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尊代表什么生肖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内容简介(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刘知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王尊代表什么生肖1

04 张政斗镇墓兽铭文格式

张中(忠)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和左右两侧颂赞铭文文字为上下左右六合,左右两面各四字九行,每面36字,计72字,底印符策玺书12字,钮铭8字,总计92字。钮式狮头为9个,1大8小,都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即如九鼎之尊礼仪。而且其文字行款及排列方式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与西汉成帝朝博士褚少孙所言及《史记》所载完全一致。

1、典型的汉代文书书写排列格式:“自右而左,自上而下、竖行直写”。

即行款,从上到下,从右往左,直行排列,与古汉语行款排列完全一致。为了便于阅读,古代钟鼎铭文多铸在容易看见的器物内底等明显部位;出现了对照固定的语句体例和用辞,颇为一致的格式和写法;在铭文读法和阅序上,已形成了从右向左或顺时针的读览定规。

因此,从书写格式上看,张忠政斗镇墓兽铭文完全符合西汉文书格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间接说明其主人“张中”正是西汉时的“御史大夫张中”。文物例证则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西汉赵诩三十字吉语厌胜铜印”,印文自右至左、自上而下竖排。

自在而下,自右而左

(1)自右到左。在汉朝,西汉文官 方书体例则是“竖行直写,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史记. 滑稽列传褚少孙论》云:“褚(少孙)先生曰:臣幸得以经术为郎,而好读外家传语。窃不逊让,复作故事滑稽之语六章,编之于左。……宋元王时得龟,亦杀而用之。谨连其事于左方,令好事者观择其中焉。”

“褚先生”就是汉成帝时期的博士褚少孙,后来续补司马迁的《史记》所缺部分章节;所谓“编之于左、于左方”,就是自右而左的书写格式。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陔余丛考.碑表》也证实汉代书写格式是自右而左:“朱竹垞又引汉初元五年(前44年),谒者景君始有墓表,其崇四尺,圭首方趺,其文由右而左。”

(2)自上而下。褚少孙补《史记.龟策列传》云:“褚先生曰:臣以通经术,受业博士,治春秋,以高第为郎,幸得宿,出入宫殿中十有馀年。窃好太史公传。太史公之传曰:‘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闚其要,故作《龟策列传》。臣往来长安中,求《龟策列传》不能得,故之大卜官,问掌故文学长老习事者,写取龟策卜事,编于下方。……王者发军行将,必钻龟庙堂之上了决吉凶。今高庙中有龟室,藏内以为神宝。” 《汉书》载汉初帝命有四,首曰策书。引:“策书。策者,简也。下附篆书。其诸侯王、三公之薨于位者,亦以策书诔谥其行而赐之,如诸侯之策。”所谓“编于下方”、“下附篆书”,就是自上而下的直书格式。

2、一章九句格式。行款九行九句格式功用:祭祀功臣,彰功表德

古代行款9行9句文体格式,主要用于军事、兵符、调军发兵;宗教、占卜、祭祀。寓意宗庙将士誓言出征,祷告神灵助威功成,凯旋祭祀功臣。

(1)文献依据。汉末文史大家蔡邕《独断》云:“宗庙所歌诗之别名:清庙一章八句:洛邑既成,諸侯朝見,宗祀文王之所歌也。《丝衣》一章九句:绎宾尸之所歌也;《酌》一章九句:告成大武,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之所歌也;《桓》一章九句:师祭讲武類禡之所歌也。”

也就是说,古代九句之制,一章九句之文,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是《桓》,调兵遣将,誓言出征,向天祷告,君臣庙祭,祈福护佑。第二是《酌》,大功告成,班师凯旋,酌酒宴饮,彰功表德,告慰先祖;第三是《丝衣》,祭祀功臣,向英灵告别。

(2)张中治河抗洪抢险出征诰誓。这里也许三种情况都有包含。调兵遣将,誓言出征,“大功告成”,就是指前29—前28年,张忠以少府侯任(待诏)御史大夫之职,代理因河决不忧职而自杀的前任御史大夫尹忠之职,在汉室宗庙向天祷告出征,以政斗威权之器调集军民,督导校尉王廷世治理黄河金堤决堤洪水灾害,救民九万七千多人,汉成帝为此将建始五年前28年改元为“河平元年”,奖励王延世黄金,册封张忠御史大夫关内侯。“绎宾尸歌、祭祀功臣”,就是前23年,张忠得年早逝,汉成帝追思功臣,令刘向刘歆父子撰写祭祀颂赞诔文,而命少府机构铸制政刻镇墓兽,在张忠绎宾尸时唱赞,并殉葬。

3、四言诗。古(汉)代诔、碑、铭、颂、赞等韵文则以四言句为主体。张中镇墓兽铭文有4行9列九句每行4言诗句(1、2句例外),计36字。张中(忠)作为曾在皇室身边做过少史、黄门郎、东平相和少府、御史大夫,此诔铭对其评价也是相当高的。汉成帝诏刘向刘歆父子为张忠作此文,采用左颂右赞文体四言诗诔铭形式。四言诗,是指以四字组成的诗句,即全首或基本上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言为主,基本上属属于四言体。

刘勰《文心雕龙》云:“必结言于四字之句。”《文镜秘府论·论体》说:“铭题器物,赞述功能,皆限四言,分有定准。”

张中青铜政斗镇墓兽铭文作者、西汉今文给学大家刘向有一篇《熏炉铭》,就是一首典型的铸刻在器物上的四言诗。该铭文也是一章八句,仅有36字,但其中竟有“正、山、华、以、中、兰、天”等7字,与张中镇墓兽铭文重合。

按照汉代蔡邕《独断》的分类方法,该《熏炉铭》应该属于“诸侯(大臣)朝见天子”所献礼器。又据刘歆《西京杂记》记载,刘向还曾向汉象帝奉献弹棋等物以朝觐:“成帝好蹴踘。群臣以蹴踘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作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觐。”

《熏炉铭》其文曰:“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蔚术四塞,上连青天。” 这篇铭文每句四字,首句不入韵,偶句的山、盘、烟、天字押韵,实际上是一首四言诗。

05 铭文的文体及功用

(一)张中镇墓兽铭文文体及书体

1、书体:篆书、小篆。

小篆则为秦代李斯所创,是秦汉官方公文书写书体。西汉官方书体:小篆。古代秦汉官方文书字体通行为篆书小篆,是在秦代小篆基础上承袭而来。

2、文体:西汉皇帝、朝廷追功祭祀之诔策、哀策、制书、玺书、诏书

(1)底面12字符应制书玺书: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

(2)左右两侧各36字分别为诔策:《东平相少府颂》、《御史大夫赞》

颂赞是古代一种文体,古代颂赞铭文都是为君王大臣歌功颂德,西汉大鸿胪官常在有功之臣的祭祀庙会上用以彰功表德。

《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元年九月辛未《诏下有章怀太子》李贤注:“《汉制度》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

东汉蔡邕《独断》云:“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詔。三公赦令、贖令之属是也。刺史太守相劾奏申下上迁书文亦如之,其征为九卿,若迁京師,近臣則言官具言姓名,其免若得罪无姓。凡制书有印使符下,远近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唯赦令、贖令召三公詣朝堂受制书,司徒印封露布下州郡。策书,策者,简也。《礼》曰:‘不滿百丈,不书于策。’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曰,以命諸侯王三公,其諸侯王三公之薨于位者,亦以策书誄謚其行而賜之,如諸侯之策。三公以罪免,亦賜策文,体如上策,而隶书以尺,一木兩行,唯此为异者也。”

(3)哀策、祭册。代策书析为十类: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

明代儒学大家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册》云:“古者册书施之臣下而已,后世则郊祀、祭享、称尊、加谥、寓哀之属,亦皆用之,故其文渐繁。今汇而辨之,其目凡十有一。一曰祝册,郊祀祭享用之。二曰玉册,上尊号用之。三曰立册,立帝、立后、立太子用之。四曰封册,封诸侯用之。五曰哀册,迁梓宫、及太子诸王大臣薨逝用之。六曰赠册,赠号、赠官用之。七曰谥册,上谥、赐谥用之。八曰赠谥册,赠官并赐谥用之。九曰祭册,赐大臣祭用之。十曰赐册,报赐臣下用之。十一曰免册,罢免大臣用之。”

《资治通鉴.汉纪25.孝成皇帝》:“上遂赐册,责让以政事不治,灾害并臻,百姓穷困……(翟)方进即日自杀。上秘之,遣九卿册赠印绶、赐乘舆秘器、少府供张,柱槛皆衣素。天子亲临吊者数至,礼赐异于它相故事”。这里前一个“册”就是“免册”;后一个“册”就是“祭册”、“哀册”。

(4)四言诗,即一章四字九句格式。

《独断》云:“宗廟所歌詩之别名----

清廟一章八句:洛邑既成,諸侯朝見,宗祀文王之所歌也。

維天之命一章八句:吿太平於文王之所歌也。

小毖一章八句:嗣王求忠臣助己之所歌也。

思文一章八句:祀后稷配天之所歌也。

噫嘻一章八句:春夏祈穀于上帝之所歌也。

振鷺一章八句:二王之後來助祭之所歌也。”

(5) 胁书腹书。(前文已述)

(二)汉成帝追念张中治河之功。

1、铭文记录主要事迹

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主要记录的是张中在东平相、少府和御史大夫任上的政绩、功劳、品行等。

(1)张中在东平相任上教化东平王有功

有对照才有鉴别,史载,张忠前任东平相王尊前33年也曾持玺书奉见东平王,但未受待见,甚或差点被害。这里是张忠在任东平相、少府、御史大夫时,汉成帝刘骜勉励张忠教化东平王刘宇有功,管理皇室财政得法,整治吏治合矩而赐以玺书12字:“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

(2)张中在少府及侯任御史大夫任上督导、翅膀王延世治河抗洪抢险救灾有功

再者,就是指前29末—前28年初,张忠以少府侯任(待诏)御史大夫之职,接替因“河决不忧职”而自杀的前任御史大夫尹忠之职,以政斗威权之器调集军民,前去馆陶、东郡等国协助校尉王延世治理黄河洪水灾害有功,救民九万七千多人,汉成帝为此将建始五年前28年改元为“河平元年”,奖励王延世黄金,册封张忠为御史大夫,成为西汉朝廷的“三公”之一,即副丞相。荀悦《汉纪》、《资治通鉴》有载。并笔者专题文章《张中事迹》、《张中治河考》。

2、 汉成帝也重视对旧时功臣后代的提拔重用

汉代对开国功臣后代之悯念功绩,时有发生。尤其是汉文帝、汉宣帝是一位很有人文关怀色彩的皇帝,即位期间,重封了汉朝的开国功臣子孙。

汉成帝刘骜

(1)萧何子孙。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微,不绝如线。(诏):‘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寓,爱敬饬尽,命赐备厚......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河誓,存以著其号,亡以显其魂,赏亦不细矣。百余年间而袭封者尽,或绝失姓,或乏无主,朽骨孤于墓,苗裔流于道,生为愍隶,死为转尸。以往况今,甚可悲伤。圣朝怜闵,诏求其后,四方忻忻,靡不归心......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于是成帝复诏萧何等子孙。”

如丙吉保护宣帝有功,后来其子孙失去封侯32年,成帝念及旧恩。封丙吉的儿子丙昌为博阳侯,孙子被封为郎将。

(2)追思班伯(班固之祖)。《汉书.叙传上》云:“会(班)伯病卒,年三十八,朝廷愍惜焉。”

(3)祭祀赵充国颂诔。《汉书.赵充国传》云:“初,充国以功德与霍光等列,画未央宫。成帝时,西羌尝有警,上思将帅之臣,追美充国,乃召黄门郎杨雄即充国图画而颂之。(师古:“即就也。於画侧而书颂。”) (赵充国颂诔)

明灵惟宣,戎有先零。先零昌狂,侵汉西疆。汉命虎臣,惟後将军,整我六师,是讨是震。既临其域,谕以威德,有守矜功,谓之弗克。请奋其旅,于罕之羌,天子命我,从之鲜阳。营平守节,娄奏封章,料敌制胜,威谋靡亢。遂克西戎,还师於京,鬼方宾服,罔有不庭。昔周之宣,有方有虎,诗人歌功,乃列于雅。在汉中兴,充国作武,赳赳桓桓,亦绍厥後。”

(4)汉成帝赐《侯霸诔》

《后汉书.侯霸传》云:“成帝时,任(侯)霸为太子舍人。霸矜严有威容……代伏湛 为大司徒,封关内侯。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十三年,霸薨,帝深伤惜之,亲自临吊。下诏:‘惟霸积善清洁。视事九年。汉家旧制丞相拜日,封为烈侯。朕以军师暴露,功臣未封,缘忠臣之义,不欲相逾,未及爵命,奄然而终。呜呼哀哉!’”

(5)追念御史大夫张中教化东平王和治河抗洪抢险救灾之功---《张中诔策》---《东平相颂》、《御史大夫赞》

据《史记.褚少孙补》、《汉书》、《汉纪》、《资治通鉴》、《全汉文》等史书记载:前32—前29年年,汉成帝即位不久,就委派汉初三杰张良八世孙张中到东平国,接任王尊为东平相,教化冥顽不化的东平王刘宇。

前29年十一月,张中任汉成帝弄臣少府,成为管理皇室财政的“曾臣”私属官。

一年之内连升三级成为御史大夫关内侯副丞相,位列三公重臣。

张中担任少府仅仅二十余天,恰逢御史大夫尹忠因“河决不忧职”而自杀,汉成帝采用占卜择官方式“措新君横”,委派张中为“待诏”侯任御史大夫,前往东郡等地,督导、翅膀校尉王延世治理黄河金堤诀堤洪灾有功。仅23天,又升为三公御史大夫关内侯副丞相,位列三公重臣。到前23年张中得年早逝后,汉成帝就御赐张忠政斗镇墓兽殉葬。

西汉御史大夫印 对于张忠来说 ,政斗镇墓兽铭文“菊以席弄、曾似系捊”都说明张忠从小就受到汉成帝做太子时的“宠幸”。而从更长远地说,则是受益于张忠曾祖张乘任汉宣帝太子少傅,教化太子(即汉元帝),祖父张嵩在汉元帝时任侍中,侍侯多病的汉元帝的缘故。这从鞠养、蹋鞠、系捊(抱、报)等意义来说,进一步说明张忠在其爷爷张嵩任汉元帝帝侍中之时,就常随侍长安宫中,并作为太子刘骜的“蹋鞠”玩伴,也是情理之中。联系下半句“席弄”,更加说明这一点。清代袁枚《随园随笔·古官尊卑不一》云:“秦汉侍中本丞相史,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

这些既是张忠本人道德和能力的体现,也是汉皇对先君功臣追思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这是汉成帝钦赐张忠在御史大夫任上得年早逝后,追思他治河功德而钦赐给其阴魂殉葬之东园秘器。因为按照古代习俗,死者殡在屋内,要经三年(前20年)以后,再择吉日而葬。对于张中来说,经笔者考证(详《张中年少考》),张中生于前53年,到前33年,汉成帝即位,张中正好20岁成人冠礼,由黄门郎调任东平国相。由百石之官,晋升为二千石诸侯国相,正好符合古礼(《礼记》)所谓“冠字三加爵弁”。这里隐喻张忠前29年由东平相升至少府仅20 多天,因治河之功,又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一年360天之内,连 升三级。这不就是典型的“一岁三迁、人臣过蒙宠幸”吗?!

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体现为“曾似系抱”、“措新君横”、“菊以席弄”、“花色酒三”、“园叶欢场”、“含箭薄露”等。尤其对于铭文“华色酒三”之一献三酬,三吐三握。比喻栽培,提携贤良来说,简直神来之笔。所谓“一献三酬,冠字三加,一岁三迁,比喻人臣蒙宠幸。《周礼·考工记·梓人》云:“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后因以“一献三酬”谓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一岁三迁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礼记.冠义》云:“适子冠于昨,以著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冠而字之 敬其名也。”释:三加冠,始加缎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官帽也。

(三)物勒铭主和物勒铭名: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镇墓兽

1、张中,明示人名姓张名中,系“物勒铭主”器物主人

隐喻汉初三杰张良之八世孙,汉成帝第三任御史大夫,一名忠,字子戆。加上“干杨祛洚、曾似系捊”,说明张忠家族世系先辈显贵,与史籍记载的“张仲孝友”、三代相韩、汉初三杰张良辅汉谋士、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等正相应证。

(1)张中张忠,同此一人;名以言志,慎终追远

左侧铭文指名道姓“张中”。右铭指出氏族为“淮亿(夷)君后。”张忠,一名中,字子戆,谥号不明。姓名字号俱全,先后任职少史、黄门郎、东平相、九卿少府而迁三公御史大夫,贵为公卿正卿,与铭文“有年少张中、黄似翁正、措新君横(通衡,宰衡、横轭)”正相应合。

古人对名字非常敬慎,有时竟然因恶名成谶。人名甚至可以影响他的仕途升迁。《汉书.五行志》记载了“晋穆侯以条之役生太子,名之曰仇;其弟以千畮之战生,名之曰成师。”后来,两兄弟果然反目成仇,互相杀得死去活来。

古人名以言志,字以释名,先名后字,字敬名功。一般幼时取名,二十岁冠字。封号则在从政立功或去世后时所授,谥号则要到死时再追认。

《释名.释言语》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公明也。号,呼也,以其善恶呼名之也。”

《礼记.郊特牲》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大传》云:“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

《汉书.五行志》云:“君子之名,夫名以制谊,谊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

(2)史籍文献依据:《史记》、《汉书》等

西汉司马迁外孙杨恽(丞相杨敞之子)、成帝朝博士褚少孙补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将相侯表》,以及《汉书》、《汉纪》、《资治通鉴》、《全汉文》等古藉都记载了张中、张忠之名及部分史实,详《张忠物勒铭主》。史籍记载如下:

① 西汉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云:“孝成建始四年,少府张忠为御史大夫。十月己亥,尹忠自刺杀。阳朔二年,张忠卒。”

②东汉荀悦《汉纪.前汉.孝成皇帝纪卷第24》云:“御史大夫尹忠,以河决不忧职,自杀。壬戌,少府张忠御史大夫、河堤使者王延世,以竹落(篓)长四丈大九围盛石,以两船夹载而下之。二十六日,河堤成。上嘉其功,拜为光禄大夫,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

③东汉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建始四年(前29年)十一月,东平相钜鹿张忠子戆为少府”、“十一月壬戌(二十日),少府張忠為御史大夫,六年(前23年)卒。”

《汉书.匡衡传》云:“司隶校尉(王)骏,少府(张)忠行廷尉事劾奏衡监临盗所主守直(值)十金以上。”

《汉书.王尊传》云:“御史大夫(张)中奏云,(王)尊坐免。”

《汉书.孙宝传》云:“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偫。宝自劾去,(张)忠固还之,心内不平。”

《汉书.成帝纪》云:“是岁(前23年),御史大夫张忠卒。”

④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30.孝成皇帝》云:“壬戌,以少府张忠为御史大夫。”

⑤清代文史学家严可均辑录《全汉文》云:“张忠,忠一作中,字子戆,钜鹿人,为东平相。建始末为少府,代尹忠为御史大夫。阳朔初卒官。”

2、词句专解:“物勒名主”

物勒铭主,来源于物勒工铭。就是在器物銘文中,直接刻上器物主人的姓名。所谓“物勒工名”,是指国家强制工匠在他们制造的器物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旦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即按名字追溯制造者的责任。据说早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物勒工名”的制度,《吕氏春秋》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以情。”当时的器物作坊,都要求工匠在所造兵器上勒刻名字,作为对兵器质量的担保。

左侧边款铭文诔铭《东平相颂》首句有:“有年少张中,今人主;黄似翁正,金还头君”。其中张中即是人名,又名张忠,是器物的主人,汉成帝第三任御史大夫。

此器属典型的“物勒主名”款式,有名有姓,姓张,单名中,字子戆,谥号横(?)。姓名字号俱全,即专为主人而铸,即将此器物的主人直接铸刻在器物铭文之中。

3、 物勒铭名:政斗

(1)器物本名

古代楚地所謂“镇墓兽”出土已經很多(约300多件),学者关于其性质有过很多不同的解读。由于这种器物绝大多数沒有銘文,解读主要是以器物自身形制以及相关考古信息为基础的。因此,器物铭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镇墓兽器物铭文“物勒铭名(器)”叫“政斗”或“宝印”,因为其底座12字玺书符命瑞应“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其器 叫“政斗”或“宝印”。为何张中政斗镇墓兽“物勒名名”有双名?或三名“镇墓兽”?

但实质上,古代“宝印”二字,作为器名,表层意义好像不错,但其深邃、深层、深奥隐含意义亮并非如此简单。宝:位、职、职责,旧指帝王的东西,引申为贤达士人或社会责任、行为、作为、思想、道德。大宝,皇帝之位。宝鼎、宝位。古代皇帝登基就称荣登大宝。《广雅.释诂.卷三》:“宝,道也。”即道德、道义。“印,为也。”《说文》:“印,执政持信也。”即行为,作为与信任。综合起来,宝印,指道义、思想与行为、作为。这里张忠政斗所称“宝印”,相当于(生前所用)官职印信,辅佐汉室朝廷。而印玺则是帝王将相宝位的象征物之一。又,宝通保,辅佐。《礼记》曰:“保者,慎其身以辅翼之。”

(2)学名及实质:镇墓兽。

镇墓兽一词并非器物本名,而是现代考古学的命名。1937年,传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头插鹿角的木雕怪兽被发现,日本学者水野清一撰文介绍,认为此物具有镇妖辟邪的功能,可称作“山神像”或“镇墓兽”。20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楚墓的不断发掘,出土了大量(目前约300个左右各类型)此类器物,考古发掘报告者采用了水野清一的称谓,统称为“镇墓兽”。

镇墓兽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镇墓兽就基本消失了,被十二生肖所代替。偶尔在明代大太监魏忠贤碧云寺自备“四不像”镇墓兽临死前制作了一个,但作用并不那么明显,位置也不那么重要了。

一般认为:狭义仅指墓内镇墓兽,广义还包括墓葬神道上的辟邪、以及东汉以降墓内镇墓券、镇墓文等等。所有这些神兽是古人生前图腾化身,生前阳世叫祥瑞或瑞兽,从政者叫护官符,放置座右炯诫叫宥座之器,随身佩带叫护身符;商业辟邪或门庭神兽叫守门神,护财神,又叫貔貅。逝后殉葬墓室叫镇墓兽,立于墓外神道叫辟邪。

4、物勒工名铭

古代秦国孝公(前352-前338年)商鞅变法时候,就确立在兵器上按照“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铸制刻铭。从历代发掘文物也可以看出,很多青铜品都有“物勒工名”、或“物勒名主”,即在器物上铸以工匠或主人的名字。

-----(未完待续)-----

End

王尊代表什么生肖2

01 张中,明示人名姓张名中,系“物勒铭主”器物主人

隐喻汉初三杰张良之八世孙,汉成帝第三任御史大夫,一名忠,字子戆。加上“干杨祛洚、曾似系捊”,说明张忠家族世系先辈显贵,与史籍记载的“张仲孝友”、三代相韩、汉初三杰张良辅汉谋士、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等正相应证。

1、张中张忠,同此一人;名以言志,慎终追远

左侧铭文指名道姓“张中”。右铭指出氏族为“淮亿(夷)君后。”张忠,一名中,字子戆,谥号不明。姓名字号俱全,先后任职少史、黄门郎、东平相、九卿少府而迁三公御史大夫,贵为公卿正卿,与铭文“有年少张中、黄似翁正、措新君横(通衡,宰衡、横轭)”正相应合。

古人对名字非常敬慎,有时竟然因恶名成谶。人名甚至可以影响他的仕途升迁。《汉书.五行志》记载了“晋穆侯以条之役生太子,名之曰仇;其弟以千畮之战生,名之曰成师。”后来,两兄弟果然反目成仇,互相杀得死去活来。

古人名以言志,字以释名,先名后字,字敬名功。一般幼时取名,二十岁冠字。封号则在从政立功或去世后时所授,谥号则要到死时再追认。

《释名.释言语》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公明也。号,呼也,以其善恶呼名之也。”

《礼记.郊特牲》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大传》云:“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

《汉书.五行志》云:“君子之名,夫名以制谊,谊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

2、史籍文献依据:《史记》、《汉书》等

西汉司马迁外孙杨恽(丞相杨敞之子)、成帝朝博士褚少孙补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将相侯表》,以及《汉书》、《汉纪》、《资治通鉴》、《全汉文》等古藉都记载了张中、张忠之名及部分史实,详《张忠物勒铭主》。史籍记载如下:

(1) 西汉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云:“孝成建始四年,少府张忠为御史大夫。十月己亥,尹忠自刺杀。阳朔二年,张忠卒。”

(2)东汉荀悦《汉纪.前汉.孝成皇帝纪卷第24》云:“御史大夫尹忠,以河决不忧职,自杀。壬戌,少府张忠御史大夫、河堤使者王延世,以竹落(篓)长四丈大九围盛石,以两船夹载而下之。二十六日,河堤成。上嘉其功,拜为光禄大夫,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

(3)东汉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建始四年(前29年)十一月,东平相钜鹿张忠子戆为少府”、“十一月壬戌(二十日),少府張忠為御史大夫,六年(前23年)卒。”

《汉书.匡衡传》云:“司隶校尉(王)骏,少府(张)忠行廷尉事劾奏衡监临盗所主守直(值)十金以上。”

《汉书.王尊传》云:“御史大夫(张)中奏云,(王)尊坐免。”

《汉书.孙宝传》云:“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偫。宝自劾去,(张)忠固还之,心内不平。”

《汉书.成帝纪》云:“是岁(前23年),御史大夫张忠卒。”

(4)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30.孝成皇帝》云:“壬戌,以少府张忠为御史大夫。”

(5)清代文史学家严可均辑录《全汉文》云:“张忠,忠一作中,字子戆,钜鹿人,为东平相。建始末为少府,代尹忠为御史大夫。阳朔初卒官。”

02 词句专解:“物勒名主”

物勒铭主,来源于物勒工铭。就是在器物銘文中,直接刻上器物主人的姓名。所谓“物勒工名”,是指国家强制工匠在他们制造的器物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旦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即按名字追溯制造者的责任。据说早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物勒工名”的制度,《吕氏春秋》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以情。”当时的器物作坊,都要求工匠在所造兵器上勒刻名字,作为对兵器质量的担保。

左侧边款铭文诔铭《东平相颂》首句有:“有年少张中,今人主;黄似翁正,金还头君”。其中张中即是人名,又名张忠,是器物的主人,汉成帝第三任御史大夫。

此器属典型的“物勒主名”款式,有名有姓,姓张,单名中,字子戆,谥号横(?)。姓名字号俱全,即专为主人而铸,即将此器物的主人直接铸刻在器物铭文之中。

1、物勒铭名:政斗

(1)器物本名

古代楚地所謂“镇墓兽”出土已經很多(约300多件),学者关于其性质有过很多不同的解读。由于这种器物绝大多数沒有銘文,解读主要是以器物自身形制以及相关考古信息为基础的。因此,器物铭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镇墓兽器物铭文“物勒铭名(器)”叫“政斗”或“宝印”,因为其底座12字玺书符命瑞应“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其器 叫“政斗”或“宝印”。为何张中政斗镇墓兽“物勒名名”有双名?或三名“镇墓兽”?

但实质上,古代“宝印”二字,作为器名,表层意义好像不错,但其深邃、深层、深奥隐含意义亮并非如此简单。宝:位、职、职责,旧指帝王的东西,引申为贤达士人或社会责任、行为、作为、思想、道德。大宝,皇帝之位。宝鼎、宝位。古代皇帝登基就称荣登大宝。《广雅.释诂.卷三》:“宝,道也。”即道德、道义。“印,为也。”《说文》:“印,执政持信也。”即行为,作为与信任。综合起来,宝印,指道义、思想与行为、作为。这里张忠政斗所称“宝印”,相当于(生前所用)官职印信,辅佐汉室朝廷。而印玺则是帝王将相宝位的象征物之一。又,宝通保,辅佐。《礼记》曰:“保者,慎其身以辅翼之。”

(2)学名及实质:镇墓兽。

镇墓兽一词并非器物本名,而是现代考古学的命名。1937年,传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头插鹿角的木雕怪兽被发现,日本学者水野清一撰文介绍,认为此物具有镇妖辟邪的功能,可称作“山神像”或“镇墓兽”。20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楚墓的不断发掘,出土了大量(目前约300个左右各类型)此类器物,考古发掘报告者采用了水野清一的称谓,统称为“镇墓兽”。

镇墓兽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镇墓兽就基本消失了,被十二生肖所代替。偶尔在明代大太监魏忠贤碧云寺自备“四不像”镇墓兽临死前制作了一个,但作用并不那么明显,位置也不那么重要了。

一般认为:狭义仅指墓内镇墓兽,广义还包括墓葬神道上的辟邪、以及东汉以降墓内镇墓券、镇墓文等等。所有这些神兽是古人生前图腾化身,生前阳世叫祥瑞或瑞兽,从政者叫护官符,放置座右炯诫叫宥座之器,随身佩带叫护身符;商业辟邪或门庭神兽叫守门神,护财神,又叫貔貅。逝后殉葬墓室叫镇墓兽,立于墓外神道叫辟邪。

2、物勒工名铭

古代秦国孝公(前352-前338年)商鞅变法时候,就确立在兵器上按照“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铸制刻铭。从历代发掘文物也可以看出,很多青铜品都有“物勒工名”、或“物勒名主”,即在器物上铸以工匠或主人的名字。

End

王尊代表什么生肖3

hello,小伙伴儿们~文化常识来一波!!!今天就集中整理古代官职常识吧,大家拿起小本本,赶紧记下来!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一)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旳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制。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厚实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3.地方官职。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朝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参军、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个路,路中设若干个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

(二)常见的官名释义

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也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驸”。

爵位:即爵称、爵号,士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封为韩国公,李文忠封为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驶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属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督都督诸路军马。”

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物,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是虚衔。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握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唐代有

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隋代设置太医属,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太医院,明清两代不变,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其“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都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顔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封太子太师衔,故称。za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封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淮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礼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为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呼。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逐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如《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如《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如《谭嗣同

传》:“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如《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如《谭嗣同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职权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监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翺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翺当时任督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哭路人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劝皇帝、举荐人才。如《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士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如《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

原来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如《〈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官典籍、历法、祭司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执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如《张衡传》:“順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囧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

为翰林院编修,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如《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职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如《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传》:“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如《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军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如《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如《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

”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如《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如范晔曾任宣城太

守。《桃花源记》:“及郡下,昳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

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眀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扶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如《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之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如《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

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如《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如《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行政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侍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官职变动词语集释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属政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例如:举其偏,不为党。(《左转-襄公三年》)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例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例如:延长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例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授予官职。例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例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例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例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来源:学科网]

黜:废掉官职。例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例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例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

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例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例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例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例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例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例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迁高管钱。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例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例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驱逐,流放。例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例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题》)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

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例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韩愈《县斋读书》)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例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官

职调动。例如:徙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例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例如:在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例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例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例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摄:暂代官职。例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例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主簿,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领:兼任。例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例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

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例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例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例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表辞去官职的词语。

悬车:辞官居家。例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解官:辞去官职。例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例如:永和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例如:上书乞骸骨,征拜上书。

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例如: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暴君恩便乞身。(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

请老:吿老,古代官史请求退休。例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例如: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汉书.公孙弘传》)

8.其他。[来源:学科网ZXXK]

视事:任职。例如: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汉书.游侠传》)

下车:官史初到任。例如: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史。(《后汉书.刘宠传》)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人任为官。例如: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