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字代表什么生肖

洋河虎年生肖酒火热预售 为何一“虎”百应?,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大 字代表什么生肖1

临近年底酒水销售旺季,生肖酒作为具有浓重年节文化寓意的产品,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日前,备受瞩目的洋河虎年生肖酒,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12月24日起,洋河虎年生肖酒在洋河官方商城、各大电商平台的官方旗舰店、梦享定制商城开启预售,吸引了行业、名酒收藏家和众多消费者的高度关注。那么,洋河虎年生肖酒有哪些独特之处值得商家和消费者抓紧入手?这款酒又体现着洋河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这只老虎年味儿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能量、生机、正义、庄严的象征,“虎文化”是起源最早的图腾文化之一。此次洋河股份推出的 “财智虎”,也在设计中将虎元素发挥到了极致,设计灵感来自入选国家非遗项目的传统工艺品布老虎,造型淳朴可爱,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中华文化的特有韵味。

洋河财智虎通体使用“千窑一宝”的红釉瓷,以“花中之王”牡丹作为装饰,细线勾脉,绘工细致,神韵饱满,雍容华贵,尽显皇家富贵风范。从外观设计上看,大桃双耳直立,通天长尾鱼鼻子,吉祥有余,将福气带进千家万户;上下交叉的牙齿,头顶一个“王”字,顶天立地,将勇气带给每一个人。在大老虎的霸气守护下,两只小巧玲珑的小老虎相依在一起,财智双全,福佑子孙,寓意在生命守“虎”神的庇佑下,孩子能够快乐地成长。春节以此为礼,不仅是送喜庆、吉祥、成功等祝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延续。

“曾经那些年,每家都有过一只布老虎,洋河财智虎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 、“洋河的生肖酒,浓浓的年味儿”、“符合中国人审美的一款生肖酒”、“洋河生肖酒卖得太快,今年准备多进一些货”...... 68度窖香绵柔、999毫升超大容量,集传统民俗、生肖文化、礼赠收藏等特质于一身的洋河财智虎,一经面世就受到了无数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

有业内人士表示,洋河此次将传统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的精致工艺融会贯通,设计生产了虎年生肖酒“洋河财智虎”,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产品创新理念,正是洋河打造生肖酒的核心优势。

生肖酒热潮的背后?

自2015年“大吉羊”开始,到2016年“如意猴”2017年“金鸡报晓”、2018年“太平犬”、2019年“大福旺”,再到2020年“金鼠献瑞”以及2021年“牛聚五福”,洋河生肖酒每年都“如约而至”,产品定价牢牢占领白酒千元市场价格高地,每一款都成为当年新春礼赠、收藏的 “爆品”。

能够形成这样的效果,一方面是因为洋河生肖酒是传统文化与商品相结合的产物,此二者的紧密结合产生了“1+1>2”的效果。另一方面,随着消费不断升级,高端白酒市场也在升温。洋河生肖酒凭借其文化内涵的独特性,极具收藏价值、礼赠价值,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洋河生肖酒火爆的背后,是文化白酒的崛起。作为一家民族企业,洋河历来注重文化建设和文化驱动。洋河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集团贸易董事长,双沟酒业董事长张联东更是明确提出,“白酒行业就是要自觉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守本质和初心,用实力和创新打造行业标杆,用行动扛起中华品牌的担当。”

近年来,无论是 “梦之蓝M6+”(福禄寿喜)、梦之蓝水晶版婚宴定制——喜上眉梢等主题定制产品,还是纪念大国大事的“一带一路 ”用酒纪念珍藏版”、 G20峰会用酒礼盒,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传统色彩。把传统白酒文化“讲活”的洋河,不但让自己的个性化定制酒、文化酒爆红,也让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动能十足。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新一代年轻人眼中,国潮国风不再是老气、传统的符号,而是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甚至是自我的表达。洋河历年的生肖酒都有不俗的市场表现,今年的洋河“财智虎”爆点更足,相信市场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张宇)

来源: 光明网

大 字代表什么生肖2

来源:河南日报网

子鼠辞旧岁,金牛迎新春。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象征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今日,本报特撷取几桩“牛”事,说文解牛,共话新春。

它们有的意蕴悠长、内涵丰富——憨态可掬的“亚长牛尊”,述说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体形宽大的“镇河铁牛”,见证人们对河清海晏的向往;有的承载梦想、饱含希望——“打春牛”妙趣横生,寄托着人们对明媚春天的向往,《幸福牛》惟妙惟肖,表现了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有的见证历史、书写传承——土火邂逅,孕育出北齐陶牛,折射出星汉灿烂的华夏文明,刀骨碰撞,雕琢出甲骨“牛”,展现了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

牛年说牛,牛气冲天。希望这些“牛”事,能激励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共同书写新的辉煌。

亚长牛尊最佳形象代言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体态壮硕、四足粗短、纹饰华美……不久前,来自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亚长牛尊”亮相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其憨态可掬、冲劲十足的形象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了文博领域“牛年说牛”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2001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考古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在殷墟宫殿区附近“亚长”墓葬中发掘出土了这件牛尊,他说:“这是迄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牛形青铜器。殷商王朝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顶峰时期,这件牛尊是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典型代表,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纹饰雕刻堪称精美绝伦。除了牛腹部两侧的老虎纹饰,牛身上还有鸟、鱼、夔龙等多种动物纹饰。”

“亚长牛尊”通长40厘米,高22.5厘米,腰围52.5厘米。再来细细观察这件牛尊:牛头前伸,嘴唇微微张开,正面看上去好像在对着您微笑,非常生动有趣。牛身背部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盖子,盖子上有一个半环形小扭,作为打开盖子的把手。盖子和器身有子母口相结合,十分巧妙。

何毓灵说,通过“亚长牛尊”可以考证殷商时期的畜牧业状态。牛尊的横截面呈三角状的短角、短粗有力的四足、浑圆的体态,生动展现了一头成年水牛的雄姿,这是当时生活在华北平原的“圣水牛”,仍为野生,尚未驯化。

商人为何铸造这件青铜器?何毓灵认为,商人非常重视对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在商人的观念中,尚未驯化、体格健壮且有一双弯曲有力大角的水牛更具灵性,所以让它充当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担负通天地神兽的重要角色,表达了商人对祖先和自然神至高无上的尊敬之意。

青玉琢吉牛为君纳祥福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抽中了河南博物院的红包封面,今年肯定牛气冲天!”“这红包封面既有历史沉淀又有新潮创意……”2月10日,河南博物院联手腾讯博物官推出抽取红包封面活动,上万个红包封面不到半个小时被抢完。

“青玉琢吉牛,为君纳祥福”。河南博物院红包封面选取了正在展出的西周文物青玉牛首形佩作为图案。青玉牛首形佩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地,器物呈片状,双牛角弯曲对称,“臣”字形目,小耳朵,嘟嘟脸,造型优美不失可爱。

河南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王景荃说,玉是吉祥的象征,这件牛首形青玉佩是古人用来佩戴胸前以保平安及辟邪,同时也表达了对牛的崇拜。古人对牛非常有感情,从仰韶时期就开始驯化牛,让它成了中国农耕文明中最重要的劳动力之一,成了文明进程中重要的文化符号。

牛通常给人是踏实、勤劳的印象,但它也有威武霸气的一面。在河南博物院“明清河南”展厅门口,就有一尊“镇河铁牛”,其通体呈铜黑色,体形宽大,双目如炬,宛若威震八方的“门神护卫”。

“‘镇河铁牛’跟治理黄河水患密切相关,是为了抑制洪水而铸造,也可以称之‘镇水兽’。”王景荃说,这尊铁牛铸造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它来自荥阳泗水河边,泗水是黄河的一个支流。明清时期,黄河时常泛滥成灾,人们受大禹治水用铁牛镇河患、治水英雄李冰刻制石犀“厌水精”等传说影响,想到铸造“镇河铁牛”以借助神的力量镇服水怪、抑制水患。

此外,正在河南博物院汉代展厅展出的鎏金铜牛虽然小巧,但精美的造型却引起了众人的注意。“鎏金铜牛出土于偃师市寇店乡李家村东汉铜器窖藏,窖藏内有大量鎏金铜器,如铜象、铜牛、铜鹿、铜马、铜羊等,充分反映了东汉高超的鎏金工艺。”王景荃说。

北齐陶牛倔强有力真牛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何可

郑州博物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的安阳二号展柜里,距今1500年左右的一头北齐陶牛静静立于平板之上,迎接又一个牛年的到来。

陶牛的刻画细腻生动,牛头高昂,脖颈坚挺,双目圆睁,鼻翼张开,双唇紧闭,四肢强健,支撑着健硕的躯体,尾下垂,尾尖贴于左后腿,展现出一股倔强有力的“牛气”。

“陶牛整体造型栩栩如生,寓动于静,充分显示了南北朝时期工匠在陶塑艺术方面高深的造诣。”2月10日,郑州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崔龙妹说。

这尊陶牛应为北方黄牛,长32厘米、高22厘米,2008年6月出土于安阳贾进墓。这件藏品是用泥质红陶模制。烧制后施白衣,然后绘出红彩、黑彩、黄彩,由于长时间埋于泥土,彩绘多已斑驳脱落。头顶两侧分别有四个小孔,应为安插木质牛耳、犄角之用。

陶牛器物,是土和火孕育出的生命,其流淌的美学与历史,是身份、等级和权力的象征,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这件精美的陶牛器物,充分体现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崔龙妹说。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贾进为北齐时期的车骑将军,是西汉早期著名政治家贾谊的第十一代孙。

这头牛可不是用来耕地的,而是充当出行工具。牛背上的人字形轭清晰可辨,结扣俨然。据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争,马匹数量锐减,牛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乘坐牛车成为一种时尚。当时世家大族出行时要追寻舒服和安逸,带篷的牛车不像以轺车为代表的马车那样车身敞露,且牛车车厢大,乘坐者在里面可随意坐卧,又因牛步徐缓,颠簸程度比马车小……这些特点,对于养尊处优恬淡轻闲的士族阶层更为合适。

内乡县衙“打春牛”抢福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 刁良梓 通讯员 王勇

铛!铛!铛!锣声响起!

2月3日是立春日,一大早,在内乡县衙大堂,一名“衙役”敲锣三次,大喊一声:“打春喽!”

“县令”根据习俗三击鼓,口中高声唱词:“一击风调雨顺、二击五谷丰登、三击吉祥如意!”击鼓完毕,“县令”带“衙役”绕春牛三圈,并执棍鞭打春牛,牛腹内的五谷、干果纷纷落地,群众欢呼抢食,寓意抢“福气”。

每年立春日,这样热闹的喜庆场面都会在内乡县衙上演,已经持续多年。

内乡县衙“打春牛”是流行于当地的习俗。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民间则称“打春”。这一日,民众手执彩旗、敲锣打鼓,抬纸糊春牛游街,群众往牛身上撒豆祈福,以避“水痘”之灾。游街完毕进行“打春牛”活动,之后群众游街闹春,家家户户长辈给孩子带上春鸡、亲朋互送“春牛”或“福”字剪纸以示祝福,群众家里这天要摆宴待客,并用萝卜、青菜等制作春饼等食物“咬春”,以去春困。蛰伏一冬后,农业生产将从立春这天起逐步恢复。

内乡县衙“打春牛”习俗围绕时令节点,人们自发组织庆祝仪式和农事生产,有序安排衣食住行,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由此成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申请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甲骨文上探“牛”字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国战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遂旺

农历辛丑年,让一个“牛”字冲天。2月10日,记者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楼甲骨纪事展厅,看到有一个橘黄色的展板格外醒目。一张巨大的甲骨图片上,印有一个书本大小的甲骨文“牛”字,旁边还配有一个现代汉字“牛”。

农历牛年将至,凡是游客走到此处,都会不由地驻足细细品味,拍照留念。“甲骨文的‘牛’,是个象形字。你看,牛头部是简笔画象形,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边向上弯立的两竖表示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说。

一个展柜里面,躺着一片上大下小的牛肩胛骨,上面刻画了不少文字。“从这个展品得知,商朝就有多种牛。‘册千牛千人’,这句卜辞记载了商人用来祭祀的牛多达上千头。甲骨文中所见的‘牛’,多以颜色分类,有黑色、杂色、红黄色、黄色……可以看出商人祭祀很是看重牛的颜色。”中国文字博物馆工作人员李振洲告诉记者。

在展厅里,记者看到一个“牢”字。导游说:“牛在殷商时期不属于野生动物,是圈养牲畜,从这个‘牢’字就能看出来。在打猎的内容中,没有牛的踪迹。”

“目前,殷墟甲骨文的‘牛’字有3000余见。甲骨文记载‘牛’最主要的用途是祭祀,相比于羊、猪、狗等其他祭牲而言,‘牛’字不止使用频率高,而且使用数量大,可以成百上

千。”安阳师院甲骨学专家韩胜伟博士说。

十二生肖中,牛排行老二。“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除了牛之外,还有鼠、虎、兔、龙、蛇、马、羊、鸡、狗、猪,却没有猴。”韩胜伟说。

舞阳农民画出“幸福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郭海方 通讯员 张晓甫 赵明奇

清澈见底的小溪边,老牛或低头畅饮,或目视前方……2月10日上午,在舞阳县农民画家协会主席张新亮家中,一幅农民画《幸福牛》即将完工。

“农历牛年即将到来,这两头耕牛寓意着奋斗,旁边的玉米象征着丰收,清澈的溪水代表了生态环保,整幅画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因此起名‘幸福牛’。”正拿着画笔为耕牛“点睛”的张新亮向记者解释。

今年55岁的张新亮是该县吴城镇板张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自幼爱好绘画,“一手拿锄头、一手执画笔”,立志要把舞阳农民画艺术发扬光大。勤奋的他先后创作出200多幅优秀的农民画作品,一些作品入选“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

在张新亮看来,牛代表了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为迎接牛年创作这幅农民画,一方面是赞美新时代农民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激励自己做“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舞阳农民画将不断丰富创作题材和内涵,努力在色彩、画面、人物造型、场景设置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更加生动地记录新时代,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张新亮说。

2006年,舞阳农民画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阳县也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舞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文超告诉记者,牛年到来之际,该县已先后组织20多位农民画骨干以“牛文化”为主题,创作了一大批与牛相关的农民画精品力作,舞阳农民画必将在牛年展现更牛的新气象。

大 字代表什么生肖3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在“牛”字当头的祝福语和浓浓的年味一道填满微信朋友圈之际,牛年说牛,时宜应景。

在农历新年前夕,北京大学人文讲习教授李零,以 “送鼠迎牛”为题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做了一场直播讲座,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聊了聊十二生肖的来历、生肖动物的种种秘辛。选题由来,得缘自李零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个人第十本学术专著《十二生肖中国年》(该书已于2020年年中同读者见面)。砖红色的书封正中,两个烫金的同心圆被十二生肖图腾十二等分,依次对照“子丑寅卯”十二时辰。

李零

“我们的头上有个大钟,挂在天上的钟,指针是北斗。斗转星迴,12小时是12年。一点是鼠,两点是牛,三点是虎,四点是兔,五点是龙,六点是蛇,七点是马,八点是羊,九点是猴,十点是鸡,十一点是狗,十二点是猪,是为中国年。”李零在自序中饶有兴味地写到——鼠年是他的本命年,2020年时他年满72岁,序言写得俏皮,除了有几分“不知老之将至”的嗟叹和自嘲,更有“百年以后谁雄长,万事当前只乐观”(马君武诗,《京都》)的豁达与豪迈。自序而外,这本《十二生肖中国年》体例一目了然,分别为“鼠年说鼠”、“牛年说牛”……以此类推,合为十二章节。

《十二生肖中国年》书封

十二生肖虽然人人都知道,但其中所蕴含的古人的信息,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国,但传播范围甚广,不仅见于中国本土,也见于北亚、东北亚、南亚、东南亚,甚至西传中亚和伊朗,是我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正像狮子从伊朗东传,石狮子和舞狮在中国落地生根,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与这本新书相映成趣,此次讲座除了涉及到新书一部分内容,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古代动物的专家袁靖研究员也参与了讨论,并带来一些近年考古发掘的照片。两位学者从动物与人共同生存的历史来谈生肖,不但说到一些考古前沿的冷知识,也加深了人们对农历年的新认识。“人们在过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庚子年之后,希望明年能够气冲斗牛。”李零说。

李零、袁靖

世界病了,文明病

“大家都知道电影有贺岁片,好像还没有什么‘贺岁书’,《十二生肖中国年》就是‘贺岁书’。”李零在开场白中说到。在他看来,过去的一年让人思绪万千,五味杂陈。“怎么说呢?一个感想就是,这个世界有病。这是一个简单事实,确实这一年就是以‘有病’载入史册。过去太史公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说过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用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我们这个世界的病就是文明病。我用十个字来概括就是:要钱不要命,顾头不顾腚。”

1983年,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由三联书店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李零却对书中的许多构想不以为然,“大人都在家里上班,小孩都在家上学,任何扎堆的活动都没有了,不但告别革命,就连足球都没有了——事实上我们看到足球并没有消亡,消亡的是什么呢?是马拉多纳式的足球,这种有天才气的足球,这种不完美的足球。足球现在已经逐渐变成了一种工业:服从、速度、力量和毫无想象力,这就是全球化给足球注入的模式。”

《第三次浪潮》中畅想的宅家办公,此次新冠疫情暴发后一语成谶。李零自道,“这种生活对我来说倒是比较习惯,我长期以来就是猫在家里写作,写作不需要扎堆的。这段疫情期间,我的生活就是读书,主要是读两类书,一类是考古学,这是主要的,另一类就是跟动物有关的。当作写作时的调味品,我写了这本《十二生肖中国年》,是想把它当做礼物,过年送给大家。希望新冠早日结束,生活重归正轨。”

“可问题是什么是生活的正轨呢?以往的生活正常吗?是不是等过一段,这个疫情结束,我们就又开始热闹起来了?会不会又有新的疫病发生?”话音未落,李零便一连几个反问感慨道,“环球同此凉热,太值得反省了。”而说到考古学,他则援引英国考古学家戴维·克拉克的名言,“考古学就是考古学就是考古学。这话的意思是,考古是有自己独特特点的一门学科。他其实是模仿格特鲁德·斯泰因的诗句,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

在李零看来动物的问题跟考古学是有很大关系的。“过去我开玩笑,说很想写一本书叫‘畜牲人类学’,因为我们不但曾经生活在动物界,后来我们把动物界造了,变成一种‘人化’的动物世界。动物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人类自身。其实我们谈论动物的时候,都是在人类视角下来谈论它们。”

十二生肖,天上的大钟

十二生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其实正是难点所在,恐怕不易考证清楚。“生肖”一词出现的比较晚,大概从宋代以后才流行起来,但十二生肖的系统在近年出土的战国简、秦简中都曾涉及,李零认为,十二生肖可以追到战国晚期。这与中国的天干、地支,特别是十二地支有重要的关系。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再分为十二个月;一天四分为朝、昼、昏、夕,再分为十二时辰。与此相关的还有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现在的一天二十四小时,这些4的倍数属于几何划分,与计时有关。天干、地支相配,有六十甲子表,就是六十进制,也是如此。

钟表的表盘上有十二个刻度,中国的十二生肖就像悬在天空中的大钟,十二年一个轮回。李约瑟认为,钟表是中国人的发明。从战国、秦汉时就有时令书和日书,时令书讲四时十二月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日书讲每一天的宜忌。古人认为,人活一辈子,什么都跟出生有关,十二生肖也是用来推算人的命运。“现在年轻人喜欢讲西方的黄道十二宫(星座),不讲咱们自己的十二生肖。实际上这两者的功能有一些相似,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天文体系。十二生肖跟天文有很大关系,跟历法也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和西方是半分天下,欧亚大陆的西边是黄道十二宫,东边就是中国十二生肖的天下。”李零介绍说。

牛,也指二十八宿的牛宿,牛郎星就在牛宿。北方七宿曰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宿配冬天,多与居家过日子有关。而提及牛在十二生肖中的位置, 书中介绍说 牛是大牲口。“ 十二生肖,家畜占一半,牛居其一。‘牛当丑位’,相当殷历的正月,也是一年的开始。 北京流行《九九歌》,最后一句是‘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到春分,一共90天。九九八十一天,再加九天,正好是春分。耕牛遍地走,才迎来真正的春天。”

六畜之首 耕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十二生肖,家畜占一半。牛、马、羊、鸡、狗、猪都是人所养。牛、马是大牲口,人类从史前社会迈入文明社会,牛、马起了很大作用,牛对农业,马对畜牧业,贡献尤其大。照理来说,“六畜”是马、牛、羊、鸡、犬、豕,马应该排在前头。但马是和游牧民族、草原地区的关系更大。对于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民族来说,牛最重要,“所以它放在了‘六畜’第一位。”

六畜之一:牛(食草动物牛为大)

牛的身材高大,埋头吃草,从不主动攻击其他动物,但遇到强敌,凛然不可侵犯,有时又很凶猛,谁见了都怵。中国本土的牛分黄牛、水牛、牦牛、瘤牛。牛在欧洲主要是作肉牛、奶牛,而不是耕牛,这得缘于欧洲畜牧业的背景更深。中国不同,自古重农,牛是用来耕地和拉车,主要是役畜。“耕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中国历代都禁止私自宰杀耕牛。据睡虎地秦简《厩苑律》,秦代对牛马非常重视。当时,大牲口多为公产,即官方所有,牛马要定期考核,死了要及时上报,肉、筋、角要交公。别说随便杀牛,就是瘦了、病了、死了都有人管。”

季羡林曾在《永久的悔》一文中回忆自己的母亲,“小时候的山东,牛只有老得不行才能杀了吃,这样的牛肉,只有用尿液煮才嚼得动。但就是这样的牛肉,母亲都舍不得吃,全都留给孩子吃。”李零感慨道:“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杀耕牛仍然不允许。牛是用来耕地、拉车,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汉牦牛金饰件。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十二生肖是中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动物很多,为什么单挑这十二种作为生肖?这应该与早期的历法、历书有关。古人离不开历书,民间候气知时,主要靠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即所谓物候,如草木陨落、飞鸟迁徙。十二生肖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更大,这些动物分为三类:瑞兽、家畜和野生动物。龙是瑞兽,属于想象中的动物,动物学家说,龙的原型是鳄鱼。马、牛、羊、鸡、犬、豕是家畜,跟人关系最密切,全部入选。猫虽跟人住一块,但生肖中没有猫。蛇、鼠、虎、兔、猴是野生动物,最常见也最普通。十二生肖以兽为主,没有鱼。

十二生肖起源于汉地,据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考证,生肖的传播范围很广,不仅见于印度、楼兰、舒勒、于阗、龟兹、焉耆、粟特等西域古国,也见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朝鲜、日本,以及突厥、回鹘、蒙古、藏、彝等族。有意思的是,印度佛经把老虎换成了狮子。十二生肖是中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也见于北亚、东北亚、南亚、东南亚,甚至西传中亚和伊朗。正像狮子从伊朗东传,石狮子和舞狮在中国落地生根,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浮光掠影介绍了十二生肖之后,李零在演讲的最后推荐大家去看《十二生肖中国年》,“这本书中讨论的问题更多一些。”在他看来,“近年来十二生肖传播的非常广,比如说这是1992年美国印的邮票,在美国的博物馆里也有十二生肖的展览。十二生肖是我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之一,我想这并不是夸大。”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