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镣代表什么生肖

服饰谈:衣裳常常显示人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海角霜天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脚镣代表什么生肖1

“服饰之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正如爱美之心人人有之,不分男女老少也。空闲时间翻阅所藏的一些旧书,发觉许多现代作家对服饰美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采撷一二、聊供有心人清赏。从中也可以看出前辈文人对服装之敏感与其通脱的见解。服饰虽小,却也能见出文化之背影,可谓小中有大矣。譬如近年来流行唐装,这里面就不仅仅是服装的魅力。1979年初春,法国著名时装大师皮尔·卡丹在上海举办时装“内部观摩”。有关方面曾经作出3项硬性规定:“对所有观看人员进行政审,一律对号入座记录姓名,入场券不得转让。”对此,一位服装界人士评论说:“今天纯属个人爱好的衣着打扮,在过去几十年里,总是与意识形态紧紧挂钩”。

中国古代对服饰非常讲究,其讲究倒不是因为漂亮与否,而是权力地位之象征。譬如春秋战国时,官员着狐裘有“天子狐白,诸侯狐黄,大夫狐苍,士大夫羔”的明令,其时以白狐为王者服。明朝初年,朝廷百官的公服和朝服没有严格的制度,一品至五品的官服皆为紫色,官员以帽冠区别官阶,待朱元璋坐定江山之后则马上繁多起来,制定了“一品玉带,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银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的详细规定,并以赐赏朝臣袍带为奖励,据“明太祖实录”记述,仅洪武三年一年里就“赐给朝臣袍带二千八百十三人。”清朝的顺治皇帝驻京后曾下令强行衣冠制式的统一,如严禁士庶穿方巾大袖,不准带乌纱帽等等,但最后以失败告终,只得作出让步而实行民族同化政策。清代官员的服饰阶级鲜明,尤其是文武官员的冠顶和补服都有等级森严的区分。因此,服装在设计上是必须依照国家大法的制度而设计的。

服饰的进步是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而进步的。在近代,西装开始穿在中国人的身上。本来“穿衣戴帽各随所好”,但在中国文人之眼中,西装居然俗不可耐。梁实秋先生是小品文的行家里手,他在《衣裳》一文中就谈到:“西装是有一定标准的。譬如,做裤子的材料要厚,可是我看见过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穿夏布西装裤,光线透穿,真是骇人!衣服的颜色要朴素沉重。可是我见过著名自诩讲究穿衣裳的男子们,他们穿的是色彩刺目的宽格大条的材料,颜色惊人的衬衣,如火如荼的领结,那样子只有在外国杂耍场的台上才偶然看得见。大概西装破烂,固然不雅,但若崭新而俗恶则更不可当。所谓洋场恶少,其气味最下。”

“五·四”一代的作家,虽属相当“西化”的文化人,但说到西装也是个个摇头。1928年6月,诗人徐志摩去美国,在邮轮上给陆小曼写信,其中专门说到西装的坏处:“脖子、腰、脚全上了镣铐,行动感到拘束,哪有我们的服装合理,西洋就是这件事情欠通。”而随笔大家林语堂在《论西装》的文章里对西装更是大力挞伐,林语堂在将穿西装者分为以下几类:(一)“在要人中,惧内者好穿西装。”(二)“满口英语,中文说得不通的人必西装;或是国外骗得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三两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字,盯女人者,亦必西装。”(三)“洋行职员,青年会服务员及西崽一类”(四)“月薪百元的书记,未得差事的留学生,不得志的小政客等”(五)“华侨子弟、党部青年、寓公子侄、暴富商贾及剃头大师父等”。笔墨中满是辛辣的嘲讽与幽默的弹讥,极见对西装的厌恶。

风华绝代的才女张爱玲在《童言无忌·穿》说到:“服饰色彩的调和是一件大有讲究的事。西洋色彩中有‘对照’与‘和谐’两条规矩。用粗浅的看法,对照便是红与绿,和谐便是绿与绿。殊不知两种不同的绿,其中突倾轧是非常显著的;两种绿越是只推扳一点点,看了越使人不安。红绿对照,有一种可喜的刺激性。可是太直率的对照,大红大绿,就像圣诞树似的,缺少回味。中国人从前也注重明朗的对照。有两句儿歌:‘红配绿,看不足;红配紫,一泡屎’”。张爱玲谈及另一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时,说张恨水先生的理想可以代表一般人的理想——他喜欢一个女人清清爽爽穿件蓝布罩衫,于罩衫下微微露出红绸旗袍,天真老实之中带点诱惑性。

前面提到的几位谈服装的作家,徐志摩、梁实秋、林语堂等其实对服装不甚在行,真正对服装有兴趣而且在行的还是张爱玲,一篇《更衣记》,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了。语言风趣学识渊博还在其次,更为精彩的是作者力图描述时装与时代风气的关系,以及时装变化深层的文化心理。讲到清代女子服饰的特点时,张爱玲说:“这样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肆,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惟有世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看看,张爱玲说的多好。故她的一个好朋友就说:“从《更衣记》里学到的中国近代史,比哪里都多。”

服饰美虽然不分男女,但男人终究不太好意思在服装上大张旗鼓地搞出太多的花样,女为悦己者容,男人好像无所谓。虽然有论者说,男人们如果对衣着感兴趣些,也许他们会安份一点,不至于千方百计争取社会的注意与赞美,为了造就一己的声望,不惜祸国殃民。但服饰美还是成了女人的专利,在这个世界里,女人的服饰色彩缤纷,花枝招展。每个女人都居住在自己的衣服里,她们的穿着打扮抵御了外在世界的冥顽或凶险。然而服装同时也可以成为一种禁锢,局限了女性的想象力与欲念。

法国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曾经说过:“假如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林中挑选,你猜我将选什么?……在未来的书林中,我既不选小说,也不选类似小说的史籍。朋友,我将毫不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世纪的妇女服饰,它能显示给我们的未来的人类文明,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能告诉我的都多。”确实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服饰史,其实就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服饰观念的背后包含着思想、文化、历史、时代、心理、审美等诸多印痕。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衣裳常常显示人品,”又有一句:“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在时光机器驶入21世纪时,服饰已成为时尚的一种象征。服饰不再是御寒之物,它溢出实用之外自成一派。我们可以发现,服装不仅仅是服装,它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故学者王怡先生有云:“从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服装也许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当领导人的穿着不再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时,就标志着领导人身份的‘世俗化’的开始。”

脚镣代表什么生肖2

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也大,现在最不想要是什么轰轰烈烈,只想要安安稳稳的度过这压力无比巨大的艰难时期,也不想出什么意外让自己变得焦头烂额,而总有这个几个生肖,总是想搞事情。

1、属鸡的:破坏规则是我的范

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带着脚镣跳舞,有些人选择默默的顺从,有些人则把自己变为规则的一部分,但是还有一部分人,

那就是属鸡的人,他们的选择更大部分的人都不同,那就是,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为有这样,他们才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价值才得以实现,所以他们的人生口号就是——不服,我想搞事情。

2、属羊的:人生需要刺激

平淡的生活可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是属羊的就不喜欢,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在是太无趣,怎么能忍,所以属羊的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哪里平静就往哪里头炸药,那爆炸的瞬间,最开心的莫过于他们,因为终于热闹了,生活要这样才会觉得有那么一点意思。真是一群喜欢给人制造刺激的人。

3、属龙的:火上加油就是我

属龙的人进入一个领域里,那个领域一定是有着规律性的“平稳”没有活力,如此平静的地方是他们所不喜欢的,也不会为为此这种状态而努力。

只要他们进入了,就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一点一点把这个这方给电“亮”,当形成了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时,就是他们满意之时。

他们之所以搞事情,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天生如此,不习惯安稳的生活,不喜欢戴着脚镣跳舞,他们呢个逍遥的无非就是打破这层禁锢,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的到自己想要的。

脚镣代表什么生肖3

与时偕行读《周易》之6

自汉字诞生后,几千年来有关教育的书籍汗牛充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似讲的都有道理,以致于我们今天的人无所适从。俗语云:真传一个字,假传万卷书。教育的源头到底在哪里?教育之道究竟在何方?

周易——读懂中国文化第一书!

蒙卦——古今教育之源头活水!

三字经——国学启蒙首选经典!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圣贤道统福泽神州。《周易》第4卦——蒙卦,讲的就是“师道”,凡是相关教育话题的书籍,几乎都是在蒙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但是都没有超出蒙卦的思想范畴。

【卦象】、【卦名】、【卦辞】、【爻辞】

【彖辞】、【大象辞】、【小象辞】

古往今来,能深入浅出地解读蒙卦的首推《三字经》,这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国学经典,自传世后,在众多的启蒙读物中脱颖而出,被古人誉为“蒙学之冠”,是古代私塾刚入学的孩子的第一本教科书。

《三字经》在所有的启蒙读物中排名第一,绝非浪得虚名。其一,《三字经》全文只有1000多字,就涵盖了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精华,在国学经典中“无出其右”。其二,《三字经》是一部百科全书,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一个人从幼儿开始,就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读懂《三字经》,对于学习语文、天文、历史、地理、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等大有裨益。其三,最重要且最关键的是:《三字经》的谋篇布局非常讲究,全文分为劝教、常识、人伦、学习、历史和勉学六个部分。对照下图,我们会发现,这六个部分刚好对应蒙卦的六爻。“劝教”对应“初六发蒙”,“常识”对应“九二包蒙”,“人伦”对应“六三勿取”,“学习”对应“六四困蒙”,“历史”对应“六五童蒙”,“勉学”对应“上九击蒙”。

【蒙卦六爻】

蒙卦在64卦中排序第4(64卦是“六爻卦”,八卦是“三爻卦”),读作:坎下艮上,山水蒙,蒙卦第4。蒙卦的下卦是“坎卦”,象征“老师”;上卦是“艮卦”,象征“学生”。

一、坎卦——老师。

为什么要把老师比喻成“坎卦”呢?因为在八种自然现象中,坎卦代表“水”,孔子讲“与时偕行”,老子讲“上善若水”,都是对“水”精辟地诠释。我们都知道,水是因“时”而变的,正常情况下水是液态,可以流动的;冬天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后,水就结冰变成固态了,是静止的;夏天气温很高的时候,水又成气态了,变成水蒸气飘到空中。水的特性是向下,“水往低处流”,寓意老师要“谦”,海纳百川。所以,将老师比喻成坎卦,意思是说老师应该象“水”一样因学生的的差异而变化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绝不可以只有一种教法。为此,坎卦将老师分成三类:初六——老师的主力,九二——最好的老师,六三——最差的老师。

(一)初六。

初六爻辞:“发蒙①,利用刑人②,用说桎梏③,以往吝④。”

【注释】①发蒙即“启蒙”,就是开发童蒙的教育。

②刑同“型”,规范。刑人是指用一定的模式把人培养成才,如“树立榜样”。蒙卦是人的成长时期,最适宜塑造。

③说同“脱”,摆脱。桎(zhì)梏(gù)即古代的刑具,桎,脚镣;梏,手铐。桎梏引申为“束缚”。

④以往吝(lìn),意思是说如果儿童不接受启蒙教育,就如同一棵树一样,一定会长出很多疯杈,将来必然会遭受斧斤之灾。

【译文】启蒙教育,宜于给人树立榜样,用以摆脱束缚,前往有吝难。

【解读】中古圣人周文王给初六写的爻辞,3000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起来依然津津有味。800年前,宋朝的大学问家王应麟在其名著《三字经》的开篇——劝教,对“初六”的论述,更是家喻户晓。

【劝教】

《三字经》的劝教篇言简意赅,只有11句132字,字字珠玑,告诉我们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何谓劝教?劝天下的父母和老师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和学生,教育别人的人必须先接受教育;劝天下的子女和学生要接受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初六”是老师,也包括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童蒙养性,少年养志,成年养德。《三字经》的前两句提醒大家:启蒙教育贵在持之以恒。王应麟紧接着列举四个例子解读“利用刑人,用说桎梏”——孟母、窦燕山、黄香和孔融。这个顺序是有讲究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一,母教的重要性,“母教是天下太平之本”;其二,父慈子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读不懂这句话的父母,就不能算是称职的父母,“父不慈子不孝”;读不懂这句话的老师,那就是“六三”。“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两句解读“以往吝”。怎样做才能不吝呢?“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初六是阴爻,阴居阳位,不当位。这样的老师,她发出的声音注定是柔弱的,即使她水平高、兢兢业业、一身正气,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听她的,因为她位阶最低,不受重视。我们当今的国学教育的现状就是如此,国学老师是最不受重视的,因此,所谓的“国学热”只是泡沫,当不得真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足球很烂的,烂到什么程度呢?几乎所有人都摇头,没救了。可是,国家如今重视了,出台《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于是乎,中国足球现已处于上升的态势。在最近的一次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上,中国男足终于战胜了宿敌韩国队,这也是中国队40年来首次在亚洲顶级赛事上战胜对手,从而一举将“恐韩症”扫进历史的垃圾桶里。而国学呢?有国家级中长期国学发展规划吗?没有。那说明什么呢?国学比以前的中国足球还要烂。当然,作为国学的老师,自己也要深刻反省,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该做的还是要做的,该讲的还是要讲的,因为这是国学老师(初六)的责任,总得有人去做嘛!

(二)九二。

九二爻辞:“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译文】包容蒙昧吉祥,娶媳妇吉祥,子女能持家。

【解读】九二爻辞虽然只有9个字,但是字斟句酌,留给我们后人足够的想象空间。这样的老师心胸宽广,有包容宇宙之心。如果她是一位适婚女子,你又能将她娶回家,那必定可以光宗耀祖,造福子孙。

蒙卦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匪,是“不”的意思;我,指的就是“九二”。意思是说,不是“九二”求童蒙来学习,而是童蒙主动前来向“九二”求教。换言之,是童蒙有求于“九二”,九二就是如此高姿态,这就提醒当老师的人,不可自己犯贱。

九二是下卦的中爻,走的是“中正之道”。在蒙卦的大环境里,九二是中流砥柱,是“卦主”。九二是最好的老师(名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德高望重,循循善诱,引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所以,一个人当老师,能当到“九二”这个份上,那也是人中极品了。

《三字经》的第二部分常识篇,也是对九二的注解。何谓常识?即“常用的知识”,是一个正常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知识,是众人皆知、无需解释或论证的知识。常识是老师必教的,不教就是老师的失责。

【常识】

《三字经》用252字的篇幅,展示给我们的常识是比较全面的。如果仔细品读,我们就会发现这21句话,杂而不乱,衔接紧凑,五行贯穿其中。显然,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是炉火纯青的。

我们去书店或者图书馆查阅《三字经》,你会讶异地发现,《三字经》的版本有很多,任意抽出两个版本都不会一样的。坦率地说,我们现在能读到的《三字经》几乎均是残本,“缺胳膊少腿”的现象司空见惯。何以见得?就以常识篇为例,有三句话难觅踪影。

①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②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③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这三句话恰恰又是我们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一个月为什么分上、中、下旬?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人体十二条经络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年是十二个月?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春节是如何推算出来的?没有①“天干地支”,这些问题你根本无法解释。我们的传统节日,尤其是二十四节气都是农历,都跟天干地支相关的。

②讲的是国家五行:士、农、工、商、官,是给我们的人生做定位用的,就是说你这一生究竟要干哪个行业?如果这句话读不懂,志愿者是怎么回事,你都搞不明白的。有人问:“志愿者”和“义工”意思一样吗?怎么可能一样!只有台湾才叫“义工”的。由此可知,复兴中华文化的希望一定在中国大陆,而绝不是中国台湾。那什么人可以做“志愿者”呢?从字面看,只有具备两颗“心”的人,才配做志愿者。哪两颗“心”呢?一颗是做“士”的心,士在古代指的是“读书人”,就是我们现代人讲的精英阶层。在五行里属“金”,在四季里代表“秋天”——收获的季节。古代的“士”虽然钱财有限,但是社会地位高,能够引领大众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社会的风气。另一颗是“原心”(愿),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良心”。没有这两颗“心”,还做什么“志愿者”?

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为什么会吟诵、吟唱?《三字经》为什么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唱歌、我们朗诵诗词的时候,为什么会感觉韵味十足?都跟这句话相关的。假如这句话读不懂,“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你都没法解释的。

《三字经》的版本应该怎么选?如果缺少上面这三句话,就可以扔到垃圾桶里了,因为编辑《三字经》的人,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清楚,这样的事情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前年我去浙江绍兴游学的时候,一位老先生感慨地说:“今天还能读懂《三字经》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

处于我们当前的这个时代,读经的孩子特别多,你去问:五行你了解多少?天干地支你了解多少?一无所知啊!可这本来就应该是孩子们最基本的常识啊!常识都不懂的孩子,还怎么继续学?试问,谁之过?肯定不是孩子,关键是没人教啊!

“九二”不教学生常识吗?不可能的。

(三)六三。

六三爻辞:“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译文】不要娶这样的女子,见到有钱人就易失身,无所利。

【解读】凡是当老师的,最难听的一句话莫过于“误人子弟”。六三就是这样没有“师德”的老师,重财轻义,嫌贫爱富,不知羞耻。周文王将六三比喻成女子,俗话说:娶一个好媳妇旺三代,娶一个坏媳妇败三代。如果把六三娶回家,那也许就不是败三代的问题了,很可能一败涂地。“六三“为什么会变成令人不齿的老师呢?

【人伦】

《三字经》的人伦篇回答了这一问题。人伦即“人际关系”,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人际关系学”的前身。《三字经》用5句60字作了深入地剖析。我们知道,古代的刑罚是非常严酷的,一人犯罪,往往会株连九族。所以,古代考试的时候,考生要填五代履历的,哪五代呢?我、父亲、祖父、曾祖和高祖,刚好五代。言外之意,人伦篇的前两句如果考生读不懂,自己的曾祖和高祖的名字也不知道,那么,这个考生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了。

人伦有几种呢?五种,也就是“五伦”。哪五伦呢?夫妇有别(人伦之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何谓“十义”?五伦拆开就是十义,指的是一个人应尽的本分。十义:夫和、妇从、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兄友、弟恭、朋宜、友信。十义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就是说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遵守十义,但是,遵守十义是人的责任,既然生为人,你就应该这样做,否则你就不是人了。此句提醒老师或家长,必须把“五伦(十义)”向学生或孩子讲清楚说明白,并且要身体力行。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超出五伦的范围的,把这五种关系处理好了,这一生才有可能幸福。所以,五伦(十义)是师教和家教的“地基”,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否。去过南宁孔庙的师友,一定晓得孔庙的最后面有个“明伦堂”,为何如此布局?道理就在于此。

综上所述,“六三”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守本分,五伦(十义)的地基没有打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六三不可能为人师表,即使有,那也是装出来迷惑人的。六三爻辞告诫天下的父母,如何为自己的孩子选老师?选中九二是万幸,选中初六也不差。但是,假如你不幸选中六三,那你们家可就倒了八辈子霉了。

二、艮卦——学生。

艮卦代表“山”,山里有好多宝藏,学生向老师求教就好比到大山里寻宝,有的人收获满满,有的人微乎其微,有的人甚至空手而回。艮卦把学生也分成三类:六四——最糟糕的学生;六五——优等生;上九——中等生。

(一)六四。

六四爻辞:“困蒙,吝。”

【译文】困在蒙昧中,有吝难。

【蒙卦六爻】

【解读】“困”,处于困境中难以自拔;“吝”,小疵,比“咎”还轻一些,不算灾,但有困难。六四是蒙卦中最差的一爻,(如上图)六五与九二是相应的,上九与六三也是相应的,唯独六四与初六不相应(同性相斥),并且还被六三和六五夹在中间。处在蒙卦的大环境里,阴爻为小人,阳爻为君子。全卦的四个阴爻,只有六四这一阴爻与两个阳爻毫无关系,既无依傍,又无救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最糟糕的是:六四碰到的老师竟然是六三。作为学生,六四是鄙视“六三”的。当然,六三也看不上六四的,因为六四可能是个穷学生,没钱送礼。所以,六三是没工夫搭理六四的。而在六四这个学生的眼里,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他以为所有的老师都象六三一样不靠谱,因此,他对老师失去了信心,结果就是“如入宝山空手还”。

六四难道就没救了吗?《三字经》的第四部分学习篇,就象在黑暗中为六四点亮了一盏灯。此时的六四只有一条路可走——自学成才。

【学习】

学习是一而二,二而一,“一阴一阳之谓道”。学是“阴”,学的是理论;习是“阳”,把所学的理论付诸实践。理论与实践合而为一,才是“学习之道”。当然也不是什么都学,那将会皓首穷经,“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学什么?怎么学?

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今天从事国学的朋友,而王应麟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本篇最重要的一句话,也就是首句:“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此句广而告之,学习的重点在“六艺”。如此重要的一句话,在今天的《三字经》版本中也不见了。我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字经》,几乎都是被“阉割”的版本,哪句重要就“阉割”哪句。《三字经》的命运尚且如此,其它国学经典的命运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今天的父母都特别重视孩子吃的东西,最放心的肯定是“绿色食品”。可是,给孩子们吃的“精神食粮”呢?有没有被喷过“农药”?有没有施过“化肥”?里面有没有“瘦肉精”?会不会是“三鹿奶粉”?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居然没有人关心啊!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2500年前,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用什么教学生呢?六艺。六艺分为小六艺和大六艺,。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六艺:《周易》、《尚书》、《礼记》、《乐记》、《诗经》、《春秋》。

【小六艺】

小六艺是孔门弟子必修的课程,是孔子对手下弟子“技能”方面的系统训练。一技之长,吃喝无忧。精通小六艺的弟子文武兼备,谋生、养家糊口那是最基本的要求。

①礼。懂礼的人,人际关系融洽,待人接物都会非常得体。孔子是“礼”的专家,他的收入来源除了学费之外,还有就是被人家请去主持祭祀典礼、红白喜事,这是那个时代极其受人尊敬的一个职业。

②乐。孔子精通音律,音乐方面的才华可不是一般地高。音乐不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生活情趣,而且还可以修身养性。还有就是,乐师在当时也是一个吃香的职业。

③射。有人问:所有的孔子像上都有一把佩剑,孔子是文人,难道还会武功吗?实话实说,孔子当然会武功。假如孔子不会用剑,他老人家的身上是绝对不会佩带宝剑的。假如孔子不会射箭,他又如何教弟子射箭呢?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他们的安全谁来负责?只能靠他们自己。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武功盖世,一对一单挑,难逢敌手。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就好似孔子的“卫士长”一样随时不离左右,没有人敢对孔子无礼的。所以,“射”的延伸就是体育、武术,是用来强身健体、正当防卫的。

④御。御即“驾马车”,就相当于今天“驾驶汽车”一样,这是孔门弟子的基本技能。换言之,孔门弟子都是有“驾照”的。

⑤书。国粹“琴、棋、书、画”,书仅排在第三,那为什么“书”能成为小六艺之一呢?因为书的普及程度远远高于琴、棋、画。书即“书法”,书法的精髓在于“炼心”,“练字”反而是次要的,只是顺便做的事。众所皆知,古代的文房四宝:纸、墨、笔、砚。我们现代人自以为比古人聪明,全盘西化,将墨、砚整合成一样东西——瓶装墨汁,还因为不用磨墨而沾沾自喜,再用“硬笔”代替“毛笔”。其实,这样做是违背“书法之道”的。实际情况是,古人早就解决了瓶装墨汁和硬笔使用的问题,但是为什么还要磨墨呢?为什么不用硬笔呢?因为铺纸、取砚、加水、磨墨、润笔是一个人“静心”的过程,平心静气以后,最后一道工序才是“书写”。“书写”是自然的“竖写”,“先右后左,先上后下”。而为了学习西方,我们将“竖写”改成了“横写”,“先右后左”改成了“先左后右”,真是愧对祖宗啊!所以,我们今天的“书法”,已经变得不伦不类、面目全非了。有一位老先生,他的话令人深思,他说:毛笔字写得好的人,未必就懂“书法”。现在所谓的“书法课”,实际上就是“写字课”,跟“书法”风马牛不相及的。

⑥数。数,数学、数理、计算。古代有不少宏伟的建筑,雕梁画栋,结构复杂,假如不懂数理、力学,如何造得出来?

【大六艺】

小六艺是孔门弟子必须掌握的,只有小六艺结业的弟子,才有资格学习大六艺。大六艺又称“六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周易》。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乐记》失传,流传至今的仅有“五经”,即《周易》、《尚书》、《礼记》、《诗经》、《春秋》。学习“大六艺”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三字经》安排的顺序是:

①《周易》。“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连山》和《归藏》现已失传,传承至今的只有《周易》。《周易》是群经之始、中华文化之根、诸子百家之源,排序第一,名正言顺。

②《尚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尚书》是上古到西周的文献汇集(类似我们今天的国家档案),内容分为六个部分:一典,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治国计划;三训,大臣的态度;四诰,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③《周礼》。“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乐记》失传,用周公的《周礼》代替。周公制定《周礼》,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部”:吏部(天官)、户部(地官)、礼部(春官)、兵部(夏官)、刑部(秋官)、工部(冬官),六部在国君领导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

④《礼记》。“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戴德戴胜叔侄整理注解《礼记》,阐述圣人的思想,使后人知晓前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此,不得不强调的是,“礼教”(以“礼”教人)分为“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二者决不可混同起来。封建礼教反映的是封建时代、封建制度的特殊性,维护的是统治集团的利益,但是决不能因此祸及“人文礼教”。人文礼教反映的则是人的共性、中华民族的共性。圣人治世的目标是建立大同世界(《礼记·礼运大同篇》),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

⑤《诗经》。“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汇集诗歌305篇,包含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合称“四诗”。学习《诗经》,可使人温柔敦厚,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⑥《春秋》。“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随着周王朝的衰弱,《诗经》也随之遭冷落了。孔子修《春秋》褒贬时政,评价各诸侯国的政治人物的善恶,还是基本上客观公正的。

上述解答的是学什么的问题,应该学什么呢?六艺,即“小六艺”和“大六艺”。那接下来应该怎么学呢?小学、中学、大学。《三字经》里的小学、中学、大学,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小学、中学、大学是截然不同的。

①小学。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此句中的“小学”是什么意思呢?“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dòu)”,“小学”即“详训诂”、“明句读”。训诂: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书中字、句的意思;句读:文辞停顿的地方,整句称“句”,短句称“读”,读同“逗”。在古代,启蒙教育是非常讲究的,对于刚入学的儿童,老师要把每个字讲清楚、每句话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因为线装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此句中的“说文”指的是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该书就是“训诂”,只有“详训诂”,然后才可以“明句读”——断句。

在一次国学交流会上,主办方的观点:国学教育就是要老实读经、大量读经、不求甚解。我私下请教“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该如何解释?对方就无语了。坦率地说,我们现在的很多国学教育的方法和《三字经》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难道是《三字经》讲错了吗?假如是《三字经》错了,早就有人指出来了。今天的国学人不可谓不努力,在努力什么呢?在努力造“空中楼阁”!20年过去了,请问,我们的成果呢?

②中学。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中庸》一书乃孔子之孙“子思”所著,传承的是孔子的思想。由此可知,中学即“中庸之学”,无过无不及,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恰到好处。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摘自《论语·述而》)

很多人把这里的“五十”解释成“五十岁”,说孔子“五十岁”才开始学《周易》。可是,万世师表孔子20多岁就已经博学多才了,假如《周易》都没读过,能称得上“博学多才吗?很显然,这样的解释是讲不通的。众所周知,孔子晚年研习《周易》,废寝忘食,韦编三绝,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有一种解读还是比较靠谱的。请看“河图”。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从上图看出,五、十位于河图的中央,五个白点属“阳”,十个黑点属“阴”。“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是说五是天数,十是地数;五是生数,十是成数。所以呢,孔子讲的这句话是用来解读河图的,句中的“五十”就是“五、十”,即“中庸之道”。孔子晚年感叹地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吧!让我用‘中庸之道’来研习《周易》,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

③大学。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大学》是儒家第二代传人曾子所著,是“四书”之一,讲的是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何谓“大学”?即“大人之学”。那什么是“大人”呢?孔子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摘自《周易·文言》)

综上所述,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必定是文武全才。也就是说,孔门弟子中有成就的“七十二贤”,个个都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才俊。因此,宋朝的王应麟在本篇首句中一声叹息:“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意思是说宋朝初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重文轻武,读书人变得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所以,尽管当时社会经济繁荣,但是军事能力越来越差,外侮不断,谁也打不过,连皇帝都被人家掳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凄惨呢?从这句话中也可看出端倪。科举考试本来考的是“六艺”——五经。可是呢?宋朝以后,科举考试改考“四书”了,天下英才都钻进书本里去了,焉能有好?后来南宋好不容易出了一位可以扭转乾坤的名将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摘自岳飞《满江红》)。可叹的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南宋最杰出的统帅,没有战死沙场,却被自己人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宋朝不亡,天理不容!

(二)六五。

六五爻辞:“童蒙,吉。”

【解读】六五处于上卦的中位,与九二相应。六五是最好的学生,九二是最好的老师,好学生遇到好老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有一次,我应约去拜访一位堂主朋友,他们学堂的墙上有一幅标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到的时候,他正指着墙上的标语训斥手下的老师。后来我俩喝茶的时候,我说:“我给你找个学生,学费由你定,只要你敢开价,家长就敢给。请问,你敢保证一定能教好人家的孩子吗?”他不敢的。其实,这句话是有一个前提的——学生是“好学生”,即使不是“六五”,那也是“上九”。这两类学生教不好,那一定是老师的问题,老师明显是“六三”嘛!六三是老师中的害群之马。但是,假如学生是“六四”的话,就算你是“九二”那样的名师,你也没辙的,因为六四不会配合你的。所以,六五遇上九二,才是绝佳的“乾坤配”,就象世界冠军刘翔遇到他的师傅孙海平一样。假如没有师傅孙海平的慧眼,刘翔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上海人;反之,没有刘翔,孙海平也不可能成名,难道他只有刘翔一个弟子吗?为什么其他弟子拿不了世界冠军呢?

九二如何教六五呢?

读史可以明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六五的领悟力一般都特别强的,应以教为辅,以学为主。历史教程是必不可少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经、史、子、集,构成了我们中华文化的骨架。以《周易》为首的“经学”是中华文化之“魂”,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我们中国人的人格,建立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大同”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以《史记》为首的“史学”则是中华文化之“肉”,记录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经学的价值追求都体现在史学记载的人、事里。

(三)上九。

上九爻辞:“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译文】用打的方式启蒙。做寇盗不利,抵御寇盗有利。

【解读】学生可以打吗?有人说,这是个“坑”人的问题,回答“打”也不妥,“不打”也不妥。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没读过《周易》,没看过太极图。

【太极图】

太极图的中间有一条曲线,叫“太极线”,寓意“曲则全”。所以,学生可不可以打?还有第三种回答:该打的时候必须打,不该打的时候不能打。意思是说如果你在家里受了气,拿学生出气而打学生,那肯定是不对的;假如你打学生是为了有利于他的成长,让他在一生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能使他终生受益,这种情况下哪怕家长强烈反对,你也照打不误。如果你不打,你就是“六三”。但是,怎么打?也是有讲究的。古代的私塾都会有一把“戒尺”,戒尺是专为“上九”准备的。孔子将人分成三类:中人、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六五是“中人以上”,上九是“中人”。“六五不打不骂自成人,上九不打不骂难成人”。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六五没有约束力,因为他们不会违规的。换言之,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专为上九准备的。对待上九这样的学生,只有四个字——当头棒喝,一定要把他打醒,否则他这一生就完了。今天的大多数学生都属于“上九”,对于他们就俩字——欠揍。怎么打呢?古代私塾的戒尺只打“手心”。为什么打手心而不打手背呢?打“手心”是爱护他,而打“手背”则是虐待他。学生又不是敌人,因此不能把学生当敌人打,毕竟“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打的目的是勉励学生“立身”。

【勉学】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摘自《孝经》)何谓“立身”?“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意思是说一个人小的时候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长大后再付诸实践,上报效国家,下服务百姓。成名成家的同时,彰显父母,光宗耀祖,造福子孙。

最后,解释一下“蒙以养正”(摘自蒙卦彖辞)。“正”就是纯正而不偏执的天性。“养正”即“养性”,尽量去掉人为的造作,使童蒙的行为返回初始的自然状态,与自然规律保持一致。童蒙从开始就守住正道最有利,如果等到形成偏执或成见,再去“养正”就十分困难了。童蒙比成年人的偏执或成见要少得多,养正显然要快得多。因此,“蒙以养正”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您喜爱本文,欢迎您持续关注“与时偕行读《周易》”系列文章。

第一篇:“八卦”的启迪

第二篇:人生六大关卡

第三篇:养生之道话“颐卦”

第四篇:读经与读书

第五篇:中国人的信仰——明母日餐