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圈圈代表什么生肖

为什么十二生肖中鼠排第一、牛排第二?夸海口是"吹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环球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白色圈圈代表什么生肖1

来源:科普中国

本文专家:朱广思,科普作家,北京科普作协会员

牛是牛科牛亚科牛族下的动物统称,除极寒、极旱等极端恶劣环境外,牛在全球广泛分布。

金鼠辞旧岁,福牛迎春来!今年是牛年,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说说牛的那些事。

十二生肖中牛为啥在鼠之后?

那么牛这么大,对人类的贡献也不可替代,为啥十二生肖排老鼠后面?

民间传说中,轩辕黄帝要选出十二动物来担任十二生肖,比赛是通过赛跑的方式来决定是哪十二种动物。原本比赛推牛为首,但不料老鼠偷偷爬上牛背占了先机,因此排到第一。

这个说法当然仅供娱乐。要想知道排名是什么,我们先要知道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像巴比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其先民感受到寒暑交替、植物枯荣的周期,以之为“一岁”,他们用木星作为年的周期,而木星(也称“岁星”)绕行太阳一圈刚好十二年。早期原始社会时,人们常用各种动物做图腾,于是就用十二个图腾作为十二年的标志。

有人考证十二生肖可能是外国传入的。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十二生肖的顺序是根据动物习性排名的。

清代刘献延《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这就对应了民间俗语:“鼠咬开天,牛开地。”所以就这么排序了。

还有的人认为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二十八星宿中的日、火、金三组确实对应十二生肖,但此种说法难免有附会的可能,因为二十八星宿配动物的记载是要晚于十二生肖的。

吹牛和对牛弹琴是怎么来的?

牛也经常在我们的口头语中出现。如用“吹牛”来形容别人夸张的说法。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做过考证,吹牛一词原本是西北百姓的方言。

因为西北地区有的地方临近黄河,水流湍急,无法行舟,于是老百姓就把牛皮或者羊皮缝制起来,然后吹起来吹成皮囊,再绑在木筏上做成渡河的皮筏子。

如果是羊皮的皮囊就很普通,因为肺活量大点儿的都能吹起来。而渡河用的牛皮革囊,则是非常大的,需要直接将整皮剥好并缝合,只留一个窟窿眼儿用于吹气。

古代没有打气筒,因此只能靠肺活量特别大的人亲嘴送。谁如果说自己厉害,周围人就调侃他,你咋不去吹牛皮呢?故此有了“吹牛皮”一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口气大。

还有的说法是,这是因为古代杀猪宰羊都是用的吹气法:在脚那里割条口往里面吹气。牛因为体型庞大根本就吹不起来。所以如果有人说吹起来了,那就是说大话了!

“对牛弹琴 ”也是个常见成语,汉·牟融《理惑论》中说:“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后人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

夸人为什么要说“你很牛”?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用很牛、超牛这些词来形容一个人呢?牛是古代人们生活中相对常见的体型最大的动物,在古代,耕牛对于农户来说特别重要,是要拿生命来呵护的。

牛的价值很高,高过狗等大部分家畜,因为牛在农业社会是提供劳动力和促进生产的重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大部分朝代,杀牛要判刑。

耕牛

在古代,谁家有一头牛,基本和现在有名车差不多。所以夸人厉害,就说牛、很牛等等。至于牛气,也就成了形容骄傲自大的神气。

世界上的这些牛你见过多少?

从文化角度说了牛,那么我们也从科学角度说说,不同品种的牛有什么不同?常见的牛包括水牛亚族和牛亚族,非洲水牛和其他的水牛都是水牛亚族,美洲野牛和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牦牛都是牛亚族。

非洲水牛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门牙和犬齿均退化,但下门牙保留,胃4室,反刍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角的截面为圆形或三角形,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

至于麝牛,它是羊亚科羊牛族麝牛属的动物,最近的亲戚是中国的羚牛,它们体格粗壮似牛,但齿、角和蹄等更接近羊。

中国羚牛

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在新石器时代开始驯化。

世界上最大的牛种是印度野牛,也叫白肢野牛,体长:250-330厘米,体重650-1000公斤,最高可达1225公斤,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而驯养的野牛叫大额牛,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栖息地的最高海拔可达2000米左右。

印度野牛

这种牛成年后的毛色主要为暗褐色,近似黑色,但是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长筒袜。

由于体型较大,这种野牛的天敌也比较少,只有孟加拉虎和印度狮可以捕杀它们,但也主要是捕杀较小或者体弱多病的印度野牛,对于健壮的雄性白肢野牛,孟加拉虎也不敢正面硬扛。

荷斯坦奶牛

我们常见的奶牛是荷斯坦奶牛,它原产于荷兰,中国荷斯坦牛是纯种荷兰牛与本地母牛的杂交品种,经长期选育而成的,也是我国唯一的乳用牛品种。

虽然世界上奶牛种类很多,甚至黄牛、水牛都可以产奶,但乳用型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为各奶牛品种之冠。比如,创产奶量最高记录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头奶牛,在泌乳的4796天内共产奶189000公斤。

白色圈圈代表什么生肖2

以下内容经出版社授权,摘自《岁时节俗知多少》一书。较原文有所删节。

《岁时节俗知多少》,马大勇编、Dodolog 绘,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7月。

一、冬至祭天

冬至祭天是最为古老的习俗之一。它的源头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古代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时期。根据考古发掘,良渚遗址中就已有高大的祭坛,可算是后世天坛的源头之一。在良渚的祭祀仪式中就要燃起大火,这又和后世祭天仪式“燔柴”相似。想必后来经过不断发展,才形成了完整的祭仪。

在夏商周三代之时已经有明确的祭天礼仪活动的记载。如《风俗通义》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嘉平、清祀、大腊,分别是三代各自祭祀祖妣、百神的大祭,日期分别是农历十二月、十一月、十月。这是后世祭天、神与过新年之礼俗的起源。周代,《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郑注:“天人,阳也。地物,阴也。阳气升而祭鬼神,阴气升而祭地 物魅。”这是从周代直至清代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历朝于冬至举行祭天礼、夏至举行祭地礼的确切记载。

那么,冬至的祭天之礼是怎样的呢?按史籍记述,周代祭天礼就是建祭坛,燃起大火,唱歌跳舞、献上玉帛牛羊等祭品,祈祷一番,再把祭品烧掉(燔柴),这对后世影响巨大。不管历代祭仪繁简,这些都是共有的构成因素。

《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详细记载了北宋南宋时的祭天礼仪,如《东京梦华录》卷十记,北宋皇帝在冬至前三日便开始准备,先赴太庙青城斋宿,冬至前夜三更驾出南郊,去郊坛行礼。皇帝换古代传下来的冕服,戴二十四旒(liú)的平天冠,青衮龙服(衣裳制),佩纯玉佩;郊坛高三层,七十二级,坛面方圆三丈许。上设“昊天上帝”“太祖皇帝”的牌位。配以雅乐:奏乐曲,跳文舞、武舞;皇帝在坛上行礼,如是三次。场面宏大,军队、仪仗、百官多达几十万之众,围立于坛边。

明时永乐帝定都北京,即在北京南郊的天坛祭天。冬至日,供设祭品,摆好天帝及诸神、先祖的牌位,道士奏古乐舞,皇帝出斋宫,上祭祀台祭祀。此时还在黎明之前,所以要在坛边的望灯台上树起大灯笼(灯中插蟠龙宝蜡,可燃通宵)。皇帝祭拜行礼罢,侍卫点燃燎炉上的柴草,焚烧祭品、祝板(祀文)、祝帛(蓝色绸制),燔炉中又焚烧松柏枝,以示宴享天帝,让天帝听取下方祝告。祭典完成后,将牛毛牛血牛尾等瘗埋入瘗坎,以喻不望祭地神,所谓“祭地则瘗血”,或说还比喻古代人类茹毛饮血之意。天高在上,所以燎烧;地在下,所以以血瘗而下。

辽、金、元等朝代也有祭天的习俗,与汉族同源。满族过去也祭天,冬至夜于院内铺席子,摆供桌,挂天地神马,杀猪祭祀并祭祖。院内立祖先竿子,竿顶葫芦状,下有刁斗,祭祀时对竿子念祝词,并摆肉敬供天神。祭祀毕,众人吃白肉,把肠子等丢在刁斗上任鸟啄食。

二、冬至祭祖

冬至还有祭祖先的习俗,。如福建泉州人在冬至要归乡祭祖。个别地区还去坟上烧纸、送寒衣。但多数是在家中或在祖祠中祭祀。此风也源于古代祭天兼祭祖灵之礼。早在殷代,十一月冬至便往庙中祭祀祖妣,民间相承成俗。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汉代民间百姓冬至已经不祭天了,但还祭祖:“冬至之日,荐黍糕。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斋馔扫涤,如荐黍豚。其进酒尊长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日。”冬至要用黍糕祭祀冬神兼水神玄冥(也叫禺强)和祖先,并拜贺尊长,如正月初一一般。南宋《武林旧事》记载当时过冬至:“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bótuō,古代一种类似煮面片的面食)’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清嘉录》载清代苏州:“(冬至)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芦菔丝等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帝京岁时记胜》也载北京有用细肉馅包“角儿”与羹饭奉于祖先的。至今,两广也仍做冬至糍祭祖。泉州等处也有“冬至圆”,并传到台湾等地。

过去在冬至,河南还有祭孔活动,奉上牲礼,拜祈以求文运昌隆。在广东东莞,则于冬至逛城隍庙会,拜十二娘神求子。无子妇人在庙中取一把线香,点着后分插于十二娘神像的香炉前,周而复始。插完线香,看最后一支香是否插在抱着童子的女神像前,以卜得子与否。广东潮州还祭祀司命帝君。各地冬至还有祭祀灶神的。

三、冬节饮食

清代北京及苏杭等地注重冬节,所谓“肥冬瘦年”,即宁愿过年时节俭,也不能在冬至虚度之意。民间或用各种食物互赠,叫“冬至盘”,并互相庆贺,叫作拜冬。至今,江浙、闽台、两广民间仍盛行过冬至节,在此节祭祖、吃糯米制品以及聚宴等,其中有不少很有意思的饮食活动。

如江浙一带多吃冬至肉、冬至鱼及鸡鸭。冬至肉是用猪肉和酱油煮烧熟的,相传吃了能身体壮健。冬至鱼是把鱼分食后留下头尾,用碗盛着放在米桶内,叫“吃剩有余”,取食物丰足之意。这和除夕夜吃鱼,寓意“年年有余”相似。

北方一些地区如北京、天津,冬至夜吃饺子或馄饨。谚语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河南名医张仲景。他在冬至日开设舍药棚,用羊肉与药物包入面皮中,制成耳朵状的“娇耳”,给人们治疗冻烂的耳朵。后人在冬至日包饺子吃以作纪念,相传这样一来耳朵就不会冻掉了。其实冬至吃馄饨应追溯到古代的祭祀食物、南北朝时的偃月形馄饨等,与张仲景可能没什么关系。

在闽台及两广的部分地区,则有搓丸之俗。以糯米粉拌水揉成团,搓成实心或加馅料的圆子,入水煮熟,祭祀先人,叫作冬至圆,也和元宵一样,寓有祈盼家庭团圆、诸事美满之意。相传,冬至圆是闽南一位老妈妈因思念在他乡谋生的儿子,泪水滴入碗中滚成的,后来人们相沿成俗。有的人家如有亲人在外的,要在聚宴席上空位前摆上冬至圆,以示团聚。或晒干圆子,留待回家之日补吃。

当然,冬至圆应是源于古人用农作物祭祖、祭神之习。北方用麦粉制馄饨,南方缺麦,就用糯米粉代替了。《清嘉录》说的“比户磨粉为团”的冬至团,以“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即较早的记载。

闽台的冬至节前一日晚饭后就要搓冬至圆(或称冬节圆、圆仔汤),边搓边唱起歌谣给小孩子们听。如这一首:“搓丸试搓搓,年年节节高。红红水党菊,排排兄弟哥。大人增福寿,细囝唱诗歌。”充满了欢乐气氛。搓圆有红白二色,或用湿米粉团塑成小巧的玩物,如牛羊、桃子、桔子等牲畜、果品,像真的一样,还染成红、黄、绿、青色,很美观,取五畜兴旺、百果丰登之意,亦是传统在冬至祈年之流风。《漳化县志》对此有记述。汤圆煮食时,还要两个两个地吃,吃最后一匙如剩余两个,即象征如意幸福。有的还在家门、窗、桌、柜、床等显眼处粘两个圆子,等年底送灶后才取下烘烤或食用,叫作添岁。又相传圆子烤时臌发,孕妇即生男孩。《泉州府志》载有“添发”等俗。如今的冬至圆,馅料有咸甜等口味,做工精细,更为可口。

冬天吃蔬菜困难,人们多在冬至前准备一些盐腌蔬菜佐食,这也是源于先秦古俗。《诗经·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朱熹《集传》:“言我之所以蓄聚美菜者,盖欲以御冬月乏无之时。”《礼记·月令》载冬天制咸菜,古称为菹(zū)。民间腌菜主要有密封法:把雪里蕻、芥蓝、蔓菁、芥菜头等可以久藏的菜洗净摘好,用大缸盛放,撒一层盐,放一层菜,加上花椒、茴香、八角等,压实盖严,腌制上半月后才可食用。而大白菜、黄瓜、红白萝卜等用盐腌一下就可以吃了。还可以将白菜用盐腌个把月,控干水分,切成丝与肉煮火锅吃,风味极佳。

四、冬令娱乐

冬天里有多种季节性很强的娱乐,如赏雪即一项。《武林旧事》卷三载南宋宫廷中赏雪很盛行,在明远楼中观赏,并且“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等,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

明代,《西湖集览》记载戏剧家、养生家高濂的《四时幽赏录》目录中,“冬时幽赏”诸条多与雪有关,并赏冬季的茗花(山茶)、梅花、竹子等:“湖冻初晴远泛。雪霁策蹇寻梅。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山头玩赏茗花。登眺天目绝顶。山居听人说书。扫雪烹茶玩画。雪夜煨芋谈禅。山窗听雪敲竹。除夕登吴山看松盆。雪后镇海楼观晚炊。”充分显示出冬雪中的游览之趣。张岱《陶庵梦忆》中记载明代文人赏雪有《湖心亭看雪》《龙山雪》诸篇,写得也很俊逸秀雅。赏雪成为人们冬季之重要娱乐。

雪中梅。

赏雪还往往与赏雪中梅花结合起来,如唐代孟浩然踏雪寻梅之佳话是传统绘画中的重要表现题材。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载,为了更好地赏雪中梅花,他发明了看花居,取纸竹扎成小屋,中燃炭火,或用帐篷,宿在梅花丛中,真令人赞叹!至于《红楼梦》中在芦雪庵里咏雪联句,雪中寻梅之描写,更是脍炙人口。冬赏茶、花、竹、松等也是雅事。

至于在冰雪中的游戏,则有打雪仗,筑起冰雪城堡互相攻打。还有堆雪狮子、雪人、雪山等,这是儿童们最喜爱的。堆雪塑在儿童手里不是用盆子盛着的小工艺品,而是在雪地中扫雪聚拢,塑成大型的狮子、罗汉、雪山等。清代画家余芝生画的《百子图》,就有几个孩子在庭院中堆聚雪狮子的情景。

雪灯,是以冰雪冻成灯给人玩赏,在东北如今已经发展为大型的冰灯会。

在北方还有打滑挞、溜冰、爬犁等。打滑挞是汲水冻成高三四丈的冰山,由人爬上去滑滚而下,做出种种花样,在北京尤盛。《点石斋画报》有一幅《打滑挞》之画即绘此景。溜冰,是使用冰鞋,鞋底嵌一铁条,在冰上滑行,与今天溜冰相似。爬犁,也叫冰床,以木板做架子,下钉横带,嵌铁条,由人推、拉或用铁钎撑冰作为动力,在冰上穿梭滑行,或把二尺见方的爬犁放在山坡冰道上,一人坐于上,顺坡下滑,类似近代冰橇运动,或用群犬牵引爬犁而行。

古代还有盛大的冰嬉活动,由宫廷组织举行。《宋史》中即有帝王“幸后苑,观冰嬉”之记载。清代也有冰嬉。

五、九九消寒图

冬至之后即进入九九天,一九直至九九叫“数九”,这九九八十一日中多是冬季寒冷之日,须过了八十一天才迎来明媚春光。按传统说法,其中最冷的是三九、四九。一般过了四九,天气便慢慢转暖了。

古代因数九而产生一种《九九消寒图》,亦是辞冬迎春之意。既可计算时间、做日历、物候历,又是优美的装饰画,故而流传不衰,不论宫廷民间都采用作冬日的文娱活动。

九九消寒图有好多种形式。如文字九九消寒图,由字组成,通常为“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或者是“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旧时把雁字下部写作“佳”,以省笔);或者是“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诸字皆九画,合计八十一画。以双钩画或印在纸上,每画都空白。人们从冬至开始计算时间时,每过一日就在一画上染涂红色,涂尽九字后春光已至,全图皆是红色字。还可在笔画内外记录每一日的风雪阴晴等天气状况,是很好的天气记录图。

又有,《帝京景物略》卷二述:“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yù,暖热之意)之候。”即一纸卷上印八十一个圆圈、注明日期,每天用朱红色染一圆,染尽就出九了。

也有人为了记录天气,在天阴时涂上半圈,晴则涂下半圈,风天涂左半圈,下雨天涂右半圈,降雪则涂中央。

梅花九九消寒图。

又有梅花九九消寒图。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就咏道:“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臙(yān,即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回暖矣。”《帝京景物略》卷二:“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是在纸上画一枝梅花,有八十一瓣,每天画一瓣,素梅变红成为杏花,就出九了。

钱纹九九消寒图。

此外,还有鱼形消寒图、钱纹消寒图、葫芦消寒图、孩儿消寒图等。鱼形图是把阴阳鱼儿(类似八卦阴阳图)八十一个印在纸上;钱纹图是把八十一个古钱纹排列,二者都附录诗词。葫芦图是把文字排成葫芦形;孩儿图是把十二生肖与孩童印在纸上。其内容都很完美。如今消寒图仍有仿造,记录岁时物候,亦是好的。

消寒图多附以《九九歌》,是人们普及气象知识、宣传物候而编出来的,如宋代陆咏《吴下田家志》中载一首。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也载:“一九二九,召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风刮篱笆哗哗直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晚上屋内冷得像露宿一样);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衲两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清代《清嘉录》载替穷汉子诉苦的一首《九九歌》,显由上首变化而来:“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躺凉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獦蚤出。”

原作者丨马大勇

摘编丨肖舒妍

编辑丨罗东

白色圈圈代表什么生肖3

庚子话玉鼠

丁哲

金鼠迎春,玉鼠献瑞。农历庚子年将至,子属鼠,因此按照十二生肖的说法,庚子年也称鼠年。鼠,又名老鼠、耗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哺乳动物。数千年以来,鼠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在全面认识其生理特性的基础上,又赋予了鼠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间有“鼠咬天开”的传说。远古时代,天地混沌,宇宙未成,老鼠咬破混沌,天地始开,万物得生,鼠有创世之功,故在十二生肖中居于首位。鼠的繁殖能力、生存能力强大,被视为人丁兴旺、多子多孙的象征。老鼠屯粮,寓意聚财,其吱吱叫声若数钱,加之鼠谐音“数”,“鼠钱”就是“数钱”,所以老鼠是财富、财宝的象征,可谓“吐物华天宝之兽”。老鼠机警敏捷的特点,也被人们所推崇,因此鼠被赋予灵性,遂有“灵鼠”之称。具有众多优秀品质和美好寓意的鼠,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中国古代文物中,以鼠为题材的的艺术品不胜枚举。值辞旧迎新之际,本期拟对历代玉鼠的演变和时代特征作一漫谈。

玉鼠之作,滥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三角洲的良渚文化。昆山赵陵山遗址出土的一件人鸟鼠复合形玉端饰,是最早出现鼠形象的玉器。高5.5厘米、宽1.3厘米、厚0.2-0.4厘米。黄绿色透闪石玉,通体受沁呈象牙白色。整器透雕而成,人作侧面曲膝蹲踞状,头戴冲天羽冠,帽沿饰平行弦纹,高冠是神人通天法力的标志,小腿末端渐细,上有一孔,羽冠顶端有一拢翅栖伏的小鸟,小鸟之下,高冠后部,有一向上攀爬的老鼠,造型简约抽象,尖嘴肥身,其吻接鸟腹,长尾连神人臂肘。此器描绘了巫觋作法通天的形象,其功用无疑是巫术用玉,鸟被认为是通天达地、联系神灵的媒介,在这件玉器中与鸟共组一图的老鼠,也应具有相近的神通,可谓沟通天地的信使。

良渚文化人鸟鼠复合形玉端饰

商周时期,玉鼠亦有零星发现。彼时均采用象征主义手法表现老鼠的侧面形象,达到一种剪影般的艺术效果。这种作风与同时期的玉兔、玉鱼、玉蝉等相同,体现了商周玉器动物造型近乎程式化的处理方法。

商代作品如安思远旧藏鼠形玉耳勺:长6.2厘米。透闪石玉,受沁呈象牙黄色。上部为鼠形,作爬行状,四肢前伸,竖耳尖嘴,脊背凹陷,尾端雕成小勺。

商代鼠形玉耳勺

西周作品如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玉鼠:长2.6厘米、高1.2厘米、宽0.9厘米。青白色透闪石玉,受沁呈浅黄褐色。体作半圆形,拱背伏卧,曲肢腹下,圆凸眼,闭口,双线为腮,脊背有三角形纹、节纹,腹部饰卷云纹,双爪间有一斜穿。

西周玉鼠

春秋战国时期,老鼠的形象散见于一些玉璧、玉环的出廓部分。如民间收藏的一件春秋晚期出廓玉环:直径7厘米、厚0.7厘米。透闪石玉,整体白化。环面较窄,中孔甚大,内外缘凸起窄边框,框内浅浮雕八组龙首纹,以逆时针方向布局,玉璧外沿以顺时针方向均匀出廓四只小兽,状如硕鼠,圆眼,张口,伏耳,四肢前曲,呈俯踞状,尾部粗长,下摆紧贴璧面。这种形式的玉璧、环,首开战汉出廓玉璧、环之先河,更是明清流行四鼠运财转心佩可追溯的母本。

春秋出廓玉环

两汉时期罕见玉鼠,及至宋代,玉器的现实主义风格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彼时一扫抽象、神秘的古典传统,开始面向自然,取材于生活,民俗意趣显著增加,与鼠相关的玉器开始多了起来。宋代玉鼠的形象活泼生动,形神兼备,以圆雕者最为流行,其体态圆润敦实,体量感突出,多描绘静态卧姿,显的憨态可掬、温顺喜人,均采用柔和的线条勾勒轮廓,以实心钻磨出的小圆坑点睛,常有天地孔或横穿孔作系绳佩戴之用。

如上海文物商店旧藏的一件玉鼠:高2.1厘米、宽4.9厘米、厚1.8厘米。新疆和田玉,受沁呈黄褐色。圆雕,体形圆肥,作伏卧状,前爪合拢至下颌,后肢前曲,凹点小眼,眼眶隐起,圆耳,长尾贴腹,背腹间贯通长方形孔。

宋代玉鼠

辽金玉鼠与宋代相近,但风格更为简练粗犷。如喀喇沁旗吉旺营子出土辽代水晶鼠:长3.7厘米、高2.1厘米、厚1厘米。水晶无色,剔透晶莹。圆雕,肥硕丰满,作伏地状,有蓄势待发之感,长吻,细目,大耳贴颈,四肢前曲,肥臀微翘,轮廓皆以粗深的线条勾勒,形构起伏有致,尽显神采,此为辽金肖生圆雕玉器常用的表现手法,背腹之间有圆孔贯通。

辽代水晶鼠

明代玉鼠尚有宋代遗风,然简括潦草已日趋盛行,远不及中古作品之气韵生动。此期玉鼠体似板块,细节采以生硬的线条刻划,目部为管钻套打而成。如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一件玉鼠:高2.2厘米、长4.8厘米、厚1.1厘米。透闪石玉,呈红褐色。椭圆形,近圆雕,作踞卧状,短须,大圆眼,纹痕粗深,短耳,拱背,肢足曲伏,与腹部处于同一平面,臀丰,细尾隐起回甩,嘴部有一钻孔。

明代玉鼠

又如赛克勒美术馆藏品:高3.8厘米、长7厘米。青褐色透闪石玉。圆雕,形体丰满肥硕,闭口,长须上翘,圆眼,眼眶下陷,双耳紧贴头面,四足前伸,脊背和小腿上刻划密集参差的线条表示绒毛。

明代玉鼠

还可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瓜鼠形佩:高5厘米。新疆和田玉,青白色。镂雕一鼠栖伏于瓜梗之上,画面富有情趣,老鼠口衔梗沿,圆眼竖耳,四肢前伸,尾下垂,脊背、关节、尾部刻划绒毛纹。

明代瓜鼠形玉佩

清代,可谓玉鼠制作的高峰时期,其数量之多,材料之美,雕琢之精,造型之多元,内涵之丰富,居历代之冠。此期尤以圆雕作品最具特色,比之前更加写实,不但注意了造型整体的起伏、结构和动态,对骨骼、肌肉加以突出表现,符合解剖学原理,栩栩如生,还十分强调细部的具体刻画,浮雕阳线运用广泛,雕琢精美,碾磨光润,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造型美和质感美。片雕作品常与镂雕工艺结合,造型别致,工以致胜,寓意吉祥。

按造型之差异,清代鼠题材的玉器大体可以划分为五类:其一,单体玉鼠。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玉鼠:长5.86厘米、高3厘米。新疆和田玉,青白色。圆雕,呈俯踞状,身形起伏自然,富有肌肉感,鼠闭口,圆眼,竖耳,前爪合拢于下颌,长尾浑圆贴腹。

清代玉鼠

又如湖北省博物馆藏品:长8厘米、高3.3厘米。新疆和田玉,青白色。圆雕,形体肥硕,雕出隆起肌肉,曲肢伏地,造型与前一件相近。

清代肖生玉雕一组

还可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玉鼠:长6.8厘米、高3.8厘米。新疆和田玉,青白色。圆雕,器体浑圆敦实,呈俯身前视状。

清代玉鼠

其二,十二支神中的玉鼠支神。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高5.8厘米、宽4.5厘米。新疆和田青玉质。圆雕,鼠首人身,比例协调,两眼圆瞪,耸耳探首,着交襟广袖长袍,衣褶随形体起伏,曲膝半趺,右手执持经卷,左手抚左膝,姿态传神。

清代玉雕十二支神

又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玉鼠支神:高6厘米、宽4.8厘米。新疆和田白玉质。圆雕,鼠首人身,着交领宽袖袍服,右腿盘坐,左腿曲起,右手握经卷,左手按左膝。

清代玉鼠支神

其三,松鼠葡萄,鼠在十二生肖中为“子”,葡萄亦多籽,此题材寓意多子多孙,子孙满堂。如湖北省博物馆藏品:长6厘米、宽4.8厘米、厚2厘米。新疆和田玉,青白色。器体为团状结构,随籽料之形,上方为葡萄,成串成簇,颗粒圆润饱满,叶片点缀其中,枝梗镂雕,葡萄下侧攀附一只跃跃欲试的松鼠,向上凝视,双臂伸展,大尾蓬松。

清代玉雕松鼠葡萄

其四,四鼠运财转心佩,即外围出廓四只老鼠的转心佩,鼠代表财富,民间有瑞鼠运财的说法,在象征时来运转的转心玉佩外围分布四只老鼠,取四鼠运财、财源滚滚之寓意。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直径7.5厘米、厚0.9厘米。新疆和田玉,青白色。圆形扁平体,最中央为云纹转心,向外为一玉璧,璧面浅浮雕卷云纹和乳钉纹,最外缘透雕四只均匀布局的老鼠,老鼠两两相对,作爬行状,犹如踩动转轮滚动,肥鼻,张口,长目微凸,耳后竖,背部雕出脊齿,造型简化,平面图案感强。

清代四鼠运财转心佩

其五,子辰佩,即鼠与龙共组一器,鼠为“子”,龙属“辰”,二者相配隐寓望子成龙。如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子辰佩:长6.5厘米、高4.2厘米、厚0.8厘米。新疆和田白玉质。器体扁平,龙昂首曲身卷尾,表面饰阴刻纹样,龙脊背后部栖卧一小鼠,鼠的边缘琢磨圆润。

清代子辰佩

又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直径4.1厘米、厚0.9厘米。新疆和田白玉质。透雕一盘龙,龙首内蜷,龙体环绕,龙尾和龙爪之上有一小鼠攀伏。

清代子辰佩

综上所述,玉鼠之作,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出现,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态由抽象演变为写实,由简约演变至复杂,题材亦渐蔚为多元。

以鼠为题材的玉器,造型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应用广泛,既是深受国人喜爱的题材,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鼠,是祥瑞、财富、智慧、子孙兴旺的象征,我们恭祝各界朋友新春快乐,万事如意,鼠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