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代表什么生肖

2019公考常识:中国古代时辰,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展鸿教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更代表什么生肖1

时辰是古代人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昼夜时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

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昼夜的划分方法,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

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俗称所反映的情况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子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丑时】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寅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凌晨3点至5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卯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

【辰时】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早晨7点至9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巳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上午9点至11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

【午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中午11点至午后1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未时】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申时】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下午3点至5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称“申猴”。

【酉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下午5点至7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戌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

【亥时】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夜间9点至11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故称“亥猪”。

时辰进一步划分,古人会以初和正来表示。比如子时对应23-1时,初意为开始,子初指代23时;而正有中间、不偏斜的意思,比如我们常会说正午、正中,所以用子正表示子时的中间,即代表0时。

古时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对应今时:23时、0时、1时、2时、3时、4时、5时、6时、7时、8时、9时、10时。

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对应今时:11时、12时、13时、14时、15时、16时、17时、18时、19时、20时、21时、22时。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时辰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

【真题巩固】

(2013·吉林)《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的第一节是:”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这儿的”鸡鸣“和”昧旦“是古代的两个时段。其中的”鸡鸣“相当于现在的( )

A.23点至1点

B.1点至3点

C.3点至5点

D.5点至7点

正确选项:B

【答案解析】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凌晨1点至3点,与四更、四鼓、丁夜相对应。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指天将亮的时间。故本题答案选B。

一更代表什么生肖2

时辰是古代人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昼夜时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

昼夜的划分方法,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

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俗称所反映的情况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

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 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子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丑时】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寅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凌晨3点至5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卯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

【辰时】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早晨7点至9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巳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上午9点至11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

【午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中午11点至午后1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未时】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申时】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下午3点至5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称“申猴”。

【酉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下午5点至7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戌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

【亥时】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夜间9点至11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故称“亥猪”。

时辰进一步划分,古人会以初和正来表示。比如子时对应23-1时,初意为开始,子初指代23时;而正有中间、不偏斜的意思,比如我们常会说正午、正中,所以用子正表示子时的中间,即代表0时。

古时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对应今时:23时、0时、1时、2时、3时、4时、5时、6时、7时、8时、9时、10时。

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对应今时:11时、12时、13时、14时、15时、16时、17时、18时、19时、20时、21时、22时。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时辰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

一更代表什么生肖3

今天的我们想知道时间,抬头看表,低头看手机,到哪儿都方便。但同样的事搁古代,可把古人给难坏了。他们怎么确定时间呢?

什么叫“日子”?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人们就已经认识了咱们现如今的“年月日”了,而工具就是日晷,日晷最标致的形象就是一个圆盆中间插根儿指针,太阳一照就能在晷盘上留下一道影子,而这道投影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盘上移动,指示具体时间,移动一圈就是太阳出没昼夜明暗交替一次,于是人们认识了“日”子。

北京很多古建筑设有日晷,比如北京古观象台,这里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

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天为什么是24小时?

不少人知道圆明园的十二兽首是喷泉,但少有人知它是一个庞大的水力报时器,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相应的动物口中就会喷水,当所有动物全都喷完水,一天一夜就过去了。

为什么是24小时呢?所谓时辰,是咱们的祖先通过对太阳出没所引发的自然界活动进行观察后,总结出来的12种现象。

例如从晚上23点到夜里1点鼠类出没频繁,于是就把一天的开始“子时”冠名给了“鼠”,组成了十二生肖里的“子鼠”。接下来每两个小时都有相对应的自然现象。

“立刻”与“忽然”哪个快?

刻漏是古代人受到了容器漏水启发的结果。“刻”指的是接水桶里的这支带有刻度的浮箭。通过水从漏壶流出来之后,浮箭随着接水桶水面的升高,刻度随之变化,表示时间流逝。

古人用100格来划分昼夜,每一格是一刻钟,也就是14分24秒。

而在两刻之间还有一种肉眼很难看到的符号,是一种像蜘蛛丝一样细的线条,那就是“忽”,水位稍有变化,“忽”就过去了,比“秒”的时间还要短,所以由它衍生出了“忽然”这个词。

“半夜三更”到底是几点?

从元朝开始,北京就开始用“晨钟暮鼓”来报时。过去论时辰,夜里叫做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每过一更都要敲钟。

晚上七点到9点就是一更天,以此类推,三更天指的就是晚上11点到夜里1点之间,半夜三更这个词也就是这么来的。

计时器的演化

圭表和日晷是人类古代最早使用的计时器之一,两者都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

圭表是根据日影的长短判别方向测定季节、全年日数,推算历法。

日晷的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那遇到阴天或夜间该怎么办?——漏刻

漏刻的发明是古人受到容器漏水现象启发的结果。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我国先民已能制作陶器。陶器在使用时难免会有破损裂缝,某些盛水的陶器可能因破损而漏水,而水的流失与时间的流逝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久而久之,古人就产生用这种方法计量时间的概念。

漏刻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时间也更为久远。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也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当然,我国古代还出现了非常复杂的计时器,例如图上的这种。

西方沙漏最早出现是在公元1100年,具体原理和漏刻一样。沙漏的方便之处在与,反转过来便可以继续计时,但它却不如漏刻精准。

(来源:“首都之窗”微信公众号;图片: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