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吃鱼代表什么生肖

好歹也是猫科动物,此猫却吃花吃菜不吃鱼,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猫吃鱼代表什么生肖1

猫,标准的猫科动物啊,猫科动物食性为肉食动物。家猫的祖先据推测是古埃及时期的沙漠猫,因为两河流域最先有原始农业,有了丰产的粮食就引来鼠害,那里的人们就驯化沙漠猫来抵御鼠害。猫进入我国很晚,在汉以前的文物中没有发现过猫的形象。还有一个证据就是成于汉代的十二生肖里就没有猫,因为那时候猫还未进入中国,十二生肖中自然没有它的位置。

普遍认为猫是从埃及经过欧洲传入中国,时间大概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但即使到了唐朝猫也不是普遍豢养的动物,在几万首的唐诗中含有“猫”字眼的仅仅三四首。到了宋代猫的形象才大量出现在文艺作品中,陆游就是一位标准猫奴,作品中就有养猫趣事。

为人类捉老鼠三千多年、陪伴国人一千多年的猫,就性格而言,和人差不多。人海里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猫界中也没有性情完全相同的猫。很多可能被认为是猫的通性的,比如爱吃鱼,可能一些生长在内陆的猫,例如下面这只,就是不吃鱼的。

猫爱吃老鼠和鱼,是因为猫是夜行动物,为了在夜间能看清事物,需要大量的牛磺酸,而老鼠和鱼的体内就含牛磺酸,所以猫不仅仅是因为喜欢吃鱼和老鼠,也是因为自己的需要才吃。

此猫,好歹也是一只猫,却啃花,见到绿叶菜也大口咀嚼,见到大鱼厌烦地躲开,传说中猫见猫爱的小鱼干也不感兴趣。吃不到老鼠还不吃鱼,这猫是要放弃夜生活,安心做一只在白天活动的猫?

猫对玫瑰花感兴趣,开始以为它就是闻闻。

没想到它是上嘴真啃啊!玫瑰花瓣让它啃了不少。

都说小猫爱吃鱼。可这猫看见大鱼,有些厌烦地躲着走。也许鱼太大,它自知啃不动?

猫主动帮忙洗蓝莓。

帮忙洗葡萄。这是要自食其力,洗完就开吃?

鸡脖的猫爱吃的零食。

家里买了绿叶菜,菠菜、莴苣啥的,它一定大口朵颐。

绿叶菜,它是真吃的!

用肉鉴定,它的确还是一只猫科动物,对肉有天然的兴趣。

此猫最爱吃鸡肝,刚出锅特别热的,就上爪试探。

鸡肝太热,还知道上爪扇风,就为了能早吃上鸡肝。

它不仅吃玫瑰花,也吃康乃馨!

传说,小鱼干是猫最喜欢的零食。

但它喜欢吗?不喜欢。

这个它只闻了闻,没有吃的兴趣。终于还是保住了猫科动物的底线。

推荐相关阅读:

十二生肖为啥没有猫——佛利尔美术馆看了一场古埃及猫文物展

单位封闭三个月,院内流浪猫饿坏了

天上掉下一只猫,被我随手接住了 一只心机猫

该不该给小猫做节育手术?术后好让人心疼啊

猫吃鱼代表什么生肖2

在传统的印象里,老鼠这种动物一向不讨中国人喜欢,“鼠目寸光”、“獐头鼠目”、“贼眉鼠眼”之类的成语很清楚地表明了老鼠不仅不讨现代人喜欢,古人对它也是嗤之以鼻。但是十分奇怪的是,十二生肖这种古老的纪时文化竟然是以老鼠为首,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 “十二生肖”,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文字记载是东汉王充的《论衡》,里面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对应起来,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免、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都认为“十二生肖”说起源于东汉。直到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竹简《日书》,里面有很多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墓葬也出土了一批《日书》竹简,与之前睡虎地秦简内容类似,这一发现,将“十二生肖”的起源提前到战国晚期。

关于十二生肖的创始,主要有三种较为可信的说法:

01

第一种:突厥语系民族创始说

传统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六畜,”马、牛、羊、鸡、犬、猪,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北方先民驯化,龙山文化时期,北方也成功驯化出家马、家山羊和绵羊。春秋末至战国时的草原青铜器纹饰上也不乏虎、免、鼠、蛇、猴的形象,这些都证明了北方的游牧先民具有创造十二生肖的条件,而关于龙的崇拜,在内蒙古和宁夏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带有龙纹图案的配饰,蒙古人认为闪电出自某种类似于龙的动物。

11世纪时,由维吾尔族语文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编著而成的《突厥语词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突厥可汗想对若干年前的一场战争进行研究,但为了弄清那次战争到底发生在哪个年代时却出现了差错。因此,他召开了一场会议,规定根据十二个月份和黄道十二宫给每一年份确定一个名称,以后年份就以十二年为一周期来计算。但每一年又该如何命名呢?

于是可汗又下令将动物赶到伊犁河,动物们纷纷跳进河中,但其中的12种动物却渡过了伊犁河,可汗便以这12种动物的名称来给年份命名,并且按照渡河的顺序排序。因为老鼠是第一个渡河的,因此排在了第一位。

02

第二种:印度创始说

《大集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阎浮提洲周围四海中有四座神山,每座神山上有三个洞窟,昔日为菩萨的住地,现住有十二兽。北海银山名菩提月,上有三窟:金刚窟是猪“安住修慈”,香功德窟是鼠,高功德窟是牛。东海金山名功德,上有三窟:明星窟住着狮子,净道窟是兔,喜乐窟是龙。南海有琉璃山名潮,上有三窟:种种色窟有毒蛇“安住修慈”,无死窟是马,善住窟是羊。西海中玻璃山不记名,亦有三窟:上色窟“有一称猴修声闻慈”,誓愿窟是鸡,法床窟是犬。四座山十二窟十二兽。每座山上有二女神并五百眷属围绕供奉三位神兽。

十二兽虔心敬佛,修成正果,并教化同类,故受如此尊重。佛说,“十二兽常行阎浮提内,天人恭敬,功德成就。已于诸佛所发深重愿,一日一夜常令一兽游行教化,余十一兽安住修慈,周而复始。七月一日,鼠初游行,以声闻众,教化一切。鼠身众生,今离恶业,劝修善事。如是次第至十三日,鼠复还行;如是乃至尽十二月,至十二岁亦复如是,常为调伏众生。”

十二兽虔心敬佛,修成正果,并教化同类,故受如此尊重。佛说,“十二兽常行阎浮提内,天人恭敬,功德成就。已于诸佛所发深重愿,一日一夜常令一兽游行教化,余十一兽安住修慈,周而复始。七月一日,鼠初游行,以声闻众,教化一切。鼠身众生,今离恶业,劝修善事。如是次第至十三日,鼠复还行;如是乃至尽十二月,至十二岁亦复如是,常为调伏众生。”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了大部分印度,召开佛教大会主张宣传佛经,并向中亚、叙利亚、南方邻国派遣僧侣使节宣传佛教,在中亚扩大了佛教影响。佛教被中亚的游牧民族(包括匈奴)接受,而用动物纪年的方式也被匈奴所运用,并带到了中原。

《大集经》中的十二兽是鼠、牛、狮、兔、龙、蛇、马、羊、 猴、鸡、犬、猪。而中国是没有狮子的,便用老虎代替。根据这个佛经故事我们可以发现鼠成为十二兽之首,不是鼠篡夺了牛或猫的首位,而是因为它是虔心敬佛,改恶从善,教化同类远离恶业的典型,深得诸佛赏识,被指为轮流值岁的首兽。

03

第三种,汉族创始说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但是这种纯文字的表达形式并不适用于广大下层百姓,人们便想到用动物来代替,通俗易懂。至于如何挑选这十二种动物,有一种说法是根据语言学的角度来定的,这十二种动物在字形和读音上跟十二地支应该有一定关系,例如:辰龙,甲骨文中的“辰”字形上像一条虫子,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辰,虫也。”《说文》:“龙,鳞虫之长。”亦以龙为虫类;申猴,睡虎地秦简《日书》:“申,环也。”于豪亮指出“环读为猨,即为猿。”

从这个角度倒也不难理解选择这十二个动物的缘由了。

而秦简的出现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十二生肖当中没有猫的问题了,根据秦简可以得出,十二生肖形成于战国晚期。而猫是一种埃及物种,到了汉朝才传入进来。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澈冬澈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猫吃鱼代表什么生肖3

◆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紫金陈 | 明朝那些事儿(2020) |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 | ……

本文摘自《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

明朝著名理学家刘元卿在自己写的寓言故事集《应谐录》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猫的有趣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齐奄的人,家里养了一只猫主子,非常宠爱。

有一天朋友聚会,他就把猫抱了出来,一边撸,一边炫耀说,这只猫名字叫“虎猫”,因为它长得和老虎一样威风。

有几个喜欢抬杠的客人听到这个名字以后,觉得不够威风,便给它取新名字,名字从“龙猫”换到“云猫”“风猫”,甚至“墙猫”和“鼠猫”。

东里老人听说以后,不屑地说:“捕鼠的本来就是猫,猫就是猫罢了,干什么要自己失去本来和真实啊。”

尽管故事里的这只猫咪差点就用自己的死敌当了名字,不过这位名叫齐奄的明代“铲屎官”无疑还是非常爱它的,否则也不会花样百出地给它取名字了。

事实上,猫儿在明朝的社会地位的确非常高,甚至连宫廷中也以养猫为乐。

作为一位兼职书画家,明宣宗朱瞻基最喜欢的就是画猫,他的《花下狸奴图轴》中,两只可爱的小猫咪蹲在石头下面,懒散而悠闲,可爱的样子让人不由得想要摸上一摸,这位皇帝的猫奴属性也暴露得淋漓尽致。

问题来了,从古到今都深受人们喜爱的猫儿,为什么在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纪年当中却没有位置呢?

在民间传说中,这是由于猫儿被老鼠欺骗,误了上天点卯的时辰,才没能榜上有名,当然,这并不是事实。

真实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所熟悉的家猫其实并不是中国本土驯化的生物,而是东汉时期才从西域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外宾”,等它被我们祖先熟知的时候,十二生肖早就已经排满了,所以才没有猫年。

不过有趣的是,越南也有十二生肖,而且里面有猫,它取代了兔子的位置。

01 中国的猫从哪里来

据科学家考证,早在7000多年以前,猫就开始和古埃及人一起生活了。

猫的祖先是斑猫的非洲亚种(Felis silvestris lybica),或称非洲野猫。

地处三大洲交汇地带的苏美尔人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第一缕火光,也成了世界上第一批撸猫的人。

而比他们稍晚一些的古埃及人则在5000多年以前就把猫儿捧上了主子的宝座。

在古埃及人的观念里,猫儿是丰产和康复女神巴斯特的化身,十分尊崇,爱护备至。

猫儿不但生前住在宏伟高大的宫殿里,享受着珍馐盛宴,死后也会被埃及人像尊奉的法老那样,制作成木乃伊,甚至还会将一些猫儿喜欢的小老鼠或线球作为陪葬品,就是对待自己的主子也不会这么尽心尽力啊!

清代石湾窑黑猫:石湾陶塑大师黄炳的代表作,现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由于采用了黄炳绝技“胎骨出毛”,毛发根根清晰,纹路又极为细密,栩栩如生,甚至能吓退老鼠。

在我国,距今3000年前,西周时期的《礼记》中第一次提到了猫,并且把它们和大表哥老虎一起归到了“八蜡(即八种受人祭祀的动物)以祀四方”的行列。

《礼记·郊特牲》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

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

因猫捕捉老鼠,虎捕捉野猪,所以人们很感激它们。

为了答谢勤勤恳恳抓田鼠的猫,先民们每年年末都要备下祭祀用的“牺牲”来祭祀它们。

然而,这里说的猫却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家猫,而是豹猫或者野猫之类的猫科野兽。

《诗经·韩奕》中有一句:“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

把猫和老虎对应在一起,而且和熊罴(巨大的棕熊)并列,说明这里提到的肯定不是那种喵喵叫着卖萌的小可爱,而是一种野性难驯的野兽。

战国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养宠物猫的习惯,但是已经知道了猫可以捕捉老鼠,所以也有人在家里喂养它们。

《庄子·秋水》中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

这里说的“狸狌”或者“狸”是指我国土生土长的野猫,后来慢慢被驯化之后,也叫狸花猫。

不过比较麻烦的是,在我国古代,“狸”是一种特别宽泛的概念,凡是长得圆头圆脑的小动物,多半都会被冠名叫“狸”。

比如说,“九节狸”是食肉目灵猫科的动物,“河狸”却属于啮齿目河狸科,而在日本,“狸猫”指的却是犬科的动物貉子。

还真是一团乱麻,没有生物分类学的古代就是这么让人苦恼。

因为猫这个名字被豹猫占用了,所以东汉时期,家猫千里迢迢穿越西域来到中国的时候,只能先委委屈屈地叫“狸”。

不过谁让猫儿特别萌呢,当它叫了“狸”之后,别的动物就只好纷纷加上定语了。

三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徐季龙的人想要出去打猎,于是便请来著名的算卦高手管辂帮他算上一卦,看这次会有哪些收获。

管神棍算完之后,说:“当获小兽,复非食禽,虽有爪牙,微而不强,虽有文章,蔚而不明,非虎非雉,其名曰狸。”

他这里说的“文章”是指动物身上的花纹,所以他的意思是说:您这次打猎会逮到一只像老虎的小动物,名字叫“狸”。

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来,三国时期的人们对猫儿还不太熟悉,甚至它们还会沦为被人猎捕的对象。

02 当撸猫成为一种时尚

按照著名历史学家王明珂先生的看法:“猫在人类驯养动物史上有特殊地位,可以被人类驯养的主要是‘群栖性动物’,而猫则是人类驯养动物中罕见的非群栖性动物。

它们与人类之‘家’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

由猫的非群栖性和它们与人类之‘家’的疏离关系,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猫从来没有被人类‘驯养’过,它们(家猫)只是与人类生活在同一领域空间之中。”

很可能正因为喵星人这么有个性,虽不像汪星人那么忠厚老实,但我们依然加倍地喜欢它们,把它们当成和自己身份平等的朋友。

从唐朝开始,人们还给猫儿取了个小名,叫“狸奴”,这里的“奴”是一种代表宠爱的称呼,唐高宗李治的小名就叫“雉奴”,能够跟皇家子弟一样取名,也可见当时猫儿地位之高。

不过李治的老婆、一代女皇武则天却非常讨厌猫儿,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武则天升级为“武昭仪”后,皇后与淑妃萧良娣渐渐失宠。

后来,唐高宗采用了李义府的建议,把她们二人“废为庶人,囚之别院”。

刚刚被囚时,萧良娣曾骂道:“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从那以后,唐朝皇宫就不再养猫了。

“狸奴”这个可爱的称呼一直持续到了宋代,诗人黄庭坚在《乞猫》诗中写道:

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

意思是说,我们家里的老猫病死了,老鼠啊,闹得太不成样子了,每天晚上搅得我睡都睡不好,所以我听说别人家要生小猫崽的时候,赶紧买上一串小鱼,用柳条穿起来拿去当聘礼。

有趣的是,这短短一首诗里面,竟然用到了三种猫的叫法:猫、狸奴以及衔蝉。

为什么猫儿又叫衔蝉呢?

明人王志坚《表异录》记载:“后唐琼花公主有二猫,一白而口衔花朵,一乌而白尾,主呼为‘衔蝉奴’‘昆仑妲己’。”

可见“衔蝉奴”本来是指一只模样怪异的小猫,它通体洁白,只是上下唇间有一抹黑色毛羽,像是衔着一只知了一样。

后来人们就用“衔蝉奴”或者简写成“衔蝉”来代指猫。

03 古人到底有多爱猫

当时人们如果想要从别人家要一只猫来养,就必须像娶妻或者纳妾一样下聘礼,又称“聘猫”。

聘礼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柳条穿起来的小鱼,另一种就是盐粒,这两种都是猫儿的最爱。

不过在迎来猫猫之后还不算完,还得像伺候夫人小姐一样给它买好吃的。

南宋诗人陆游就曾经惭愧地写道:“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不过,他老人家对猫的喜爱也确实是诚心诚意,在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道:“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得意极了。

人们可以有多爱猫呢?这么说吧,豁出一条命都不在话下。

元代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就讲过一个故事,说在村子里有口枯井,深不见底,有一天,一只猫儿不小心掉了进去,再也没爬上来。

主人知道以后,就带着绳子,和儿子一起爬到井下去救猫。

然而一下井,才知道情况不对,不一会儿,两个人就都中毒而亡了。

其实在攀爬运动中,猫儿比人类灵活得多,如果连它们都爬不上来,就说明这口井一定有问题,这样还敢进去救猫,就只能用真爱来解释啦。

到了明朝,猫儿已经变成了宫廷里不可缺少的玩物,甚至有的猫被皇帝封了个“管事”的职衔,还可以领工资。

《野获编》记载:“(明万历时)御前又最重猫,其为上所怜爱,及后妃各宫所畜者,加至管事职衔,且其称谓更奇:牝者曰某丫头;牡者曰某小厮;若已骟者,则呼为某老爹。”

这些猫过得简直比人还滋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