宫调。再者还须考虑季节。春用角调,夏用征调,秋用羽调,冬用商调。奏者春衣青,夏衣红,秋衣白,冬衣黑。四季可用之调,唯有宫,衣黄。不明此理,就是给你谱,你也演不出、奏不成。而且谱上所载,例如佾舞,乃是宗庙祭祀用乐。故一字一音,一音四拍,无装饰音,以显示庄严,却并不是所有古乐都如此。凡此均应细辨。

总之,创办雅乐团可说是恢复中国音乐文化的一大步。如今二十几年下来,不仅《诗经》《楚辞》,自汉魏相和歌清商曲以下,到明清俗乐十八番锣鼓,我们都做的。

古琴也是在南华开始推广。所有学生都学。不是一部分专业音乐科学生,也不是在社团,而是正式课程。学习之法更不仅在课堂,是由进木材厂开始的。海峡两岸,在大学里推广古琴,以此为嚆矢。

如今我在大陆也推动过几个古琴社、古琴研讨会,参与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看着古琴复甦,心中真有无限欣慰。长亭古道,终于不一定只能唱李叔同了。  

四、国学不唱歌

不过,我的这篇文章不是要介绍我的中国音乐之旅,说说这趟旅程中某些风光,只是要表明我对现代音乐和民族音乐发展之路数都是不认同的。对于谈中国音乐而仅知京剧崑曲等明清部分,亦以为不足。故拟由诗词吟唱上溯,欲复古之雅乐,再昌未来礼乐文明。

现在流行的做法,仍是一百多年前老掉牙的,学来、抄来、拿来、改词、翻唱。

号称有点古典素养的,或号称“中国风”的亦是现代作曲家,以现代人的情感、对古典的所谓领会,吸收的半通不通之古音乐元素,放入现代音乐的编曲框架中,再由现代歌唱家演绎唱出,词亦半通不通,自鸣得意。只可说是一种有古典情怀的现代歌曲,与中国音乐乃至国学并无直接关联。

现今的国学教育,又是由儿童读经开始重新恢复的,与音乐也没大关系。

经典诵读,功效良着,不待赘言。但有个绝大的问题,就是仅求诸文字,以背诵和记忆为主,甚或视为唯一内容。

中国古代儿童教育其实并不如此,是以演礼和习乐为主的。王阳明论童蒙教育,以诗吟唱游为之,即是此义。今既不习礼,又不吟唱。无诗情与乐悦濬发于其间,徒事记诵,颇嫌桎梏性灵。

其次,中国音乐,向来不是孤立的音声,是与文化配合的。我在上面曾举例古乐隔月用律,四时节令不同,乐调也不一样。事实上,乐曲为谁演奏也还有不同。比方替一个人作寿,这个人生辰八字的五行配属如何、什麽月份演奏,所用的曲调就应考虑五行生克的配置,因此它复杂,非仅曲度铿锵而已。

另外,中国音乐的挖掘,还应充分注意地方资源。

例如乐府诗的研究,惯例是依曲调分,郭茂倩《乐府诗集》就是这么处理的。但因乐府的曲式音调今皆已不可考,故近来的研究不得不转向歌曲之故事和作者身分上做文章。我不敢菲薄此类研究,但另一种观察乐府诗的脉络也许更可参考。

这脉络就是地理。

以地理来观察音乐,其实也是老方法。孔子编《诗》时,风、雅、颂之大框架固然是用音乐来分,但风之内部就是以地理分的。十五国风,地不同,声自然也就不同。

乐府诗的原理也一样。例如吴歌、西曲,虽皆属于清商曲辞,而一为吴地之歌,一为长江中游曲调,两者声情遂别。

吴歌之神弦曲,青溪小姑白石郎,唱的乃是南京一带的故事,故亦不能泛泛视为一般神歌,乃是地域性极浓的。另外像〈春江花月夜〉,也不能泛咏一般的春月江水,必须是与金陵花月直接相关。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说:“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即缘于此。诗人绝不会用此曲调去咏黄河或巴蜀之春月。

同理,西曲中《石城乐》出自湖北竟陵,《乌夜啼》作于南兖州。〈估客乐〉写樊邓间事,〈襄阳乐〉〈襄阳蹋铜蹄〉〈江陵乐〉〈雍州曲〉〈三洲歌〉更不用说了。三洲,乃商旅来往巴陵三江口之歌,与估客乐、贾客乐一样都有行商估旅之情,但若用来咏江南商贾便不合适。

江南另有一批歌,叫「江南弄」,包含采莲曲、采菱歌。夏天何处不开荷花?何处不可采莲采菱?然而,若作采莲曲、采菱曲,绝不能泛写他处,必须是江南莲菱。

所以李白的采莲曲说:“若耶溪畔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贺知章则说:“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若耶溪、镜湖、会稽山都在浙江。王昌龄说:“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齐己说:“越溪女,越江莲,齐菡萏,双婵娟”,更都直接说是越女采莲。

凡此,皆可见古人作乐府诗,拟题之外,还须考虑它的声情。而声情即包括了这个曲子到底是写何地物事的考量。我们读乐府诗,同样也须注意这种地理音素。

因为很明显的,凡写边塞事,多在横吹曲中。横吹曲原是北狄乐。北狄乐后来分成两部,有箫笳者为鼓吹曲,用于朝会、道路、给赐;有鼓角者为横吹曲,用于军中。

曹操征乌桓、燕魏之际的鲜卑歌、北朝慕容垂及姚泓时的战阵歌曲、胡歌等俱属横吹,因此那里面都是陇头、出关、入塞、出塞、折杨柳、关山月、落梅花、紫骝马、骢马之类,感边戍、伤离别,而怀念“洛阳大道中,佳丽实无比”(沈约·洛阳道)。

六朝及隋唐人写边塞,均用这些题目,依题目与声情之内容来大谈边塞,大抵不是真有其事,文类规范至为明显。

另外,相和歌中也有《江南可采莲》。据郭茂倩考证,梁武帝作江南弄之采莲采菱诸曲,源头即在于此。

但江南弄的采莲采菱专就吴越之采莲说,相和歌的采莲就不一样。原因何在?因相和三调本出汉房中乐,原先都是楚声。在楚声这个脉络底下讲江南可采莲,江南所指之区域就要比《江南弄》的江南大得多,且比较偏上游。

所以你看梁柳恽所作,云:“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沈约说:“擢歌发江潭,采莲渡湘南”,都泛及湖湘。刘希夷所作,说:“潮平见楚甸,天际望维杨”“暮春三月晴,维杨吴楚城”,又包涉吴楚。到李益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就讲到瞿塘峡了。这是江南吗?若不知此曲本出于楚调,岂不对之要一头雾水?

楚调还有相和歌中的楚调曲,不过这类曲调中有歌《泰山吟》、《梁甫吟》、《泰山梁甫行》的,乃以楚曲言人生之哀,以泰山为人死后魂魄归往之所;与楚调多写《白头吟》、《长门怨》、《婕妤怨》、《长信怨》、《玉阶怨》,表达人生怨离之感相似。

泰山这个地名有特殊含意,故凡作《泰山吟》、《泰山梁甫吟》皆有蒿里薤露之意,主题明确,地理意涵亦甚为确定。

另有专吟楚事者,如《楚王吟》、《楚妃叹》、《楚妃曲》、《楚妃怨》等,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的吟叹曲中。

与专门咏楚事的这批作品类似的,还有蜀国弦,也属相和歌。本来乐府古辞就有《巫山高》,属铙歌。后来用此题者多迳咏巫山之高,北齐虞义说:“南国多奇山,荆巫独灵异”,梁元帝说:“巫山高不穷,迥出荆门中”都是。瑟调中的《蜀道难》也是如此。《乐府解题》说此曲“备言铜梁玉垒之阻,与《蜀国弦》颇同”。凡作此者,未必身历蜀道之难,而言其险峻皆同,也都属于依题拟作之性质。

其他特显地理含义的,还有瑟调相和歌的《陇西行》、《雁门太守行》、《饮马长城窟行》、《蒲阪行》,都写边塞事。与横吹曲中那一大批边塞诗可以互参。

此外,该注意的就是一些京城诗了。京邑本就是诗赋中一大类,乐府亦不例外,如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郭茂倩所收凡十五卷,全都作于京城,亦用于京城之各种典礼中。鼓吹辞中凡写出师、还朝、入朝、校猎、送远、凯旋、君臣之乐等也都是如此。

但此类曲辞虽备显朝廷威仪,可见京城之气象,毕竟仍非直接描写城市景观及都中人民生活状况。横吹曲中的《洛阳道》《长安道》,相和歌清调曲的《长安有狭斜行》、瑟调之《煌煌京洛行》就直接描写了。

这类歌,多是刻划京师之繁华,王孙重行乐,公子好游从,而且佳丽遍地,游侠汇聚。一种奢华、放纵、世俗化的世界跃然纸上。

清调曲中的《相逢狭路间》《相逢行》也属此类。题目上看起来并无地理上的专指,但实际上不是在随便哪条路上狭路相逢,而只能是在京城。

故李白《相逢行》一开头就说:“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昭明太子的《相逢狭路间》也以“京华有曲巷,曲巷不通舆”开端。

京城乃游侠窟,故戴嵩《煌煌京洛行》说:“欲知佳丽地,为君陈帝京。由来称侠窟,争利复争名。”

此类京邑描写的另一批亲戚,就是讲少年游侠的《少年行》《结客少年场》《少年子》《少年乐》《汉宫少年行》《长乐少年行》《长安少年行》《渭城少年行》《轻薄篇》《游侠篇》《灞上轻薄行》《游侠行》《侠客行》《博陵王宫侠曲》《游猎篇》《行行且游猎篇》《游子吟》《壮士行》《壮士篇》等等。

这些游侠诗,乃京城书写的一环。郭茂倩列在杂曲歌辞中,讲的不是一般的游子,而是对城市里游侠少年生活状态的刻绘,从一个特殊角度来呈现都市之奇异景观。

这种都市主要是京洛、长安,有时也旁及其他都市,那就是曹植《名都篇》这种。诗云:“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郭茂倩解释道:“名都者,邯郸、临淄之类”。《少年行》这类曲子,就果然也有《邯郸少年行》。宋刘义恭《游子吟》则说:“三河游荡子,丽颜迈荆宝。…… 绸缪甘泉中,驰逐邯郸道。”邯郸游侠与京城侠少一样,都属鲜明的城市风景,足堪留意。

五、国学还应再唱歌

我们现在处理音乐,除了宫廷王朝雅乐、学塾吟诵之外,乐府传统的这一大批地域性曲谣,就是一大线索与资源。不了解这些,明清以来地方戏曲歌唱便不易理清其脉络。

某年旅次扬州,友人安排我听扬剧唱曲。我日记中曾载:“昔未留意,兹乃有黄鹂夜莺之叹。其间既有朱权所遗之曲,亦有为近世流行歌曲,如周璇‘天涯歌女’甄录之调,婉转关听,足移人情。”正可为我上述说法做一则小脚注。

而目前大陆音乐界所说的民歌,其实与我讲的这些无甚关系,基础是六七十年代的民歌调查,下延及于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内涵之探讨,尚待深入。

诗词吟诵界,则对吟、诵、歌、咏、说、唱、赞、曲都还分不太清楚;推广的调子,又多只是私塾或老先生个人诵读之土腔,单调、音色沙哑、音质粗糙、节奏简易且少旋律,多不能上接于乐府传统。因此目前可说仍属于国学不歌唱、歌唱也不国学的阶段;至于新国学、新歌唱,那就还早着呢,如何开展,我另篇再来报告。

现在,且让我们先送别李叔同吧!

龚鹏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并在北京、上海、杭州、台北、巴黎、日本、澳门等地举办过书法展。现为中国孔子博物馆名誉馆长、美国龚鹏程基金会主席。

采菱代表什么生肖2

不出意外,这个五一假期,“杭州西湖”又登上了热搜。

实际上,杭州还有一面风景迷人的湖水,那就是湘湖,湖域面积6.1平方公里,和西湖差不多大。

湘湖可以玩的地方很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桥非常多。

古时候的湘湖,地处江南水乡萧绍平原,河港纵横,桥梁众多,遍布九乡。以前,湘湖里的跨湖桥、望湖桥、三善桥、锁龙桥等,那也都是很有名气的。

这些桥,都是湘湖里的宝贝。

后来,湘湖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很注重萧绍桥梁文化的保护,通过易地重建、仿古新建、创新设计等多种方式,保留了湘湖的桥。目前,湘湖里共有江南水乡风格的桥梁108座,有石拱桥、平梁桥、拱梁组合桥、石板石拱组合桥、砖拱石桥,也有石板桥、汀步桥、平梁汀步桥等。

这108座桥,形态各异,每一座都有自己的风貌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桥的名字也都很有味道,有以古诗词命名的,如菱歌、棹歌等;有以景命名的,如映雪、踏雪等。这些桥是湘湖桥梁发展历史的最好解说者,正因为有了它们,湘湖被称为“实景式”的江南桥梁博物园。

趁着五一假期还没结束,不妨坐上湘湖的游船,数一数湖里的桥。

湘湖里的桥:

1—老跨湖桥:一座单孔马蹄形石拱桥,为明嘉靖三十三年(1544年),中书舍人孙学思建造,因桥跨两岸而名,之后修建不断。现据民国时期旧照片在原址重建。上个世纪90年代,在跨湖桥附近发现了距今为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跨湖桥文化遗址。

2—跨湖桥:一座南北跨向的五孔石拱桥,根据景区发展需要,新建了跨湖桥,于2007年5月建成开放,上可通车下可通航,因桥跨两岸而名。

3—拥岚桥:一座三孔半圆形石拱桥,七折拱边,造型别致轻盈,线条飘逸流畅。为进入湘堤第一桥,登桥远望,山岚缭绕,一拥入怀,故名。

4—望湖桥:此桥采用了一种古朴的梁桥形式,为单孔石桥。湘湖古有望湖桥,今易地重建,登桥可望新湘湖,故名。

5—步云桥:为湘浦观鱼池小桥,蓝天白云映于水面,人行桥上观鱼,有脚踏行云之感,故名。

6—饮绿桥:一座东西向的小木桥,取苏轼诗句“呼吸阳光饮山绿”而名,湘湖山青水绿,桥在湖上,如饱饮绿色。

7—望越桥:风情大道车行桥,桥上可远望越王城山,故取名望越桥。

8—藏韵桥:一座单孔石桥,此桥为湘湖北端之桥闸。有引湘湖之水,藏湘湖神韵之意,故名。

9—引鹭桥:此桥用白石砌成,显得十分古朴,为三孔石桥。引鹭桥位于下孙遗址保护区旁,自然生态的小岛,引白鹭在此小憩,故名。

10—迎柳桥:迎柳桥是湘堤上唯一的亭桥,式样仿照古老的梁桥,以粗石砌成。桥面、桥栏用了青石板,加上粉墙、黛瓦、悬山顶的桥亭,显得古意盎然,使人想起古代湘湖的桥梁。桥两旁柳树成行,春风拂面,细摇柳枝,似向游客致意,有登桥迎柳柳迎客之感,故名。

11—枕流桥:一座单孔石拱桥,它有一个椭圆型的桥拱,造型优美,在水中的倒影也特别有画面感。微风吹动湖水,似桥枕流而眠,故名。

12—卧虹桥:一座圆弧拱桥,似彩虹卧波而名。

13—飞龙桥:一座为东西跨向单拱微马蹄形,钢混结构,石材砌面拱桥。水漾湖口旧有锁龙桥,湖北有龙头山,如巨龙出窟,势如腾飞。今在原址建新桥,寓意和谐社会,巨龙腾飞,万事俱兴,故名飞龙桥。

14—板罾桥:是一座竹制结构的浮桥,此桥头常有渔民板罾捕鱼,故取名板罾桥。

15—古纤道:纤道是古代萧绍平原常见的一种路桥结合的道路,它建在河边,略高于水面,用青石板铺筑,供纤夫挽船时行走。

16—梦湖桥:是一座仿古单拱石桥,拱洞近似园形。梦湖桥的南端,有一个八字形的辅桥。这种桥梁结构,一般建在江南水乡的河流交岔处,一桥顶两桥用,极富有江南特色。取宋·苏轼《湖中》诗句“湘湖梦不到,今日到湘湖”而名,亦含百万萧山人民圆梦湘湖之意。

17—越王桥:仿古石拱桥,桥拱近似于圆形,显得特别高峻。为纪念越王句践保栖城山、“卧薪尝胆”而名。

18—定澜桥:平坦贴水的长长梁桥,此桥长长,横卧湖面定澜,故名。

19—倚秀桥:木桥,湘湖山水秀丽,因该桥靠山临湖,故名倚秀桥。

20—采莲桥:仿古石拱廊桥。桥洞是三曲半圆拱,桥栏曲折,桥面以石阶砌成。桥廊是庑殿顶,朱柱黛瓦,檐角飞翘,散发着浓浓的怀古情调。莲藕是湘湖名产,此桥西边为荷塘,登桥观荷,似见村姑采莲,故名。

21—浣月桥:仿古石拱桥,桥拱是造型别致的八角拱。月夜,登此桥眼望湖面,一轮明月,在水中荡漾,似西施浣月,故名。

22—织翠桥:石板桥,此桥地处大、小望坞口,四周青山,湖中碧水,石桥似梭织翠,故名。

23—藕芳桥:五跨木栏排柱仿古石板桥,因桥下荷花满池,取其芬芳之意,故名。

24—仙人桥:东西跨向,单拱半圆形,钢混结构,石材砌面拱桥。据《湘湖志》载,仙人桥在大黄坞山口,今原址南侧建新桥,故名。

25—三善桥:三善桥,三孔石桥俗称“三眼桥”,位于井山湖口,明崇祯初年(1628)由云南布政使、乡人来斯行始建。清同治乙丑年(1865)西江塘坍塌,江水倒灌湘湖,桥被冲垮。清光绪辛卯年(1891),里人重建。

26—新三善桥:2015年在井山湖口新建,为车行桥。

27—启明桥:该桥为三孔石桥,沟通了湘湖南岸与湖中有着8000年古文明的跨湖桥遗址,寓意开启文明之光。

28—漾波桥:南北跨向单孔椭圆石拱桥,登桥可感受微风拂过后水面轻轻荡漾起的涟漪,心中顿觉清凉舒爽。

29—流韵桥:五孔平梁桥,取《文心雕龙·时序》:“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而名。

30—暖波桥:单孔圆弧形拱桥,取意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而名。

31—求索桥:南北跨向单跨索桥,取意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命名该索桥。

32—文曲桥:南北跨向的11孔平梁汀步桥,全部采用桐庐大规格卵石和东湖石板砌成。取意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缘天下之所乐而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兴德。”故而用以命名该曲桥。

33—蹬步桥:是座南北跨向的汀步桥,采用桐庐卵石的汀步砌成。磴,石阶,石桥。借块块石墩(磴),跨步通过水面,尽显野趣,故名。

34—尚书桥:拱梁组合廊桥,因地近明·南京吏部尚书、湘湖湖贤魏骥之墓,为纪念魏骥而名。

35—翦波桥:南北跨向的三孔半圆形拱桥,比喻燕子、鸥鹭等轻轻掠过水面,羽翼划破水面的动态,或船前行划破水面的状态。

36—戏波桥:三孔马蹄形石拱桥,桥面呈“外八”型,像一高高涌起的波浪。登桥可见鱼儿跃出水面,野鸭、鸥鹭在湖面嬉戏,鱼儿、飞鸟水面戏波的情形,令人陶醉,故名。

37—采藻桥:东西跨向7孔平梁桥,此桥亲水,因桥下水面多藻类水生植物而名;藻,又意为“华丽的文彩、文辞”,取意《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君子懿文德,采藻其何伤!”而名。

38—敛翠桥:南北跨向三孔折边桥,结构形态优美。取意唐许浑《晨起西楼》句:“留情深处驻横波,敛翠凝红一曲歌。”而名。

39—胜蓝桥:东西跨向拱梁组合桥,寄意《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胜于蓝;”而名。

40—忆莼桥:莼菜为湘湖最著名的水生特产。历代名人回忆莼菜的采摘、烹煮、品尝,留下了许多吟咏诗篇。清康熙皇帝也为湘湖莼菜作《莼赋》,故名。

41—听香桥:东西跨向6孔平梁桥,桥梁亲水。此桥连接芳渚与作物花园,游客可体验鸟语、花香、秀色、果甜,故名听香。

42—从礼桥:三孔景观石拱桥,为纪念协助杨时修筑湘湖的萧山县尉方从礼,而名。

43—罗坞桥:公路石拱桥,三拱拉坡,左右是两个独立的往返行车道,左侧附设一人行道,是进出眉山岛景区和石岩山景区主要干道。地处罗家坞,故名。

44—窑影桥:七孔联拱桥,因眉山岛上保留有上世纪的几座老砖窑而名。

45—逍遥梁:多孔廊桥,桥两端各设一亭以供游人休息。取意庄子《逍遥游》,意为天地间万物贵任性自由即为逍遥至乐,故名。梁,桥也。

46—德风桥:此桥钢混结构,石材砌面。是一座三大孔石桥为拉缓桥坡,桥头一侧水中设有古旧石塔一座。取《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后称君子为政之德为德风,故名。

47—政和桥:此桥有21孔,钢混结构,石材砌面。全长210米,是湘湖最长的桥梁。最宽21米,高13米。桥面平坦,为双向两车道,两边有人行道。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2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类似中国古代石拱桥中的联拱石桥。取“政通人和”之意,也为纪念杨时在北宋政和年间修筑湘湖。

48—四亭桥:此桥上有四亭,分别命名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拱卫在桥两侧。桥上有四亭,故名四亭桥。

49—天马桥:以生肖命名,天马,神马、骏马。

50—金鼠桥:以生肖命名,金,黄金,珍贵。

51—闻鸡桥:以生肖命名,取意闻鸡起舞。

52—腾蛇桥:以生肖命名,腾蛇,仙兽,会架雾飞行的蛇。取意《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蛇游雾。”而名。

53—宝猪桥:以生肖命名,宝,宝贵。

54—莲花寺桥:是一座单孔石桥,桥梁扶手全部设计成精美的莲花形,与北京卢沟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桥正对莲华寺,故名。

55—神猴桥:以生肖命名,寓意“人和”。

56—吉羊桥:以生肖命名,寓意吉祥。

57—灵犬桥:以生肖命名,灵,寓意灵性,有知。

58—牵牛桥:以生肖命名,牵牛,指牵牛星。

59—连山桥:是一座三孔拱桥,地处连山(今青山山麓)而名。

60—玉兔桥:以生肖命名,玉兔,比喻月亮。

61-上善桥:取意《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而名。

62—卧虎桥:以生肖命名,该桥位于老虎洞山下,寄意卧虎藏龙,人才辈出。

63—落雁桥:《萧山湘湖孙氏宗谱》载,清乾隆年间的“湘湖八景”有“湖中落雁”一景;此桥周围种有芦苇等水草,等苇叶飘荡,正是群雁光顾之际,故名落雁桥。

64—咏月桥:此桥绵长而有动感,曲线优美,适宜漫步赏月。当明月映湖,微波荡漾时,人步桥上,如行湖面,亦有在月影中畅泳之感。

65—锁烟桥:清黄元寿《湘湖杂咏》有“压乌山色锁烟霏,欲压乌江懒远飞”之诗句,站在该桥远望,压乌山隐隐可见。故名锁烟桥。

66—迎妃桥:“妃”指华妃,为秦始皇的妃子。相传,华妃随秦始皇出巡途中病亡,葬于附近石井山。

67—善济桥:“善济”二字既是湘湖水利功臣赵善济的名字,具有纪念意义;且“济”有“渡”之意,又吻合桥梁的功能。

68—步鱼桥:湘湖有特产土步鱼,民国《萧山县志稿》载:“杜父鱼亦名土步鱼,出湘湖者为最。”“土步鱼”也称“步鱼”,故以“步鱼桥”为名,彰显特产;又因此桥平缓小巧,漫步桥上,可观湖边浅水游鱼,似与鱼儿嬉戏,可得湘湖之野趣。

69—立雪桥:单孔微马蹄形的拱桥,类似西湖断桥,取意湘湖的创建者杨时“程门立雪”的典故。

70—道南桥:三跨椭圆形拱桥,结构独特,上部呈悬链线型,在国内较为罕见,桥栏杆柱头采用造型各异的狮子抛绣球。杨时学成南归时其师程颢感慨道:“吾道南矣!”杨时的理学思想对其后传弟子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称为“道南正脉”。明代在德惠祠旁建道南书院以为纪念。此桥为纪念杨时南传程氏理学而名。

71—德惠桥:为纪念杨时、魏骥等建造和保护湘湖的湖贤,为百姓德泽恩惠而名。

72—由化桥:由化是九乡之一(今北干街道一带),故名。

73—夏孝桥:夏孝是九乡之一(今滨江西兴一带),故名。

74—长兴桥:长兴是九乡之一(今闻堰、长河、浦沿一带),故名。

75—昭明桥:昭明是九乡之一(今新塘街道一带),故名。

76—崇化桥:崇化是九乡之一(今萧山城厢街道一带),故名。

77—许贤桥:许贤是九乡之一(今义桥一带),故名。

78—安养桥:历史上,湘湖曾灌溉周边九乡146868亩农田,故称“九乡水仓”。安养是九乡之一(今萧山义桥一带),故名。

79—新义桥:新义是九乡之一(今义桥、蜀山一带),故名。

80—来苏桥:来苏是九乡之一(今临浦、所前一带),故名。

81—湘灵桥:取自清黄元寿《湘湖杂咏》“若把西湖比西子,也将湘水拟湘灵”。

82—湘农桥:此桥位于定山南侧,该区域原属湘湖农场,故名。

83—隐翠桥:清毛万龄《越王城怀古》中有“香台隐翠湖”一句,故名。

84—菱歌桥:清代女诗人黄巽有《湘湖采菱曲》,描绘湘湖农家妇女采菱时哼唱民间小曲,饶有情趣,故名。

85—棹歌桥:取材于湘湖十景之一“横塘棹歌”。棹歌,为行船时所唱之歌,故名。

86—踏歌桥:明丁克振《登越王城》中有“扶筇蒯履踏歌还”一句,故名。

87—浩歌桥:明刘基《题湘湖图》中有“浩歌不见濯缨人”一句,故名。

88—戏鹭桥:“辛庐八景”有“九里墩戏鹭”,且岛上多白鹭,故名。

89—水仙桥:清初毛奇龄所写的《水仙五郎》记每年中秋节,湘湖水仙花盛开,湖边人家就要祭祀水仙五郎。故名。

90—拂浪桥:明蔡仲光《城山越王台寄友》中有“为寄相思拂浪回”一句,故名。

91—均水桥:宋县令顾冲在赵善济的基础上,完善了“均水法”,其《均水利约束记》是湘湖水利史上重要文献。故名。

92—观荷桥:在这里可观望满湖荷花盛开,故名。

93—踏雪桥:“辛庐八景”有“至湖岭踏雪”,故名。

94—问客桥:取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又可借问游客从何处来,故名。

95—映雪桥:以孙康映雪和程门立雪的故事命名。

96—文笔桥:站在此桥上可以远望知章村的文笔峰,文笔峰是古萧山八景之一“文峰拱秀”所在,传说此峰风水“主文运”。

97—云影桥:“湖心云影”是古湘湖八景之一,故名。

98—柳塘桥:柳塘穴为湘湖第一放水穴口。明萧山八景之一有柳塘春晓。

99—狮峰桥:石岩山又名狮子峰。站在桥上既可以仰望狮子峰,又可以低头观看狮子峰在湖中的倒影。

100—映月桥:月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最多的意象之一,此处以“月”为题,勾画出湘湖月下之景。

101—望秋桥:“石岩望秋”为古萧山八景之一,此桥位于石岩山脚下,故名。

102—元宝桥:湘湖一名元宝湖,民间传说湘湖是一个日进一只金元宝的湖泊。又因此地靠近金融小镇,也含有日进斗金的意思,故名。

103—陶朱桥:范蠡又称“陶朱公”,后因精通经商,民间称之为“商祖”。取此桥名,意为湘湖金融小镇以商祖为范,又彰显湘湖文化,故名。

104—永兴桥:唐天宝元年以前,“永兴”一直为萧山的县名。“永兴”二字又含有永远兴旺发达的意思,故名。

105—金秀桥:以原金西村石岩山南一条通湘湖的河流金秀河命名。

106—山阴桥:萧山最早称作余暨,是东汉时从山阴县析出,故名。

107—金西桥:金西村原名金西桥村,故名。

108—裕源桥:金润泉任职过的钱庄的名号。取名“裕源”既有延续的金融文脉之意,又可讨“利润多多,财源滚滚”之彩头。

通讯员丨孙丽娟

采菱代表什么生肖3

作者:武陵闲人

常德江南的画墙是值得一看的地方。

从桃花源大桥南面匝道下来,沿鼎城路东行至德安路往北便可见一座红楼巍然屹立于防洪堤上,这便江南大堤上四楼之一的仰止楼。

“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止,有仰慕、向往之意。

沿德安路再北行数百米便可到达仰止楼,从仰止楼下穿过防洪大堤,便是江南的沅江风光带了。

如果从沅水一桥过来,可乘坐7路公交车,过桥后从任何一站下车行百余米都可到达画墙。

常德画墙在水泥建造的防洪大堤上,与江北的诗墙隔江相望,形成“北诗南画”的格局。画墙以防洪墙为载体,以建设“中外一流,百年不朽”的现代壁画艺术博物馆为目标,以“天下常德”为创作理念。

与江北诗墙相比,江南画墙有先天优势,在建造防洪墙之时就已经设计了游廊,游廊宽五六米,游客们可以悠闲地行走于游廊之下,慢慢地观赏壁画,无日晒之苦,无雨淋之虞,无拥挤之烦。

画墙之外是沅江风光带。沅江风光带上小径交错,绿树成荫。每到傍晚,游人如织。江北的防洪墙之外也有风光带,但与江南风光带相比,江北风光带小巧多了。

沅江流到常德城区时突然折向北边,江流直冲堤岸,再折向东,因为江水的冲刷,江北的江岸岸壁陡峭,因而江北的风光带有点儿狭窄。江南则不同,上游带来的泥沙滞留在了这里,形成了一片平缓的沙洲,因而江南的风光带更加宽阔而有气势。

江南画墙总长近4公里,从仰止楼往西百多米是画墙西头的起点,东头的起点则在沅水一桥附近。

从西头起点往东,已经安装好的壁画并有题名的有《桃花源记》、《陋室铭》、《岳麓傅薪》、《战神蚩尤》等画作。

《战神蚩尤》来自于古代传说。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华民族的三位始祖之一。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长双翅,善用兵器,勇猛无比,被誉为战神,史称“蚩尤作五兵”(五兵,五种兵器,笔者注)。蚩尤作为部落首领,在农业耕作、兵器制造、明天道、理教化等方面为后来兴起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蚩尤文化被认为是铸就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的灵魂之一。壁画上的浮雕内容具体包括领兵、阵前冲锋、制兵器、练兵、狩猎、采集、驯化、发展农耕、理教化等,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场景。

从仰止楼往东,有一幅名为《土尔扈特部东归》的画。

土尔扈特原本是生活在新疆的中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1769年,沙俄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向土尔扈特征调十六岁以上男子当兵。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为了摆脱沙俄压迫,决定返回祖国,他带头烧毁了自己的宫殿,表达了返回祖国的决心。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锡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在迁徙过程中,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

土尔扈特回归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最为悲壮的民族迁徙”。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评价道:“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再往东便是传说故事,有《孟姜女哭长城》《桩巴龙件说》《龙女牧羊》《刘海砍樵》《自蛇传》等。

《桩巴龙传说》是流传于湘鄂两省的古老民间传说,相传有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孩子偶然捡到了一个蛟龙蛋,在与同伴玩耍时误奖蛟龙蛋吞入腹中,因口渴难忍,化为一条孽龙,他的母亲慌了,误用扁担打伤了他的尾巴,疼痛难忍的他穿山入江,他的母亲在追赶他的途中劳累而亡。许真君知道后变成黑龙降服了桩巴龙,将它锁在葵花井中修身养性,被囚在井中的桩巴龙只求每年清明为母亲扫墓,这个传说诠释的是人间孝道和人生大爱。

沿游道东行,有《武陵五柳》图。画面展现的是柳中、柳拱辰、柳应辰、柳平、柳猷的故事,人称“武陵五柳”。

柳中,宋仁宗天圣(1023-1030)初年岁贡,授应天府知事,勤政爱民,颇有政绩,追赠征士郎、宁夏卫经历。

北宋仁宗时期,柳中之子柳拱辰、柳应辰相继考中进士。

柳拱辰历任鄂州、岳州通判。至和二年(1055)以尚书职方员外郎出任永州知州,在那里创办州学,在州学东侧新建柳侯(宗元)祠,并为之作记。柳拱辰六十岁时,辞官回到常德,在城西白马湖青陵村(今湖南文理学院内)筑庐建桥,定居于此。桥修好后,柳拱辰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他写了《归老桥记》。曾巩在文中云:“武陵柳侯图其青陵之居,属予而叙,以书曰:武陵之西北,有湖属于梁山者,白马湖也。梁山之西南,有田属于湖上者,吾之先人青陵之田也。吾筑庐于是而将老焉。青陵之西二百步,有泉出于两崖之间而东注于湖者,曰采菱之涧。吾为桥于其上,而为屋以覆之。武陵之往来有事于吾庐者,与吾异日得老而归,皆出于此也,故题之曰归老之桥。”

柳应辰官至道州知州。

后来,柳拱辰之子柳平、柳猷又相继擢第。

柳平后任江西筠州知府,为官清廉,他在新居中堂上特书“江西道院”四字,以倡民风。黄庭坚为之作《江西道院赋》,对柳平的政绩十分推崇。

柳平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关系甚为密切,柳平担任筠州知府之时,苏辙为柳平写了《寄题武陵柳氏所居二首》:

其一 天真楼

宦游阅尽山川胜,归老方知气味真。歌哭不移身自稳,往还无间语尤亲。

永怀前辈无因见,犹喜诸郎有此人。千岁展禽风未改,不加雕琢世称珍。

其二 康乐楼

邑居欲尽溪山好,不作层楼无奈何。岩谷满前收蜡屐,漪涟极目卷渔蓑。

安心已得安身法,乐土偏令乐事多。千里筠阳犹静治,还家一笑定无他。

善德楼所处位置古代叫段家嘴,据方志记载,以前这里“芳草茂林,雪沙霞岸”。

从善德楼往东,第一幅画为《王阳明讲学》,接下来的两幅疑为《郑和下西洋》、《玄奘西天取经》。再往东有《丹青千年》、《虎门销烟》、《御侮卫国》、《辛亥荣光》、《妙手仁心》、《风云激荡》、《黄河大合唱》、《老河街》、《常德会战》、《香港回归》等画。

《老河街》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杜飞所作,为了展现常德河街的独特风貌,杜飞曾全程游览了大小河街,又沿常德诗墙观察了“常德河街”原址。

《常德会战》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韬所作,据说为了创作这幅壁画,他多次到常德考察旧战场、旧战壕、旧碉堡。

沅水向东数千米后又折向南面,在沅江南折之处有“楚望楼”。望,古代祭祀山川的专称。遥望而祭,故称,《尚书·尧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左传·宣公三年》:“望,郊之属也。”《左传·哀公六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楚望”即指楚地的山川。

楚望楼一带古代叫青草嘴。楚望楼下是常德会战时击毙日军第3师团第6联队长中畑护一的地方。

楚望楼往东为《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图》、《抱德炀和》,接下来是五幅中国改革开放后创作的现代经典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巴山蜀水》(1979)、《山河颂》(1982)、《泼水节——生命的赞歌》(1979)、《百花齐放》(1979),再往东便是《十二生肖》、《城市之光》、《常德英杰图》、《巾帼群芳》、《老河街》、《桃源春色》、《好戏连台》、《民美精华》、《百舸争流》、《花溪鹭影》。

《城市之光》展现的是常德城市的沿革。壁画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故事传说反映历代城市名称的演变。从最早的城市——城头山、张若建城,演变发展到现代城市。

相关资料显示,常德画墙设计壁画120件,其中宣传中华文明的作品55件,宣传湘楚文化作品16件,宣传常德本土文化和建设成就的作品49件。

目前,画墙还在建设中,我有理由相信,画墙建成之后,必将成为常德的另一张文化名片,也将成为壁画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土尔扈特部东归》

《百度百科·武陵五柳》

《清嘉庆常德府志校注·列传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文编辑 沧浪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