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代表忘词

受邀上台演讲,张作霖激动忘词,一句脏话却成经典,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史无前利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什么生肖代表忘词1

受邀上台演讲,张作霖激动忘词,一句脏话却成经典

在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名人数不胜数,这些厉害的人物为我们的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而小编今天要跟大家说的就是历史上的东北名人。在东北这一块,历史上的名人屈指可数。在古代中国时期,仅仅只是统治了在东北辽宁这一区域,从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从辽河为界限,西至辽西,东就到了辽东。但是这样的一个统治直到宋朝大辽国才完全被东北全境统一。我们可以一一说起那些历史东北名人,像在商朝的叔齐伯夷,两宋有阿保机,那么到了民国时代,就有张作霖和张学良这些人士!而我们众所周知名人一般都是非常有文化,而提起张作霖就不同,那可是最没有文化的东北名人。他能够崛起完全靠的是自己的做人与处世之道!

我们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而且也懂得人与群分这个道理。所谓那些有身份的人士接近的必然是一些有"身份"的人。那么在张作霖成为人上人以后,自己的身份地位也就完全不一样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他势必就会去接触一些处于社会上层的人物。在张作霖那个时代,能够站在上层社会的人,一定的程度上是拥有文化的。他们可不像张作霖那样,连大字都不识两个。那么以张大帅他的文化水平来说,想要与这些文人打交道并不容易。然而他自己也清楚,可能是由于自己先天不足要改变现状也非常的艰难,都到这个年龄了,还请老师来教他,肯定也是改变不了他那没文化的样子,那么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个" 没文化"的故事吧。

有一次某一军校想要邀请专家来做演讲,那么张作霖也就被邀请作为演讲人员,顾名思义就是站在台上给学生做一番演讲,谈谈自己的经历,吹吹牛,让他们感觉到有希望,有激情。而张作霖也是欣然接受了这次的演讲。因为他非常明白,这些军校的苗子都是自己的后备资本。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想要生存下去还是要有储备的人才。张作霖对于此次的演讲极其重视,就是因为此次的演讲,他还让自己的文官连夜准备了演讲稿。拿到了演讲稿以后,自己更是背了整个夜晚,希望不要在演讲上出纰漏,他这么做就是想为了给军校的那些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等到第二天就要来到军校给大家演讲,当他站上了演讲台以后,刚开始便滔滔不绝的背着演讲稿,演讲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可是好景不长就是因为自己没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连背好的演讲稿都给忘了。说了这么几句以后,便不知道要继续说些什么内容。像这样的情况,张作霖就在台上尴尬了有十几秒钟的时间。毕竟会打仗的人脑子还是转的比较快,在情急之下自己就对着话筒说了一句脏话:马了个巴子,昨晚准备好的演讲稿到现在全忘完了!台下的学生刚开始还是愣着的,但后来都笑了起来。因为他们都知道张作霖的性格,如果是正正经经的在台上演讲,可能大家都不适应了。张作霖见到此场景,也就开心的笑了。

随后张作霖就开始临场发挥说:你们都是一群非常能干的小伙子。在军校里一定要好好学习真本事,等到以后毕业了就跟着我张作霖一起干。什么都可以给你们,只要我们干得成功,有了钱还怕娶不到老婆吗?此番演讲过后,台下欢呼声一片。谁要是立了工,咱们就论功行赏,当大官也行。台下的学生纷纷鼓掌说好!虽然我们看到张作霖在演讲的时候,并不是那么有文化但是他的幽默风格给大家的带来一种平易近人的感受。让这些学生能够想象到跟在他后面一定非常有前途。有一词说得好奇人异相也就是说的张作霖!

什么生肖代表忘词2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一位90后女孩分享了她与宠物“对话”的故事。宠物训练行业本世纪初在国内起步,让主人和宠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联结。

90后女孩大佟第一次接触到宠物行为训练师这个行业是因为自己的狗。大佟养了一只“万能梗”犬,名叫“泰迪”。在“泰迪”幼犬时期,不能离开主人一步,独自在家就会狂吠不止。大佟觉得自己搞不定了,求助了专业的宠物训练机构。

没有“不听话”的狗,只有“听不懂”的人,大佟这才知道狗原来也会有分离焦虑症。在老师的指导训练下,“泰迪”慢慢克服了离不开人的焦虑,大佟也迷上了这个职业,从原来从事的光伏行业,转型成一名宠物行为训练师。

中国的宠物训练行业从2002年左右开始起步,最初的从业人员一部分是训练过军警犬的退役训犬师,还有一部分是使用海洋馆动物训练方法的训练师,都是偏向技能训练和指令训练。

随着犬行为课程在国内的兴起,不少宠物训练师开始认识到,宠物训练最重要的是了解狗的行为,从根本上解决宠物的行为问题,而不仅仅是技能和服从性的训练。

大佟日常工作中面对的学生,不只是宠物犬,更多的是宠物主人。学会如何与宠物相处,读懂宠物需求,是每一位主人都更应该关心的问题。

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包括宠物主人。最近两年,大佟也开了不少线上教学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上“网课”。大佟习惯了面对手机的教学,一节课过后,她和学生对着屏幕挥手道别,“有空来玩呀!”

大佟期待着疫情散去,草肥狗壮,大家一起奔跑在风中的日子。阅读全文>>>

广西全州“超生孩子统一抱走进行社会调剂”一事持续引发关注,这一击穿人伦底线的行为引爆舆论场,“漠视群众诉求、行政不作为”的《告知书》让公众哗然。被“调剂”男孩的姐姐讲述了弟弟被抱走的细节,据其介绍,当地政府已介入帮忙寻找。

《不予受理告知书》。图据网络

7月5日下午,被抱走男孩邓小周的五姐邓海荣告诉新京报记者,全州县卫健局、安和镇政府和安和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已经到他们家就弟弟被抱走一事进行问询,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承诺将会帮助一同寻找邓小周的下落。邓海荣称,自己的父母年事已高,希望在他们有生之年能够找到邓小周,一家人团聚。

邓海荣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自己的父母邓振⽣、唐月英育有四子三女共七个孩子,被抱走的弟弟在家中排行老七,家人给他起的名字叫邓小周。

邓小周出生于1989 年 9 ⽉ 8 ⽇(农历⼋⽉初九),出生时脚部有⼀⽅块形胎记,被抱走时不满一周岁。按照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属于超生的孩子。“当时乡政府以及计生站的工作人员要求我们家交超生罚款,一开始家里没有钱,家里面的一些家具、电视、猪等都被相关人员带走抵押。我的父亲前后大概借了几千元,但是一直未能交齐超生罚款。”

邓小周的大姐、五姐分别告诉新京报记者,1990 年 8 ⽉的一天早上,母亲唐月英和弟弟邓小周被安排在全州县一家旅店的2楼,时任全州县安和乡计生站的高某某和几个人将弟弟从母亲唐⽉英怀⾥抱走。

在邓小周被抱走的30多年里,他的父母一直在全州县四处打听他的下落。安和派出所去年曾就邓小周被抱走一事进行调查,当时他们的父母去派出所进行了血样采集。三四年前,家人将弟弟失踪的消息发布在“宝贝回家”网站上,一些志愿者也帮助寻找,但是一直没有消息。阅读全文>>>

如果说,那份引发关注的《告知书》中“社会调剂”的说法,冲击了最基本的人伦道德底线,那么,“没留存任何记录”“对你们提出的信访事项不予受理”等缺乏起码温度的冷漠表达和决绝态度,则更加剧了“社会调剂”带给当事人以及社会的情感冲击。在这个意义上,当地以“漠视群众诉求、行政不作为”对两名官员进行问责,应当说是精准的,也呼应了大众的期待。

综合目前各方的信息来看,两名信访人与孩子的多年分离,确实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但如何对待信访人及其所反映的“历史”问题,则直接考验的是“今天”当地相关部门的担当。

此外,正如官方对相关人员的追责理由所表明的,当地相关部门在此事中的表现,除了构成情感层面的“漠视”,仅因信访人所反映的事件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就“不予受理”的态度,也构成“行政不作为”。对此进行问责,是对为政伦理底线的重申,更是对冷漠、麻木作风的严重警示。阅读全文>>>

“钟薛高31℃室温下放1小时不化”日前冲上热搜,网友众说纷纭。是不是食品添加剂越多雪糕越不容易化?雪糕里的增稠剂、稳定剂是否影响健康?……围绕与雪糕食品添加剂相关的六大疑问,新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整理。

有网友质疑产品是不是添加剂太多了,还有网友认为 “吃雪糕等于高价吃卡拉胶”。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钟凯日前发文称,影响雪糕融化速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和配料成分有关。比如钟薛高海盐雪糕中的产品配料表显示,其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等)大概有40%左右,“化得慢正常”。如果没有什么干物质,反而会化得快,比如用糖精、香精、色素等做的冰棍。增稠剂在延缓融化速度方面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作者云无心告诉新京报记者,雪糕里的食品添加剂,一般会用到增稠剂,也有一些乳化剂,在国家标准里一般规定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没有限量,这意味着企业生产中可能用到的量远远低于对健康产生影响的量。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成员阮光锋在微博中表示,雪糕没融化成水样,是因为蛋白质含量高,而水含量低跟增稠剂关系不大。增稠剂作用是在凝冻的过程中改变水的结晶形态,也能让融化的雪糕仍然黏附在表面。阅读全文>>>

昨日,蓝天野追思会举行,与会人员依次发言缅怀蓝天野。

众人纷纷前来缅怀蓝天野。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7月5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导演蓝天野追思会,在首都剧场一楼排练厅举行。

作为十一年前,邀请时年84岁的蓝天野重返北京人艺舞台的重要人物,北京人艺原院长张和平回忆了当年在人艺食堂“茶馆厅”邀请蓝天野、狄辛与朱旭、宋凤仪夫妇,后被蓝天野本人称为“鸿门宴”的经过。为了今天的追思会,张和平还特别找出了蓝天野在2013年10月至11月间写给他的三封信,其中两封信都是其本人用毛笔小楷所撰写,一笔一画可以看出来蓝天野对信上所述之事的用心程度。

在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的时候,蓝天野与吕中合作了《甲子园》,当年已经85岁高龄的蓝天野在戏中与吕中的对手戏最多,因此也曾令吕中非常担心,担心由于年龄与记忆的原因,蓝天野会忘词,因此吕中也将戏中属于蓝天野的台词背了下来。结果蓝天野不但在排练当中认认真真琢磨角色,遵循北京人艺的传统,深入到人物与角色当中去体会、去表演,他在演出过程中也没有忘记一句词,这件事让吕中不禁感叹:“老师就是老师,他这么大的岁数还能够在舞台上这样认真地去创作角色。我觉得《甲子园》是他的戏剧创作中,非常成功的作品之一。”

吕中坦言,在蓝天野病重期间,他曾多次提出要到剧院来排新戏,虽然最终都没有实现,但他仍然乐观地面对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的家人。作为一个人来说,他非常理解大自然的规律,他做了自己一生中应该做的事情——给北京人艺培养出众多优秀演员,他完成了人生使命;他演了那么多的好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么就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非常有尊严地给人生画一个完整的句号,圆满地谢幕。

在濮存昕看来,蓝天野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艺术人生特别精彩,他将自己活成了一部作品。从早年投身革命,到晚年如此密集地进行创作,他在所有演员面前树立了榜样——为艺术而生。阅读全文>>>

编辑 刘喆 贾聪聪 设计 甲晨晨 校对 刘军

什么生肖代表忘词3

作者:琼·阿科切拉

萨拉·撒洛维奇在她的《表演台上的心慌---回忆我这么多年的怯场》一书中讲到:虽说自己小时候钢琴就弹得不错,但只要是一到人面前表演,她就会六神无主---会出汗,会哆嗦。她是通过了伊斯曼音乐学院的预科考试的。随后就放弃了钢琴,长大结婚,自己也有了孩子,改行做了记者。但到快五十的时候,她又折回钢琴,到一所社区大学里学习。可以说到这个时候萨拉不存在什么职业上的远大抱负了。她想,这下子总不会慌了吧,现在能镇定自若地弹了吧。可有一晚当她的老师让要她当着全班的面给弹一下时,她的手居然抖到连琴键也没法摸:“仿佛有另外一个我在琴键上方的高处,远远地这么审视着这个坐在琴边的自己,看着这个不再受自己掌控的身体。我的恐惧,就象是从身体里出来的一个不听我指挥的机体,它是我的《魔鬼巨婴》,在控制着这个身体。”

怯场并没有为人仔细研究过,这还真是奇怪,因为正如萨尔维奇所说的,怯场很普遍,不仅靠舞台挣饭吃的人身上可见,我们其它人也会怯场。2012年,两位来自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的研究者凯伦·德怀尔和玛丽娜·戴维森就对815名大学学生组织起了一场调查,给他们一张表,列出了恐高,怕乘飞机,出现经济困难,落在深水里,面对死亡,“在众人面前讲话”等等这样选项,让他们选哪三个是他们最最害怕的。结果列在最高的是在众人面前讲话,甚至比死亡选的人还要多。

怯场,确切来说是“肾上腺素自体中毒。”当人体遭遇到压力时,肾上腺会分泌出肾上腺素到血管里,引发机体转入一个极度亢奋的状态。人会出汗,会发抖,肌肉发紧,心脏呯呯直跳,嘴发干,呼吸困难,可能会有要吐,或是头晕的感觉,喉咙发紧,声调会发尖。这就是所谓的“是战还是逃”的反应,这种反应被认为是我们人类进化的结果,因为它有助于人在面临威胁时帮助身体发力。可克努马鲁人在岩洞里面对一只熊所作出的反应,与如今一个现代人要演《李尔王》承受的压力这两者之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不需要立即作出行动的时候,机体的高度亢奋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恐慌。

伴随机体作出反应,人会产生很多的想法,这其中最最重要的似乎就是要暴露于公共的感觉。英国戏剧学者尼古拉斯·里德奥特就写过本很优秀的作品叫《怯场,动物,及其它戏剧性的问题》(2006年出版),他就说一个人暴露于公共的情形就象一只蜗牛被剥去了壳。同是英国人的斯蒂芬·弗莱1995年的一天突然离开了伦敦---确切地说是离了英国----为的是逃开本来定好的戏剧表演,因为弗莱说,你一怯场,观众看出来你“脑袋里有根软榻下来的阳具。”一般情况下,表演者是没有办法改变观观众的思维的,因为表演的人完全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1989年,丹尼尔·戴·刘易斯在理查德·爱导演的《哈姆雷特》里演男主角哈姆雷特,此剧在伦敦国家大剧院上演,结果丹尼尔在演出当中突然拿脚离开舞台下去了,再也没上台(自此之后26年,他只演电影,不演舞台剧)“我心里一片空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什么动作也做不出来。”丹尼尔说。其它人虽说留在了舞台上,但也只纯粹是出于顽强的意志力。

在很多方面怯场是无厘头的。劳伦斯·奥利佛到快六十的时候,有这么五年就象是被鬼附了身,时不时地要怯一下场,饱受折磨,苦不堪言。这个时候的他是英国最最出名的舞台演员。这样的人物怎么还会害怕失败?这等情况的还有巴瑞辛尼可夫。20世纪70、80年代,巴瑞辛尼可夫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演员,可能现在他还是世界的一号,虽说他大约25年前就不再跳古典芭蕾了。自打25年前放弃古典芭蕾之后,马瑞辛尼可夫在现代舞和戏剧方面做得风升水起。但他现在还是有相当严重的怯场,并且说这么多年这种怯场有增无减。

这是怯场另一个神秘之处-------也就是在太多的人身上,它并不会随着时间而减弱。如果说艺术家上台,心里虽然老是担心失败,但演出还是成功的,那有一天这种恐惧会不会消失呢?“我在台上有五十多年了,”巴瑞辛尼可夫说。“有时接连几个星期我每晚都登台演出。可很少有不怯场的。这种感觉在开场前四个小时就开始。我现在甚至都不想去战胜什么怯场了,我知道管你在不在意,都会怯场。”

有关怯场的最后一个神秘之处是有多少在其它方面有才能之人曾为它遭罪?关于这个话题,有几个作家曾说怯场是现代才有的现象,产生于19,20世纪的样子吧。但斯各特·斯托塞尔在他的新书《我这个年代的焦虑》中就引希塞罗为例---这位古代罗马著名的演说家这样说“只要一想到要演讲我脸就发白,四肢就哆嗦。”希塞罗之后,文学中这种怯场的例子就越来越少见了,但随后到18世纪我们又看到些很出名的人物怯场的例子,这其中有托马斯·杰斐逊,据说他怕在公众面前演讲怕得要死。做总统他只演讲过两次,也就是两次就职讲话。甘地也害怕在群体面前讲话:他的视线会发糊,会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说到演员,芭芭拉·史翠珊1967年在中央公园面对十万名观众演唱,一个晚上她不断地忘词。自那之后27年,除了慈善演唱会以外,她拒绝作任何的现场演出。阿黛尔告诉《英国时尚》杂志说,“虽然真到上台我并不吐,但上台之前,我吐得一塌糊涂。”杰斯在“新鲜空气”节目里对特里·罗斯说,因为有演出的焦虑,所以说唱歌手们在表演时总是会挠自己的裤裆。杰斯说他们当中很多人并不习惯于实况演出。“你上了台,就觉得自己被扒光了。”杰斯说。“你说你觉查到自己是光着身子的,你第一件事是做什么?是找个东西遮起来。”

但歌手们并不是非得要现场表演;他们可以走录制这条路。演奏会钢琴家中有两个最受怯场之害的人也是走的录制这条路。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可能是二十世纪晚期最负盛名的钢琴大师了,有四次在公众面前演出时退场,这一退还真时间不短。(有一次一退是隔了12年才上台的。)但他退出舞台,并不是就呆在家里。他的一些最上乘的唱片就是这个休息期间录制的。另一个临阵脱逃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其出名,是因为这一从台上逃走就再没登过台。这个人就是加拿大钢琴演奏家格伦·古尔德.他十几岁就登台表演,从一开始他就害怕和讨厌观众。他觉得看的人都希望他失败,他肯定每次演出观众会把病菌传给自己。31岁以后就不再登台,余生---他活得很短,50岁就死了---只做实验录音。象丹尼尔·戴·刘易斯这样觉得自己根本无法承受上台演出的演员和格伦处理的方式差不多,他们转向了电影。演电影他们不会太担心张不开口的情形,总可以要求重拍一次。

这样的例子虽说不胜枚举,但也只是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一些。要举例还有更多:埃拉·菲茨杰拉,帕瓦罗蒂 ,梅尔·吉普森。这些人不过是愿意谈论怯场或是别人曾谈过他们怯场的。上台表演的人一般都不愿谈怯场。他们觉得会走坏运。(大多数棒球运动员不愿谈狗叫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且传到人耳朵里的一般都是极端的事例,其实怯场并不是单个的状况,它有一个跨度的,从上台前在化妆间里吐,到了台上又光彩照人,再到有怯场到无法表演不一而足。夹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其实有一个中间群体,人很多,焦虑不会让这些人的事业完蛋,但会受损。两年前,贝特·迈德尔在百老汇演独角戏之前就告诉《纽约时报》的派崔克·希利说自己曾想成为一个正而巴经的戏剧演员,但因为没这个勇气所以放弃了。“我总是有这样的担心,”她说,“观众会喜欢我吗?他们会不会轰我下去?我做得还行吗?如此种种都盘在我心里。”听到这个言语尖酸,幽默风趣,做事专横(就我们所知是这样)的迈德尔也担心人会不会喜欢自己,真是悲催呀。可是你走到不管哪个艺术家圈子里,都会有知情人来告诉你,他们当中谁谁本可以做得比现在不知好多少呢,但就是为着些什么什么止步于此了。

我们的文化当中有些有助于催生怯场的力量,说什么你避免上舞台似乎是一个很合理的艺术选择。20世纪先锋派的戏剧都有很强烈的反剧院的偏见,存着这样的想法:你要去在意观众想什么---想要取悦于他们或甚至还想让他们来理解你---你就是放弃了艺术的高雅地位,放低了自己的眼界。1958年作曲家米尔顿·巴比特就发表过一篇评论文章题为《爱听不听,谁在乎》,尽管后来米尔顿说这个标题是编辑弄出来,就这个标题的措词来看,倒是精确地提练出了此篇评论的意思。(音乐方面,20世纪艺术家走的远离大众品味的路可能要比其它艺术形式更远。)

交流理论学家马绍尔·麦卢汉推出的很多作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受欢迎,他作品的畅销无疑助长了观众与受训就为上舞台现场表演的演员之间的疏远。麦卢汉的观点认为,在艺术这行里,重要的---或起码是能引发观众有反响的----与其说是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到不如是内容表达要借助的媒质:无论这种媒质是现场演出,还是后期播放,如果是播放的话(不管通过无线电,还是由电视播放)可以加之以扩音,剪接,插播等等这样的手段。格伦是麦卢汉的追随者,成为麦卢汉式的人物就意味着你可以毫无顾忌地放弃现场表演,谈不上什么遗憾,也说不上什么怕不怕的。当下流行什么你就做什么好了。但管你怎么谈技术与怯场之间的关系,剪接,插入这些都不是重要的。关键的当然是20世纪的后期音响录音,随后又有了电影的发明的出现。并不是说有了这些东西的出现引发了怯场,但这些东西助长了怯场,因为有了这些东西,演员的表演就可以没必要非在观众面前。

尼古拉斯·里德奥特说怯场可能还有其社会和政治基础。我们往20世纪之前看,当然可以再往前推到19世纪,很多登舞台的人他们的表演无需顾及公众,只要听东家的---比方说国王即可。当然这些表演的人可能会失了东家的宠,但成败这种东西不象今天以票房这样的东西来计算如此的冰冷残酷。一旦有了这样的转变(金主变成了公众),危及的就不光是尊严和自尊,还有你的收入。大约是在同一时候,演员的社会阶层开始与自己的角色阶层相结合。现实主义发端让戏剧不再只围绕着富人或是皇权;戏剧有了《万尼亚舅舅》,或是《海达·高布乐》。与此同时,随着教会权力的下滑,吃舞台饭的人他在社会的位置不再一层不变了。演员上升到了社会的中产阶层。用句里德奥特的话来说,“这就意味着你作为一个演员要去模仿“真实的生活”,模仿得与自己的生活越近越好,要近到让演员自己的生活变成一种私人资源供公众展览参观。”

因为有俄罗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技术的引进以及在西方的普及(这个技术到了西方被称作体验派表演法),加快了演员的私人生活与其模仿的生活之间的结合。现在的演员不光是出于社会经济角度的考虑,要被推着和所扮演的角色有身份认同;他们直截了当地就被告知要将自己最私人的资源---他们的感情,回忆---投放到表演当中,所以当观众鼓掌(或是不鼓掌)时,演员很容易就分辨得出观众首肯的(或是否定的)更多的是演员自身,而不是自己的演技。毫无疑问,把观众的形象说成是黑洞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专著《演员要准备什么》中讲到了年青的演员科斯塔亚在排演《奥赛罗》时这样说“逼到我眼前的是象个巨型黑洞的拱形舞台,它的上方是无边无际的黑色迷雾,我几乎迈不开腿走上台去。”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黑沉沉:这是恶梦里的东西,是能把你吸进去,吞了你的东西,是你的家人永远都找不着你的地方。

说了这么多复杂的因素,再加上个简单点的:怯场可能不过就是害羞的产物,是不愿意对着一屋子人表现自己。卡丽·西蒙很长时间都怯场----她曾一度有六年不现场表演----有一次查理·罗斯就问了她这个问题,卡丽说自己并不觉得是害怕什么,就是不想到舞台中央去。“我更情愿做个配唱的,或是打手鼓的,要不就做个演职员吧。”一个天生有唱歌,表演,或是舞蹈天赋的人,看到的自己是无法适应把这份才华展示给公众看的生活,想想似乎挺糟心的。有些演员把这种残酷赖到了观众身上。小提琴家查尔斯·罗森就认为观众呆那儿就是等着看表演的人出错的:观众不说话并不是说他们在听你演奏,那是他们在等着看你的笑话---就象有个踩钢丝的人走在很危险的地方,走得很不稳,下面看的人不讲话,其实他们都在等着看踩钢丝的人掉下来摔死。

从一个钢琴演奏家嘴里发出这样言词激烈的议论也是合理。虽说很多研究怯场的作家坦言自己做的这一行风险可能最高,但说音乐家所承受风险无人可比,这么说我想谁也不会否认。舞者可以以动作缓解焦虑,合着拍子跳有助于恢复正常的呼吸。演员呢上了台,幕这么一拉,通常就要讲话,向观众传达意思---比方说吃晚饭的客人到了,王国被分成了三份等等这样的话------因为有表述,思维就不会老放在紧不紧张上了。再说了,舞者,演员他们上台一般都有伴,彼此可以提醒台词,注意步伐,大家就都不会落单。而乐曲独奏者在舞台上只有自己一个人。

话又说回来音乐家所受的教育是与常人不同的。一般来说,他们没有大家所说的通常的童年。一个有志于在古典音乐上独奏的人至少在少年时期,每天就要花上五个小时来练习。也就是说他醒着的时间里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一个人呆着的,所以和他同辈们的人不同,他没有心理学家讲的这种“自我的成长”。他搞不清别的人是个什么样子,也没学会如何处理猜疑,害怕,妒忌,拖延,失败---或确切来说是成功。而且如果一个年青的钢琴家和他的家人志向高远,,这个幕布会在青年时期还没到之前很久就落下了。查尔斯·罗森四岁就学钢琴,七岁进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七岁,他会开学校的大门吗,他够得着喝水的龙头吧?

应对怯场,有很多的方法。一是药物,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B-受体阻滞剂,这药能阻滞应激激素与交感神经系统里的应激激素受体相结合,因此会缓和人作出是战还是逃的应激反应。明显的一点这种药能平复心脏不那么呯呯猛跳。这药1967年推向市场是用来治心绞痛的,现在还在作此用途,也兼作他用。但不是说只有心脏病的人才有心悸。1987年世界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家大会组织起了一项调查---美国有52家大型乐团加入了这个大会,调查显示有27%的成员用过B-受体阻滞剂。到现在,这个数据肯定要高多了。

多年来,这些药一直是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服用这些药会导致表演“差强人意”。有人则提出了职业道德的问题,问吃了B-受体阻滞药的钢琴家与用了类固醇的运动员有什么区别(区别是相当的。服用类固醇来强健身体,增加肌肉量,是为了提高成绩。B---受体阻滞药则是把一些东西从体内赶走---让吹横笛的嘴巴不颤抖,拉大提琴的手不会啰嗦----这样这个表演者可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在演出厅外能发挥出来的水平。)但反对之声现在似乎在变小。2004年,精神病专家麦克尔·克莱格·米勒,当时他还是《哈佛心理健康》的编辑,对《纽约时报》说:吃这种药只要你控制住摄入的剂量,其负作用很少的。

B—受体阻滞剂减缓的只是焦虑在肉体上的症状。与其坐着对自己说“唉呀,我可做不好。”听着自己的心呯呯直跳,到不如说出这些话时不去管心有多跳得急。再说你要是想消除演出焦虑带来的认知上的原因,你必须着眼于别处。这其中有很多的行为和心理做法可以帮你一下,这些正是萨拉这本《表演台上的心慌---回忆我这么多年的怯场》主要研究的话题。虽说这些东西里没有什么很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作支撑,但作者本人很是喜欢。

这当中有比较理性的做法---来自东方的训练方法,比方说瑜伽和冥想。这些做法不会治愈怯场,但会让怯场的人----对其它人也是如此----好过些,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人可以正常的呼吸,脑子里不怎么去想麻烦的事,可能对那些容易想负面东西的人,可以让他们更能把控自己。另一种医治方法则是认知行为治疗法或是对一个人思维进行导向修正。就象瑜伽,它肯定不是造出来治怯场的----它是有正规的保险计划的人可能会接受的一种心理治疗---但它能很明显帮到有演出焦虑的人,最最重要地是减缓他们凡事太苛求完美的心境。

但象这样把事情说得一清二楚的状况时间不长。“怯场是一种卡在我们人体内的激情力量。”一个治疗师对撒尔维奇说。一个小号演奏者则给了她一个建议---撒尔维奇引用到---“在内心自己培养一个爱自己的观众,这样才是真正地爱自己。”于是在书中撒尔维奇向我们介绍了情感自由疗法(E.F.T.)-----一边轻敲自己脸上的各个不同地方,一边说些有宽慰性的话,比方说“我完完全全地接受我自己。”还有眼动身心重建法(E.M.D.R.)----以美好的记忆来代替创伤的记忆,这时治疗师用他的手指在人的脸前面来回地这么动着。

这些疗法里,撒尔维奇至少还能说出个到底是做了些什么。但其它一些她采访的老师、治疗师所说的,说到底似乎讲的不外乎就是必须引导会怯场的人“要注意力集中”,“要专注”,注意力转向“该注意的地带”。虽说她还没傻到认为自己这就是得到了清楚的答案,但她有时被这个治疗社区各个角落里洋溢独特性和热情还是打动了的。她讲到了一位七十五岁的治怯场的专业人士,同时是心理医王,副业做做爵士钢琴的人一周爬Tamalpais山四次的。她还顺便讲到了其它文化里的演出焦虑:aymat zibur,以色列的正统犹太人形容演出时的害怕,会嘴巴里祈祷个不停;印度人的dhat---担心自己的精液会随小便流掉。虽说讲这些挺有意思的,但你会感觉到如果萨尔维奇所论及的主题---如何应对怯场----宏大到足以写本书,她是不会去烦这个神讲什么别的文化里的怯场的。可见这书她没写到这等地步。治怯场似乎也没有什么方法。

可能以为有治疗的方法才是蠢。很多表演者做的事真是难得你无法想象,的确是这样。他们感觉害怕是对的。萨尔维奇在书里就反复讲到了帕布罗·卡萨尔斯很出名的事。1901年,一次卡萨尔斯在远足,一块大石头掉下来了,砸到了他拉弓的手上,一下子压碎了几根指头。这位大提琴演奏家回忆说他第一个反应是“谢天谢地,我再也不用拉大提琴了。”这个时候虽说他才24岁,已经被好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大提琴手。他有过为维多利亚女王御前表演的殊荣。很快还要为罗斯福总统表演。你想想,这样一位优秀的大提琴家一年年的---他活到96岁的---走进演奏大厅,面对来看这位世界第一大提琴手的观众,他是何种感觉。巴里什尼科夫认为是表演者对观众的义务感,才引发现怯场:“突然间,你有种道德义务。这些人可是买了票来看表演的。”在他看来,要是在演讲前对自己说些言词过激的话是有作用的:“搞毛呀,我在做什么?你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有帮助的。”可能这种不理智会减缓道德的压迫感。

有时候你听到表演的人在说怯场,你觉得他们并不真希望自己就不再怯场了---这个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一种荣誉的标志,或至少说明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是严肃的。特别是音乐家,他们会告诉你说自己所做的并不是达到既定的目标,而是在创作出新的东西来。霍罗威茨就坚持说曲谱上的音符并不真正告诉人什么是音乐。音乐是音符后面的东西,他说,表演,就是你来找出这个后面的东西来。“所以说,我表演是从曲谱的另一边来表演,向后看。”对观众来说,这话说得有点玄,根据有些人的说法,过去就有观众说过这种演奏有点吓人。安德鲁·沃茨说霍罗威茨在舞台上“就象个不受控的恶魔。”

这里面有相当的浪漫主义情怀。所存的理念是表演的艺术家地某种程度上就象普罗米修斯:为了带给我们火种,他愿意自己的肝被吃掉。“这是个上天赐于的疾病,一种圣洁的疯狂。”查尔斯·罗森如此说怯场。他说怯场在外形上的表象就如同中世纪医学专著里讲到的陷入爱河的人的疾病症状。很多表演艺术家都不好意思做得这么火:“人会来告诉你要表演得好,你得紧张”,伊曼纽尔·埃克斯说。“我不相信。”在他看来,说怯场是带有自我表扬性质的:“弹个钢琴,又不是脑部手术,如果我没做好,又没人会死。”他感觉怯场就是对演出精神的背离。“你想做的不正是和想听音乐的人一起分享音乐吗?”那搞得手忙脚乱地做什么?”真是浪费时间。”

他还是会怯场。虽说不会吐,他说,但手会冰冷。“每次都这样,程度不同而已。”但他说自己正在克服,或是说”我在努力克服。“他今年六十六岁。

<< 上一篇

生肖汇总代表

下一篇 >>

浒代表哪个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