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雨伞代表什么生肖

我国珍稀动物为啥频频现身?,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环球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看雨伞代表什么生肖1

来源:人民日报

在云南西双版纳,去年北移南返的亚洲象在热带雨林里安然栖居。这群亚洲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备受瞩目,人们呵护关爱象群、人象平安的一幅幅画面温暖人心。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最新监测显示,我国首只成功救护并放归自然的野生东北虎“完达山1号”,野外生存状况良好,正逐步适应放归地环境。

在青藏高原,一批又一批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动物通道,向产仔地可可西里卓乃湖进发,开启迁徙产仔之旅。

如今,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走进公众视野。珍稀动物为什么频频出现,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如何?怎样进一步加强保护?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频频露面,尽显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腹地,高挺的笔管榕树上,一只雌性海南长臂猿蹲坐着,怀里抱着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幼猿。“小崽在母猿怀里,好着呢。”透过望远镜,长臂猿监测队队员郑海强捕捉到这样的场景。

这只让郑海强挂念的幼猿,是今年1月刚刚诞下的。近几年,这样的喜讯频频传来:2020年8月幼猿“平平”出生,去年初“猿海”“猿南”相继出生,今年猿群又添新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海南长臂猿已连续3年实现种群数量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10只,稳定恢复至5群36只。

作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脊椎动物种类达7300多种,已定名昆虫达13万种。近年来,通过栖息地保护、拯救繁育等措施,野生动物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从热带雨林到青藏高原,从东海之滨到西南腹地,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频频露面,尽显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回来了。5月26日,志愿者在赣江江西南昌段扬子洲水域拍到了江豚产仔的画面,视频里,成年江豚环游在幼崽周围,逐浪嬉戏。“以前这里的江豚只有3头,现在已有近20头。”江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自然教育与志愿者委员会主任余会功说,为了保障江豚安全分娩,当地政府成立护卫队,日夜守卫。最新监测发现,鄱阳湖江豚数量已经超过700只。

分布范围越来越广。

江西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上清镇护林员肖冬样,每天都沿着石梯下到泸溪河边,查看河道生态环境。在鹰潭,中华秋沙鸭10多年前首次现身泸溪河后,栖息地范围不断扩大,信江支流泗沥河、晏谷河与主河道交汇处等地都发现它们的身影。“最多时拍到140多只,约占全球种群的10%。”肖冬样说,“中华秋沙鸭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很高,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接待好这些‘稀客’。”

新物种、新记录种接连面世。

5月22日,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38293个,更新生物物种“家底”。“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增长非常快,15年来增加了近两倍。”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介绍。去年,国内共新发表脊椎动物95种,其中新物种80种、国家新记录种15种,新增物种的分布涉及30个省区市,其中云南有32种。

近年来,我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

野生大熊猫种群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1864只;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985年的约180只,增长至300只左右;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仅存的7只,发展至野外种群超过6000只;藏羚羊野外种群由上世纪90年代末不足7万只,恢复到30万只以上;多地监测发现穿山甲活动,中华穿山甲种群逐步恢复。

“我国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100多种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已基本扭转持续下降的态势,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一只体形健硕的东北虎摇头晃脑,步伐矫健,黑熊、梅花鹿等觅食奔走,原始大森林里好不热闹……“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记录下这一幕幕动人场景。

地面红外相机昼夜监测,天上遥感卫星观测,空中无人机巡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实时监测大面积覆盖,已获取超过2万次虎豹监测影像。“目前,园区内生态持续向好,虎豹种群数量稳定增长。2017年国家公园试点以来,监测到新增幼虎10只,野生种群数量达50只左右;新增幼豹7只,野生种群数量达60只左右。”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赵利说。

山清水秀的自然保护地,是野生动物安然栖息、自由生长的乐园。“加强栖息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蒋志刚表示。

近年来,我国着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同时,我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有力保护了珍贵、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去年11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在四川都江堰海拔1360多米的野外,发现野化放归大熊猫“小核桃”的踪迹。通过分析采集的粪便以及红外相机拍摄画面发现,“小核桃”体态圆润,野外生存状态良好。“复壮局域小种群,增加遗传多样性,是大熊猫迁地保护、野化放归的最终目的。我们先后放归11只野化培训大熊猫,在野外存活9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说。

“大熊猫、东北虎等旗舰物种、‘伞护物种’,是地区生态保护的代表物种,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受益的不仅是这一个物种,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教授张伟说,在自然保护地里,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通过迁地保护实现濒危物种拯救繁育,为不少可能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当物种种群数量极低、难以自然繁衍,或原有生境被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就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蒋志刚说。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建设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野生动物基因库等一批救护繁育机构,繁育珍贵、濒危野生动物400多种,成功放归大熊猫、朱鹮、林麝、黑叶猴等物种,在野外一度消失的普氏野马、麋鹿重新建立了野外种群。

生态环境部于2011年启动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每年获得70余万条观测数据,并以此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数据库。“这些第一手数据,反映了重点区域物种多样性变化,为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威胁因素、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撑。”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多样性保护处处长井欣介绍。

以最严密法治、最严格执法保护野生动物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今年4月9日起施行。最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适用这一法律解释,审结一起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穿山甲鳞片案件,对倒卖价值700万余元穿山甲鳞片的张某等6人,以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至二年不等的刑罚,并处罚金。

非法贸易是野生动植物主要致危因素之一。2016年,国家林草局牵头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目前,成员单位已从最初设立时的22个扩大到27个。

我国用最严密法治、最严格执法,守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法、生物安全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颁布、修订了20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法律法规,覆盖野生动植物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安全等领域。

“我国形成的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制度、栖息地保护和禁猎区(期)制度、经营利用全环节严格监管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野生动物保护规范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时坤说。

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被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多项硬招实招压实了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责任,基本扭转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对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高压态势。”井欣说。

保护生物多样性,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自2016年起,在国家林草局支持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每年都组织志愿者开展“护飞行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活动1.5万余次,参与志愿者达10万余人次,救助野鸟13.2万多只。

近年来,生态环境、林草等部门持续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活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进课堂、进社区、进机关。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保护野生动植物、“拒食野味”蔚然成风。

在环保社会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手机应用程序“蔚蓝地图”里,网友们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随手拍,累计分享30多万张物种照片。“‘蔚蓝地图’具有智能识图功能,大家拍一拍,就能识别出鸟、虫、兽等,以此吸引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兴趣,进而参与保护行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进一步加强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鉴于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物区系的独特性、多样性,我国一些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受威胁程度仍较高。”蒋志刚说,保护拯救濒危物种仍然任重道远。

“我国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栖息类型多样、分布区域大多偏远,部分物种尚未摆脱灭绝危险,处于濒危状态,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等仍需有力推进。”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需要全面详实的科学数据来支持。时坤建议,加大科研投入,加大物种资源调查监测力度,进一步科学评估种群状况。井欣表示,要持续推动野生动物监测网络建设,开展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将有关数据纳入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数据库。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实施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对大熊猫、东北虎、中华穿山甲等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继续实施抢救性保护,划定并严格保护重要栖息地,连通生态廊道,使重要栖息地面积增长10%。今年,将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功能良好的区域,新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要做好每个国家公园的规划,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把生态系统的关键地区、生态敏感区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划进核心保护区。”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说,同时,要鼓励和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

专家指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恢复,野猪等物种局部种群过大,人兽冲突逐步显现,这一难题需着力破解。“保护野生动物,不应以损害当地居民的利益为代价。”蒋志刚说,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让当地居民从野生动物保护中获益,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张伟说,保护野生动物不能“一刀切”,要兼顾野生动物作为可再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功能。对于商业性利用要进行合理规制,加强监管,严打违法捕猎野生种群充当人工种群的行为。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确保珍贵、濒危物种种群及栖息地安全,严格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自觉抵制违法行为、支持保护工作,形成社会各界共同保护的良好局面。

同在蓝天下 共享大自然(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系统。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除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野生动物还有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许多生肖动物、国宝大熊猫等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医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野生动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野生动物的潜在价值将更加凸显。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世界瞩目的显著成效。许多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不少多年未见的物种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生境丧失与退化、气候变化等因素,仍然威胁着我国一些野生动物的生存。同在蓝天下,共享大自然。保护好野生动物,须持续加力。要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迁徙通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监管,严厉打击滥捕滥猎违法犯罪行为,斩断非法利益链。公众也要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齐心协力一起行动,我们定能将生物多样性这一人类永续发展的基础筑得越来越牢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看雨伞代表什么生肖2

泸州老窖香水

游客在老窖旅游区留影

泸人嗜酒图雕塑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杨理 摄影报道

酒在泸州城,酒迎四方人。

“风过泸州带酒香”,一句歌词唱出了泸州城美酒飘香的意境。远方的来客,喝过泸州酒,走遍泸州城,不难发现酒文化已深入这座城市的灵魂。

泸州人酿造的美酒远销各地,对酒的喜爱与推崇也几乎无处不在。酒文化带动下的旅游业、文创产品、生活中的礼仪,不断衍生出的新鲜事物,悄悄融入泸州人的生活。

酒城可游

“这次来泸州,是儿子公司给安排的行程,第一站就是泸州老窖旅游区。”10月27日上午,72岁的孙国祥老人乘坐旅行团的车来到江阳区泸州老窖旅游区,下车后,直接就走向了景区宣传栏处,掏出老花眼镜把景区简介文字看上一遍,还不忘拍下照片。

孙国祥说,多年前身体好时,自己也常喝泸州老窖,但这次是第一次从重庆来景区游玩。听说老窖酿造源起之地,靠一眼龙泉井水酿酒,觉得很是神奇,希望此次不虚此行。

在景区广场另一边,一个旅行团队正在合影留恋。游客张先生说,初到酒城先尝酒,昨晚刚到沱二桥旁的酒店,就先跟泸州朋友去饭馆喝了台酒,感受了一把泸州人的热情。但张先生也说,此次酒城之行,绝不止于口腹之乐,希望所去之处都能感受酒城的魅力。

记者从泸州老窖旅游区管理中心获悉,今年疫情后,该景区月接待量达到4.5万人次。

多年来,泸州一直致力于实现酒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将酒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中。如位于纳溪区大渡口镇,以茶和酒两大核心元素为主题,将花田酒地、凤凰湖、湿地茶谷、特色酒庄、特色茶庄等有机融合,打通长江黄金航道游客路线,建设游客接待中心、生态茶园、茶产品研发中心及交易市场、茶酒文化博物馆、特色酒庄等项目,打造独有的集种植、酿造、展示、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世界茶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其中清溪谷·花田酒地旅游景区,今年疫情后每月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游客主要来自泸州以及自贡、内江、宜宾、成都、重庆等周边地区。景区内的大片七彩花海、多个酒文化长廊以及众多体验类项目,得到广大游客的高度赞扬。

“把‘花’和‘酒’这两大景区特色结合,是爱酒之人的一种情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据泸州清溪谷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杨勇介绍,下一步,花田酒地景区将增加景观小品,持续引进特色项目、提升服务水平,为广大游客送上更舒适的旅游体验,朝着区域中心精品景区目标大步迈进。

文创鲜货吸引眼球

酒城可玩

泸州还致力于将酒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高度融合,构建起以酒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形成“酒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城市个性。

远方的来客乘车从城区绕上一圈,从江阳区的百子图文化广场到龙马潭区龙马大道,能看到高大的麒麟温酒器等大型雕塑。沿着长江边赏景,从单碗广场至馆驿嘴,沿途也能看到“泸人嗜酒图”“青铜觚”等酒文化塑像,欣赏文化墙上雕刻的泸酒古诗绝句。这是酒文化历史在泸州城打下的烙印,泸州人爱酒,更喜爱用酒文化去表达精神和心境,寄托情感,增进友谊。

泸州人注重酒的传承,也会在生活中寻找智慧,将泸州酒文化融入生活琐碎中,用与酒有关的仪式和礼物表达和寄托感情,增进友谊,作为社交关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

“记得那年哥哥带江苏女友回家见长辈,长辈们都乐坏了,我们小一辈的人也想着给未来的表嫂买点礼物。这礼物真的不好挑,既要代表我们泸州人的热情又要有新意,正巧了,有人知道泸州老窖出香水了,售价188元,连忙在线上买上一瓶亲手送上。”家住阳光花园的杨杰,在泸州公交公司供职,她说,当时泸州老窖的香水刚面市,家里人就“抢了新鲜”,至此后,大家都开始通过官网关注各类酒文创产品。随后,白酒夹心雪糕、星球款白酒酒心糖的一一上市,让大家开心极了。家里老人开玩笑说,“白糖硬壳裹白酒、巧克力里加白酒做糖,放在以前,那是有钱人家小孩儿的零食呀。”如今酒心糖都出星球版造型了,真是玩出新高度,“小孩儿只吃一颗糖,怕是就要打醉拳了。”

再细心一点,爱酒之人不难发现,酒城文创鲜货可谓层出不穷。泸州市博物馆根据文物麒麟温酒器设计了卡通形象;大中小号的麒麟公仔可以抱也可以挂;还有行李牌、杯垫、徽章、便利贴等;还有泸州老窖的汉服文创果酒、雨伞和十二生肖酒杯。

更好玩的是,前不久,由“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主任、福建省农科院院长助理郑少泉教授带队的种质资源调查组,到江阳区黄舣镇进行桂圆(龙眼)种质资源调查时,发现我国迄今为止第一株自带酒香的实生桂圆树。

待人接物显大家气

酒城知礼

“待客斟酒不是满杯,而是八成即可”“席间谈话敬酒不用站起,坐下即可,为他人所想,这是待客之礼”“喝酒要有度,莫劝酒,莫喝多”“碰杯莫撒酒”……随便问上几位泸州本地人,都能谈上几句酒桌礼仪。

“表示热情,一般都是先干为敬,酒桌上,要等长辈抬酒先开席,才能自饮。”好酒之人陈先生说,泸州人用酒待客,喜欢用家里藏酒。度数、年份都有讲究。白酒杯不会太小,每开瓶白酒几乎都会喝完,因为想让客人多留步,这也是泸州人的热情。

“大学毕业,第一次在家里喝酒,父亲很是支持,开的都是好酒。”从事建筑工程设计的李先生说,他工作多年后才发现,最好喝的酒是跟父亲喝的。小时候,被父亲用筷子沾酒尝过,父亲说这叫壮胆开口。读书后看着父亲喝酒,不让他喝,说娃娃家要以学业为重。长大了,父亲叮嘱他酒桌上喝酒要有节制,懂礼仪,眼睛要看着对方,不要低头只顾自己喝;席间待人接物要客气礼貌,讲话不要声音太大,喧宾夺主等等。

“泸州人喝酒的礼仪总的可以归纳为一句话:热情好客,席间能给客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泸州市地方民俗专家陈鑫明说,泸州人尊重传统酒文化,一代代泸州人承袭了老一辈耿直、豪爽的饮酒秉性,好客的泸州人遇酒知礼,热情待客,将酒文化的精髓融入到骨子里。

当下,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正在火热进行中,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来泸州逛酒博会、品美酒、赏美景,热情的泸州人张开手臂,斟酒迎客共聚酒城。

来源:川江都市报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看雨伞代表什么生肖3

佛跳墙、定胜糕、八音盒…… 春节怎么过,博物馆提交了新方案

总有人抱怨年味儿越来越淡,有没有可能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谁能想到,中国国家博物馆除了操心文物,还操心年夜饭。近日,国博和老字号全聚德联手,上架了一款全家福金汤佛跳墙礼盒,内含鲍鱼、海参、瑶柱、猪蹄筋、花胶……

从那卷“朕知道了”胶带开始掀起的博物馆文创风潮,如今几乎成为各家博物馆的标配,春节市场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春节吃什么、用什么、玩什么,博物馆提供“从文物来、到生活去”的解决方案。

吃是一件大事,博物馆也这么认为

“每逢佳节胖三斤”,尤其是春节这个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博物馆文创也看中了这个好时机。

“饮食文创和其他文创的不同之处在于,好看和好吃必须同时满足,对设计创意有更多要求。”国博饮食文创负责人廖飞说,“进到国博的观众,可以喝到嫦娥奔月拉花的咖啡、吃到大盂鼎模样的雪糕,设计成便于携带和物流配送的新春礼盒,希望让没进博物馆的人也能享用。”

廖飞介绍,金汤佛跳墙的外包装取材元素为国博馆藏《宪宗元宵行乐图卷》,描绘了明成化年间宫中过节时热闹的气氛。佛跳墙又名“福寿全”,寓意美好,相传源于清道光年间,有近两百年历史。

春节期间,“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将在国博展出,吃这件小事,反映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除了佛跳墙,国博还推出了一款“元宵行乐图新春茶点”礼盒。灵感依然来自《宪宗元宵行乐图卷》,画中一个货郎担最引人瞩目,南北通货,琳琅满目,小孩相拥而上,正是最喜乐的一幕。

良渚博物院最近也推出一款“良渚定胜”礼盒,把良渚元素和杭州的中华老字号“知味观”的传统小吃定胜糕相结合,用的、吃的,一套配齐。器皿设计来自良渚文化的黑陶豆,釉色采用了良渚嵌玉漆杯的红色,金色贴花则来自良渚陶器纹饰。

良渚文创负责人熊磊说:“红色有过年的气氛,也呼应‘定胜’主题。良渚文创产品在年礼礼盒的加持下,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兴趣,进一步将良渚文化带入更多人的视野。”

源于古代艺术,走入现代生活

长期致力于博物馆研究的上海大学教授潘守永,最近也被各家博物馆的春节文创看花了眼。他发现,博物馆文创进军的新领域越来越多,连电动牙刷都在其中。

上海博物馆近年来每到春节,都会推出当年相应的生肖展,并从展品中挑选文物作为灵感来源,创作系列文创产品。虎年将至,这次挑选的文物之一是河南磁州窑的虎纹瓷枕。陶瓷虎枕是金代流行的一种特色生活用具,还有着吉祥、辟邪的寓意。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主张,虎头枕可以治疗睡眠相关的疾病。上博提取了陶瓷虎枕的图案元素创作了居家毯,试图传达出磁州窑的野逸画风和虎纹中的民俗趣味。上博文创中心副主任冯炜说:“我们想传递一个家的感觉。瓷枕是冰冷的,但是毯子柔软、温暖,可以做挂毯、做桌毯,或者干脆围身上当披肩。”

冯炜坦言,做了这么多年的文创,创新并不容易,何况还有“春节”这样一个节庆的限制,“在不违背传播博物馆文化、讲好博物馆故事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文创产品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源于古代艺术,走入现代生活”。

博物馆文创的客群主要是年轻人,所以,年轻人日常用什么,上博文创会特别关注。这次与居家毯同时上新的还有虎纹车载颈枕、香薰礼盒、围巾、保温杯、口罩、贴纸……

从上一个羊年开始,上博逢年制作生肖颈枕已成传统,进入第八年,观众已经产生了一种期待感。虎年文创还没上新前,就有朋友跟冯炜打听,今年你们做什么款式呀?还有不少粉丝等着集齐一轮12款。

国博经营开发部副主任朱晓云说,尽管新春产品适合售卖的时间段并不长,但要付出很大心力,基本上需要提前将近一年去筹备、策划,“希望突破传统‘模板式’的设计思路,力求新颖外观的同时,把国博独特的文化资源融入产品中,赋予产品更强的文化张力”。

今年已经是国博日历诞生的第4个年头,“坚持必须坚持的,创新可以创新的。”朱晓云说,新冠肺炎疫情阻挡了人们的脚步,但国博的展览并没有停止,如何让这些展览被更多无法来到现场的观众看到,除了厚重的图录,日历是一个更轻盈的方式,“国博日历每年以365件馆藏文物为基本内容,2022年我们将国博2020-2021年最值得回味的12个专题展览融入其中”。

除了日历这样的长销品,国博今年也上新了一些新玩意儿,比如,源自西方的八音盒,第一次与元宵场景结合。国博馆藏《宪宗元宵行乐图卷》描绘的是明宪宗元宵节当日,仿效民间习惯,在内廷张灯结彩,搭鳌山灯棚,放烟火花炮,舞狮子,上演杂技百戏……八音盒选取了图卷中的杂技表演、鳌山灯会、花灯爆竹、货郎车担等场景,同时加入欢快的音乐,文物真的“活”了。

博物馆文创的下一站驶向何方

潘守永说:“春节文创,有点像我们说的‘快消’,过了这个时令,顾客就失去了消费动机。但有的产品具有一定持续性,比如日历,可以用一年,比如冰箱贴、靠枕、雨伞,就更是长期用品。”

潘守永坦言,文创本不是博物馆的主业,这些年才陆续投入人力物力,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一个主要部分,“大家强调博物馆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能体验、能把博物馆带回家,这是博物馆新的使命。但博物馆文创的市场,不是社会的增量,而是在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杀入的。比如,同样是一个红包、一把伞,为什么要买博物馆的呢?这是我们最该思索的问题”。

“博物馆文创的优势在于有大量藏品,这是最好的创意基础,但一个问题依然是创意不足,或者说跟风,比如一时间所有博物馆都在做雪糕、做手机壳,不但品种重、缺乏创意,而且知识产权意识也比较淡薄。”潘守永说,“另一个问题是政策的边界,博物馆文创尽管有博物馆的事业属性,但依然是面向市场的商品。经营就有投入、有产出,那么,赔了怎么办,赚了虽然不能分红,但能不能设立一定比例作为奖金,甚至作为一定比例的绩效,是不是应该给创作者奖励……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完善的政策指导。”

朱晓云认为,博物馆资源的数字化应用,将成为未来文创的重要发力点。“如果说互联网让博物馆文创走出了博物馆,那么数字文创就让博物馆文创走出了物理时空。”朱晓云说,国博已经在数字文创藏品方面迈出了第一步,“上线了一些馆藏数字文创,所有产品都在10秒钟内售罄”。

朱晓云说,文创归根结底是文化产业,由文化和创意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而设计生产并非博物馆的传统优势,“博物馆在做好馆藏资源挖掘、整理的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设计、生产、营销等)。这就不仅仅要依靠博物馆自己的IP影响力,更需要博物馆有开阔的胸怀,搭建一个开放共赢的平台,让所有有情怀、有实力的人和机构,都来为博物馆文创贡献智慧”。(记者蒋肖斌)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