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糖代表什么生肖

扶风——我在回忆里和新年告别,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扶风同城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麻糖代表什么生肖1

我在回忆里和新年告别

文/稻草人

窗外断断续续的鞭炮声,朋友圈里各种关于元宵节和疫情的祝福,这个年、这个元宵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是过得比较简朴、比较艰难、更是难忘,相信若干年后,全民国人都会记得2020这样一个有爱的新年。

新年大家过得慌忙又缓慢,第一个14天的等待期终于熬过去了,我们还有第二个14天要奋战,恰巧今时是传统元宵节,所有的仪式感简简单单的过去了,一碗白净香甜的汤圆告别的我们的节日“元宵节”。

今天我随父亲一起回乡下一趟,按习俗送祖先回到自己的地方,家里各路神仙简单烧烧香,放了贡品,又匆忙整理好东西回来,一路上,不断浮现出儿时过新年、过元宵的热闹景象......

儿时的我们,一切还没有现在发展这么好,没有网络、没有抖音、没有快手、没有微博、没有疫情......年,就从腊月十七八号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七八才结束。

那时家里的房屋是土房,腊月十七八乡里各家各户开始“扫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打扫卫生。只不过我们的“扫舍”是大型的打扫卫生,家里的角角落落里都要扫一遍,房梁的灰尘、阁楼里的灰尘、房檐墙角的蜘蛛网、房间炕眼里的烟灰、厨房灶台里的烟灰、猪圈里的猪粪、羊圈里的羊粪......都要一一打扫干净。接着房子外墙要重新刷一遍,选择阳光明媚的一天,大清早起来,用白石灰和上清水,搅拌至浑浊,长竹竿上绑好扫把,蘸上石灰水,从上至下,由左向右,一遍一遍的刷,虽及不上匠人的工艺,等到墙壁干了以后,看起来也着实让人舒心。外墙舒心了,内墙自然也不会放过,家人们不知道哪里要来的报纸,早早的收起来,这个时候就大有用处了。新年自然要有新面貌,清早起床,炕上的被褥收拾干净,空留一张蒲编的席,撕下去年的旧报纸,端来一小盆和好的浆糊放在炕头,还有一把椅子,放在炕上,拿来新报纸,孩子在炕头一张一张的刷上浆糊,大人站在椅子上,从最高处往下贴。刷的时候偶尔还看看报纸上估计早已过时的新闻,边刷边读给大人听,一个晌午的时间,房间的旧报纸换上新报纸,这时也是满手、满脸的浆糊,干了的浆糊硬邦邦的,却有点不舍得洗掉,这其中快乐的滋味只有自己懂得。也有的家里,孩子学习好,年年都是“三好学生”“班级前三名”“优秀班长”“竞赛第一名”各种奖状贴满了墙,这样墙壁自然是几年都不会去换,这是这个孩子的荣誉、是一家人的骄傲和炫耀的资本。

到了腊月二十初,妈妈们开始赶集,几人结伴,一路欢声笑语,就到了集市。热闹的集市,各个村组的人接踵而至的来到乡里的集市里,给自家孩子挑选颜色鲜艳的衣服,哪家商铺里都是满满的顾客。集市街道两旁各种字体的对联,各路神仙的画像,十二生肖的画像,各种颜色艳丽的挂历和画张,蜡烛、熏香。自然还有儿时常吃不厌的麻糖、油糕、甑糕、饸烙、醋粉、擀面皮、粉皮......麻糖上洒满芝麻、油糕里裹着红糖,放至大油锅里炸至金黄再出锅,一边摆放一边叫卖着;甑糕是用大米做的,里面有葡萄干、红枣,大致三层,放在蒸锅上冒着热气,吃起来甜而不腻,看的孩子们直流口水;饸烙、醋粉颜色为棕褐色,擀面皮为乳白色、粉皮洁白透亮,都是面食的一种,浇上汤汁,美味不可挡。集市菜场各种蔬菜都是成捆成捆的被卖掉,尽管商人的手被冻得生疮裂口子,他也不在意。集市尽头,各种新蒸笼、席盖(蒸馒头时盖在馒头上面,锅盖底下,防止蒸汽漏掉),锅盖、碗筷、桌椅套装、家具。整个集市琳琅满目,顾客们各自筹备着年货,赶集可不是一天两天就好的,一直到腊月二十七八都还是热热闹闹的。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年满12岁的孩子家人要办宴席,为孩子还愿。多数孩子是小时候不乖巧,父母就会帮孩子许一个愿,到了孩子12岁时要还愿。这一天还愿的孩子家里是最热闹的,亲戚朋友,乡里乡亲都会来参加,还愿的孩子穿着新衣裳,脖子上戴着自己许愿时的钱,身上披着颜色鲜亮的红色被面,要为来参加宴席的人们敬酒,感谢大家的到来,宴席到下午一两点陆续结束了。傍晚的时候,各家忙着祭祀灶王爷,俗称“送灶爷”。到了晚上,把去年除夕贴的旧灶爷取下来,点着送到天上去。在去灶爷之前,要给灶爷上贡品,一般是灶糖和灶干粮,灶干粮是有讲究的,用面粉做成空心圆。可以戴在手腕或者脚腕,也有的家里特意做的大一些,可以给孩子戴在脖子或腰上。圆四周用剪刀或者牙签做各种花型,里面放有十三种大料粉,花椒叶等,在锅里烙至四周金黄。贡奉给灶爷,等到灶爷上天后,贡品第二天自家的孩子就可以吃了,孩子们左手右手带着,吃的倒少,更多时候是拿出来玩。

腊月二十四五或者后面几天,开始蒸馍馍,各家时间不一样,大都在这个时段。蒸馍的前天晚上就开始发面,面盆放在炕头最热乎的地方,这样热乎一个晚上,第二天面才能发的更旺,蒸出来的馍馍才是白白胖胖的,才能在家里请客吃饭的那天得到亲戚的好评。蒸馍这一天也有讲究,最好家里不要来人,无论是近亲的还是村里人,都不要来家里,不然蒸出来的馍馍不好看,所以蒸馍这一天家里的大门最好是关上。孩子负责烧火、男人们负责砍柴送柴火到厨房,女人们负责揉面、包包子、卷花卷,第一锅和第二锅一般是蒸馒头,蒸出来的馒头如果白白胖胖的,就可以放心的蒸后面的包子、花卷了,包子馅多半是素馅和油面馅,白萝卜、红萝卜、蒜苗、粉条、大白菜......各家也不一样,油面是面粉和上菜籽油、撒上葱花或者蒜苗、放入香料、盐巴,均匀搅拌至全部金黄,各家的包子出来也是不一样,有包的很好看,有包的丑的。花卷里卷着油、芝麻、盐,各式各样的花卷就出来了,这时候就看谁家的媳妇手巧了。有时候蒸完馍馍的锅正好用来卤肉,卤肉时放入大料,锅眼里大火好好烧着,等着大料入味,捞出来,家里每人卤一碗肉,撒上葱花,里面放些麻糖,就着新出锅的锅盔,这大概是盼望许久后的第一顿美味了。吃好饭,开始做臊子,臊子是臊子面的精华,面好不好吃,就在于臊子了。臊子是猪肉做的,最好是五花肉,平时不怎么吃肉的家人们,会在年底买个十斤左右的五花肉,等着做臊子。锅里放油、姜片五花肉翻炒至肉出油,依次放入料酒、八角、桂皮、香叶、干的红辣椒、大葱,翻炒均匀后,倒入适量酱油,中火慢炖,这时自家酿的陈醋派上用场,最后倒入陈醋,醋基本要盖过肉,过个十几分钟待到锅里的汤汁快干时,搅拌均匀后关火,最后装盘盛出来。孩子们守在锅边就为等待第二顿的美味,啃骨头,吃馒头蘸的臊子汤汁,酸酸的,香香的,满嘴满手的油,手上用嘴巴舔了一遍又一遍,只见那汤汁快要流进袖口了......

腊月三十在人们的期盼中来到了,年三十下午各家厨房里剁着饺子馅,擀着饺子皮,包着各式各样的饺子,准备着年夜饭;院子外面扫的干干净净,先贴一家之主灶爷,再从门口土地爷开始一路贴一路磕头烧香,直到最后一个仓神爷,每位神仙神位处,点一支蜡烛,烧一炷香。门神是最后要等到将祖先从墓地里请回来后,才可以贴上去的,大红的铁门,贴上神武的门神,红底黄色字迹或黑色字迹的对联贴两侧,挂上鲜红的大灯笼,天刚一黑下来,各家灯火亮了起来,年就真正的开始了。

带着做好的年夜饭,去自家长辈家拜年,吃年夜饭,领取自己的压岁钱,一大家子,坐在一起,长辈们道说一年的琐碎事情,外出工作的年轻人聊着自己的工作,孩子们这个时候眼中只有年夜饭和压岁钱,他们才不会理会大人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新年带来的喜悦和欢快。守夜看春晚,说好一直守到第二天新年第一天的到来,最后还是睡着了,新年第一天在凌晨连绵不断的鞭炮声中到来了,心里道一声“新年好”,立刻起身穿好早已放在炕头柜的新衣裳。

年初一小孩子互相串门夸耀自己的新衣裳,学生们早约好同伴不知道去哪里游玩了,大人们安顿好家人后,陆陆续续去村里的庙里拜佛烧香,望新一年里,家人一切安好。或是去谁家串门聊天,坐在热炕上,嗑着瓜子,含着糖果,看着未完的春晚,大家各自互补打扰,各自安好。新年伊始,一切安好,心中欢喜。

初二至初十轮流走亲戚,这家走了去那家,那家去了再到另一家,相聚相离,热热闹闹互相拜年。这些天,每天晚上孩子们邀约自己的小伙伴挑灯笼,灯笼是舅舅们送的,有莲花灯笼、白菜灯笼、玉兔灯笼、大红灯笼......多以大红灯笼为主,全是折纸做的,简单却很美好,很多时候到晚上十点多都不回家休息,蜡烛没有了,回家再去点一支新蜡烛继续挑。像走亲戚一样,一家去了再去另一家,或是几个人聚在一起说悄悄话,从来不会觉得夜里害怕,许是因为心中欢喜。

直到正月十三各家又开始蒸馍馍,年前蒸的馍馍走亲戚的时候吃的所剩无几,正月十三蒸的馍馍除了馒头、包子、花卷外,要多一个花样,就是“老鼠馍”。老鼠馍的花样也是各家不一样,老鼠馍是要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祭祀给灶王爷做贡品,感谢灶王爷对一家人的照顾。正月十五各家要把祖先们送回自己的地方,送回去的时候要带一个红灯笼的,给祖先照亮回去的路,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孤单。元宵节晚上,孩子们挑的灯笼全部都要烧掉,到了晚上,一声声鞭炮声中,孩子们就开始“打灯笼”了,看不清是谁,不知道是谁用石子打的,一不小心就着火了,也不问是谁,也不生气,大家一起围过来看着灯笼慢慢的灰烬,再回去拿一个灯笼,继续挑着,一条街一个晚上都是亮亮堂堂的,孩子们的脸也被烤的通红,红扑扑的脸蛋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灯笼打完了,才一个个不舍的回家了。年味也在那一刻慢慢的淡去了,陆陆续续又开始农忙......

2020年,我们少了些许年味,少了集市的热闹、少了年夜饭的团圆、少了鞭炮声,少了相聚,少了灯笼,夜里少了光亮,但我们心中对家人的爱未曾减少,对新年的祝福未曾减少,对朋友的思念未曾减少,所有的一切都始终如初,从未远离。无论在哪里,心都在一起,爱不曾改变,不曾走远!

来源:扶风百姓网

麻糖代表什么生肖2

​三伏天里,乡下田野里的庄稼沐浴着阳光正破命生长,除了玉米、高粱、红薯之外,也是芝麻生长的旺盛季节。一句“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俗语流传了不知道多少年。前不久回乡下老家,在田野里散步,看见了花开正盛的一大片芝麻,一下子把我的记忆拉回了很多年。

葛国桢|文

浑身是宝的芝麻

长在秋季的庄稼地

芝麻也叫脂麻、胡麻,是胡麻的籽种,乡下常见的秋季庄稼之一,被称为八谷之冠,遍布世界上的热带地区和部分温带地区。芝麻粒儿有白色的,黄白色的,黑色的,杂色的。

芝麻蒴果的棱数有四棱、六棱、八棱和多棱的,因为芝麻茎杆直立,遮阴面积少,老乡们经常把芝麻和其他矮杆作物混作。比如与红薯、花生、大豆等作物混作或间作。芝麻耐旱,豆类耐湿,芝麻与豆类混作有利预防旱涝。

三伏天里,正是芝麻生长的旺盛时节,乡下人爱把一部分芝麻叶片采下来,回家洗净后放在热水里焯一下,然后摊在地上晒干储存起来,是一道难得的美味。

芝麻叶在乡下最常见的吃法就是下面条,从碗中挑起长长的芝麻叶送入口中,那独特的香味让人久久难忘。豫剧电影《程咬金照镜子》里,七奶奶有一句唱词就是:“炒鸡蛋,烙油馍,芝麻叶面条随便喝。”

· 芝麻叶面条

芝麻开花的时候,颇有点像喇叭花的样子,在阔大的绿叶的衬托下,洁白如雪,有大有小,排列有序,非常漂亮,常常引得蜜蜂嗡嗡嗡地唱个不停。

芝麻成熟后,人们把它整棵割下来,捆成捆,这时候的芝麻荚还有一定水分,需要摆放在场院里晾晒。

晾晒芝麻棵有点像兵士们摆放枪支的样子,一捆捆头朝上相互支撑成三角形。

晒到芝麻杆没有水分的时候,人们把它头朝下轻轻拍打,金色的芝麻粒就从荚里蹦出来,诱人的芝麻香飘满了远远近近的乡野。

“芝麻盐”是乡下的一道美味,童年时,母亲是做“芝麻盐”的高手。

每到农闲时节,母亲总会拿出家里精心存放的白或黑的芝麻,细细地挑去里面的杂质,然后把铁锅洗干净,燃起干柴给它加热,接着把芝麻放进铁锅里。

随着铁锅里传出“咔啪咔啪”的声音,芝麻粒受热不断膨胀,没有了水分。

芝麻出锅后,拌上少许盐,用擀杖在案板上擀碎,就成了香气扑鼻的“芝麻盐”,这是乡下不可多得的调味品。

“芝麻盐”常常被装进大号玻璃瓶子里,既是主食也是零食。小孩子嘴馋了会偷偷挖上一勺,放进嘴里大嚼一番;在地里干活累坏了收工回家的人,会拿起烙馍放上大葱,撒上两勺芝麻盐,卷起来狼吞虎咽;即将外出的人总记着要带上一瓶芝麻盐,就好像带上了老家的风物,老家的味道,老家的一切。

· 芝麻盐

芝麻是油料作物的佼佼者,可不只是做“芝麻盐”。从芝麻里榨出的油俗称“香油”、“芝麻油”,加进菜肴里味道特别鲜美。

自古以来,老祖先就用芝麻和芝麻油制作出各色食品和美味佳肴,如用芝麻加工的芝麻粉、芝麻酱、芝麻糊、芝麻糖、芝麻饼等。

芝麻可用作烹饪原料,作糕点的馅料,点心、烧饼的面料,还可作菜肴辅料。

在烹调中,人们还经常用芝麻做配料,如“芝麻肉片”、“芝麻烧饼”、“芝麻汤团”、“芝麻鱼排”、“芝麻糕”等,就是人们常见的美食佳肴。

专家说,芝麻的营养成分很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丰富的维生素E,能调节胆固醇的亚油酸等。

芝麻中含有防止人体发胖的物质蛋黄素、胆碱、肌糖。芝麻还具有养血的功效,常吃芝麻可使皮肤保持柔嫩、细致和光滑。

芝麻油不光可以食用,也可以用于医药等其他用途:比如作优质按摩油,或作为软膏基础剂、粘滑剂、解毒剂。

糖制的芝麻油可制造奶油和化妆品。

从芝麻的花和茎中,可获取制造香水所需要的香料。

热榨的芝麻油可用于制造复写纸。芝麻油燃烧所生的油烟,可以制造高级墨汁。芝麻的茎杆可做燃料。

芝麻还可以供工业制作润滑油和肥皂。芝麻饼含蛋白质较高,是很好的精饲料,还含有比例很高的氮磷钾等,也是很好的肥料。

芝麻虽小乾坤大

故事不胜枚举

乡下人过去读书少,识字不多,为了讲清某个人生的道理,就爱拿芝麻打比方,因此乡下和芝麻有关的歇后语多如牛毛,枚不胜举,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比如磅秤上放粒芝麻——无足轻重;瘪芝麻榨油——油水不大;南瓜蔓上结芝麻——越小越香;糯米团滚芝麻——多少沾点;石缸里捞芝麻——老费功夫;捡了芝麻甩了西瓜——因小失大;炭筛子筛芝麻——全落空;针尖上落芝麻——难得;芝麻地里长苞米——高低不齐;芝麻地里长黄豆——杂种;芝麻地里打锣——敲到点子上;芝麻地里的黄豆——数它最大;芝麻地里的老鼠——吃香;芝麻堆里藏西瓜——小中见大;芝麻秆做门闩——不能推敲;芝麻秆喂驴——吃不吃让到了……

除了歇后语,乡下还有大量的俗语、谚语也和小小的芝麻粒拉上了关系。比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意思是说有些人办事只抓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却忽略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

比如“陈谷子烂芝麻”用来比喻陈旧的无关紧要的话或事物。

比如“芝麻不怕旱,只怕雨水溅。”说的是芝麻不怎么怕天旱,但是怕雨水,尤其是花季的时候长势就会明显的受限。

比如“要吃芝麻油,伏里晒出头。”说的是要想芝麻长势好,就得伏天多晒太阳,总是阴天芝麻就长不好了。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妇孺皆知的还是那句“芝麻开花节节高”,说的是进入成熟期的芝麻,每开花一次,就拔高一节,接着再开花,再继续拔高。开花就意味着结籽,所以,生活中人们老爱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形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 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乡下,不少劝人向善的传说故事也和芝麻有关。小时候,我就听母亲讲过一个“害人如害已”的传说,至今记忆尤深。

从前有个恶婆婆,为了害死贤惠的儿媳妇,将一袋芝麻分成两小袋,偷偷把其中一袋炒熟。

恶婆婆把闺女小芝和儿媳秀秀叫到跟前说:“又该种芝麻了,我给你俩一人发一袋种子,你们捎着干粮去南山脚下种去吧。”

又说:“你们两个都要亲眼看着自己种的芝麻发芽了才能回来!”说完,把生芝麻交给了闺女小芝,把炒熟的芝麻交给了儿媳秀秀。

秀秀和小芝拿着芝麻到半路上,小芝去小解,顺手把芝麻交给了秀秀,无意间把生熟芝麻调换了。

她们来到地里,各自把芝麻种下。三天后,秀秀种的芝麻发芽了,小芝种的却没有一粒钻出地面……小芝悲伤极了,一时想不开,就跳到山脚下那口池塘里死了。

恶婆婆看见秀秀回来非常吃惊,连忙带人赶到地里,却找不到小芝的踪影。

后来人们在池塘边发现了小芝的一只鞋,赶紧打捞,终于把小芝的尸体捞上来了。恶婆婆抱着闺女的尸体,哭着说:“害人如害己,害不住人家害自己啊!”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葛国桢,河南鄢陵人,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中国乡土文学奖等。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

麻糖代表什么生肖3

正月十七话添仓

文/王国成

​ 河南省汝州(可能是古汝州吧)正月十七有个风俗,叫添仓。 但这个添仓,除与​别地​正月二十五的添仓节日期不同外,它的内容也不一样。

据传,别地的添仓节又叫填仓节。这一天,农户要在自个院内或场地上端个盛有青灰(做饭烧柴之灰)的簸箕,用棍棒均匀敲打着,在地上撒几个灰圈圈,以此代表个粮仓粮囤。再在灰圈圈里放少许粮食籽,然后拿块砖头或平面石头将粮食一盖,称为压仓。有讲究者还在灰圈内点鞭燃炮,取意粮爆仓圈。添仓节作为春节的尾声,不仅给每年新春佳节画了一个圆满句号,又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获取五谷丰登的美好期望!

汝州的添仓,它添的不是仓内粮食,而是添吃粮之人丁。元宵节后的十七日,凡有嫁送闺女的人家,娘家爹都会在这一天把叫回家过十五的闺女亲自送到婆家去。为什么选在十七,一呢?是元宵节已过完;二呢?取七字之吉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个常识,但还有胎儿"七成八不成,九月一定成"之说。其意思是,即不够月份的早产胎儿也一定占住七个月的份,因为"七成八不成"吗!送闺女时,还要带上十二对灯盏、果子、扭麻糖、芝麻糖、花米糖、元宵等几件礼品。因为添仓是为了人丁,故生了小孩的亲家就免这个礼节了。送灯盏最多三年,二年灯盏增添十四对,三年灯盏增添至十六对,三年后即使闺女不生育儿女,娘家人也不再送灯盏了。

添仓的礼品都有寓意,果子为裹个小子,扭麻糖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芝麻糖为芝麻开花节节高,花米糖为团团圆圆甜甜美美。

不过近些年来,由于人们思想的开放,想像似乎又丰富了许多。扭麻糖送灯盏时已有部分人家不再选用了,他们放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意,说什么那是扭翘别棒,不利夫妻团结。不过又增加了手电灯、甘蔗、鞭炮、烟花等。

灯盏有一定的造型,因为寄托人丁兴旺之意,故最早为十二对生肖。但随着星转斗移,灯盏造型中除了十二生肖动物形象保留了一些之外,又增添了什么聚宝盆、莲花盆、苹果、凤凰、辣椒、石榴等植物形象。一个完整的灯盏,是在动植物造型的基础上加一个圆柱体,顶端是坑凹,坑凹内或插根秆草棍或插根火柴棒作灯芯(灯芯是在灯盏出笼时立即插上的),坑凹圆周又捏成不同形状的花边。过去的灯盏面料为小米面,后来有用玉米面小麦面混合的,近几年还有用橡皮泥的。灯盏外表主体保留了小米面的黄色之外(玉米面与小麦面混合得用洋黄和面),还会在不同地方再点缀些红色和绿色,看着十分赏心悦目。

灯盏送到婆家,黄昏后,做婆婆的将灯盏坑凹里添油点燃,燃后首先在堂屋爷奶奶供桌上摆一对,随后在堂屋门,新媳妇屋门,灶王爷前,大门前摆放。再就是衣箱上、面缸上的摆放。那在没有用电的年月,可谓满院灯火辉煌呀! 俗语云: 聚宝盆摆在箱子上,鸡子摆在鸡窝旁,小狗摆在正当院,狮子摆在大门旁。

这时爱凑热闹的儿童们,便会成群结伙前去光顾灯盏,有个别小孩看的手痒时,就来个顺手牵羊。这行为后来成了正月十七夜里点灯盏仪式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名曰“偷灯盏"!

灯盏点燃够三天以后,因时人珍惜粮食,可能都把它给吃了。故留下了"打茶溜灯盏"之说。

但后来随着人们对其不再食用,吃灯盏一词便增添了笑料成份。有一个婆子发现灯盏被儿童偷完后,便埋怨家里人说:都偷完了,我还咋插(方言,在锅里煮)给您吃呢?听说当时还抹了一把泪,谁想这事情被人发现。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传遍了四邻乡里。今天的乡邻们一旦打开这个话匣子,还乱捣那个婆子的脊梁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